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哪一天?和鬼有关的节日有哪些?

用心看全球 2022-08-11 15:47:30
中元节的来源。

中元节是哪一天,中元又是啥,这个问题还真得好好捋捋。中元是我国道教发明的词儿。道教有“三官”: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官功能不同: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地官、水官是五斗米道创始人张修发明的词儿。

张修为鬼吏 ,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字 ,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典略》魏 鱼豢)

张修的追随者不断演绎,于是三官就加上了三元。三元,上元是正月十五,中元是七月十五,下元是十月十五。有人说了,中元节是道教的发明。

中元节又叫鬼节。和鬼有关的节日主要有三个:清明,中元,十月一(或十月十五)。后两个基本上能和三官对上,正月十五却是怎么也对不上的。难道他们特意把清明从里面刨出来,换上了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元宵节(上元节)?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根本就是两码事儿。张修就是借鬼治病蒙人的,还不如百病吃绿豆。这纯属无实物表演。中元节可能就是从道教这借了个名字。

既然不是道教的,那会不会是佛教的?毕竟,大家耳熟能详的盂兰盆节也在七月十五。目连救母的故事感动了佛祖,他老人家给定了的佛法定节日。这个目连的故事,鲁迅他老人家早就给我们普及过了。感谢老周。

有点小疑问,盂兰盆节怎么看都不像是个悲伤的日子,和鬼似乎也没什么联系。目连救了妈妈,可喜可贺。在目连救妈妈之前,七月十五还有个名字,叫佛欢喜日。结夏安居制度,是从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这三个月他们要闭关修行,不能出门的。所以,七月十五是他们狂欢的日子。这呃......和鬼越来越远了。

目连救母

目连救母的故事来自《盂兰盆经》。盂兰盆节因为目连,有了救鬼和孝敬双亲的意思。他们自己说,《盂兰盆经》是翻译的佛教梵文经典。既然是梵文翻译,为什么要定一个我国农历的日子?难道佛祖定日子也要看黄历的吗?难不成夏历当时是海外同期发行的?最大的可能是,那伙翻译《盂兰盆经》的可能是骗子。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者说,鬼节又称中元节。因为鬼节在先,中元节在后,盂兰盆节也在后。祭奠鬼魂这事,很早就有了。《楚辞》里的《九歌》和《湘夫人》就是干这个的。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娉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 ,长无绝兮终古 。《九歌》

王逸说:秋天祭祀用菊花。

也就是说,在五斗米道还没出现、佛教还没来之前,我国已经开始了春、秋祭鬼活动。由于祭鬼已经在民间形成习惯,成为文化遗产,道教和佛教都发现这是个发展下线的良机,纷纷把祭鬼这个文化遗产,注册成他们自己的商标。道教有先天优势,抢注了中元节,佛教不甘落后,编了本梵文原版丢失仅存译版的《盂兰盆经》,来争夺这份遗产。于是,民间的鬼节就成了大杂烩,和尚设焰口、放河灯,道士念《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老百姓祭鬼。

其实,我国民间祭鬼是有一套体系的,朴素而又完整。一年鬼节有三个,从中元节开始,过十月一的寒衣节(或下元节),再经冬至,到来年清明节。

白帝

因为白帝司秋,白帝是死神。七月放鬼出门,饿了小半年儿的鬼魂从阴间放出来,自然要回家,这就需要引路,点火、放灯,引亲人回家,烧冥币一举两得,又有钱又有亮。和家人团聚,以慰思念之苦;准备好饮食,款待久饿的亲人。准备好鞋子,挂在必经之路上。告诉“亲人”,回家看看就好,别耽搁太久,(待久了家人也瘆得慌,毕竟阴阳两隔)带上银子,穿上鞋子,到处转转,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

十月一(十月十五),寄寒衣。那地方本来就冷,再加上天气转冷,寄件寒衣给亲人。

冬至夜最长,阴气也最重。再加件寒衣,亲人们应该也不会反对。

转过年儿来,阳气逐渐旺盛,逛累了的“亲人们”也该回去歇着了。于是,到坟前祭奠,防止关门后忍饥挨饿受穷。

总之一句话,待鬼像待亲人一样。说到这儿,就必须说说迷信和俗信的不同了。

迷信和俗信。

迷信是对神仙鬼怪的盲目信仰。比如香灰包治百病。

俗信从原始宗教和巫术演变而来,经过民间长期传承,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比如贴门神、上坟寄哀思。

门神

但是两者界限不是很明显。都有心里安慰的意思。专家给了一个区分的标准,科学而又有实用性:有害的是迷信,无害的是俗信。

“我”的态度的重要性。

不管是迷信还是俗信,别看得太重。入乡随俗就好。贴个门神图个吉利;穿个旗袍,万一孩子考上了呢?寄件寒衣,或许亲人换种方式回到身边呵护你呢?没什么明显的坏处,顺着来,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好事。在别人看来,你懂事;对自己来说,有个心里安慰。

1 阅读:98

评论列表

离离原上 草

离离原上 草

2
2022-08-16 14:20

中元》 七月十五节中元, 过世先人望乡关。 别说神鬼谈无稽, 已然悠悠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