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供应链脱钩政策引起了外界的关注。美国已在实际动作中推动企业调整其在华业务布局。据报道,美国对一些外界出口商做出了不成文的规定,要求他们不得在内地或香港注册公司,否则将被美国抵制。
这种政策立足于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确保重要行业的供应链不受潜在敌对国家控制;二是希望建立更为坚实和多元化的供应链,减少美国经济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
这种政治性驱动下的脱钩策略,带有明显的战略考量当前全球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组装,中国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然而,美国政府担忧这种依赖会在关键时刻造成美国经济以及军事领域的脆弱。
因此,美国政府不仅通过政策建议和宣传,也通过实际的法律和规定来促使企业迁移供应链。例2021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旨在减少对中国生产的半导体的依赖,并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措施得到了某些数据的支持。根据2020年夏季的一项咨询报告显示,33%的供应链领导者正在考虑或已经开始从中国撤回或重新配置其供应链。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的数据也显示,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自2018年以来有所下降。
香港和中国内地长期以来都是国际供应链的核心环节。然根据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副会长的说法,美国如今正力推这些出口商在新加坡注册公司,以绕开中国市场,这无疑会增加企业运营的复杂性和成本。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发达的金融服务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使其成为替换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又一战略枢纽。
同时,美国对中国科技能力的担忧也作为加速供应链脱钩的另一个动因。如《欧亚时报》及《南华早报》所报道,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和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进步表明,中国正迅速缩小与美国在这些前沿技术领域的差距。这种潜在的军事对抗加剧了美国在供应链安全方面的焦虑。
尽管美国努力脱钩的意图明显,但这一过程并不容易。供应链的移动需要时间、资金和资源,且不是所有的生产过程都能轻松迁移。脱钩可能导致产品成本上升,这最终会影响消费者。国际市场的深度交融使得简单的脱钩政策可能引发广泛而复杂的经济后果。
让美国没想到的是,中国居然这样破局尽管美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中国制造产品的依赖,比如引导企业将生产线迁回国内或转移到东南亚等第三方国家,但《经济学人》周刊的分析表明,这些努力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供应链的基本结构。国际清算银行的分析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供应链的延伸和复杂化并未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中国对此的反应迅速而有效。通过深化与其它国家的经贸合作,不仅巩固了其作为全球供应链中心的角色,还通过政策激励使得外部投资者有更多的理由与中国保持紧密联系。
亚洲其他国家的崛起,如越南、印度和马来西亚,能源、原材料、半成品和技术等关键环节的互联互通,实际上增强了地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市场出口。
在信息技术行业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分明显的趋势。美国企业尽管减少了直接从中国购买的产品份额,但相应的,其他亚洲国家逐渐成为美中之间的桥梁。它们从中国进口组件和半成品,再加工后出口至美国,这样既拉长了供应链,也提高了整个流程的复杂性。
换言之,即便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但其供应链的多元化实际上使得美国和中国经济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和隐蔽。
数据显示,尽管美国对华直接进口下降,但通过曲折的贸易路径,中国制造的产品仍占据着美国市场的重要位置。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恢复力,也让美国的“脱钩”计划破产。
目前来看,中国通过与外部世界的合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被边缘化的风险,而且也进一步巩固了自身作为全球生产网络不可或缺一环的地位。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美国很快就能意识到,和中国脱钩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决定,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和中国脱钩非但不成功,还破坏了自身供应链结构的完整性,到时候损失最大的可不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