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触电罗生门:金字招牌岂是“纸糊灯笼”?》

社界透镜 2025-04-21 20:22:19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想到吃顿火锅竟能“吃”出意外?3月底,苏州游泳教练陈女士在海底捞相城天虹店取蘸料时,左手突然被电击,手臂僵麻半月未愈。更令人费解的是,店家坚称电路无异常,甚至抛出“扎头发引发静电”的说辞。一边是受害者举着诊断书讨说法,一边是知名餐饮品牌反复强调“安全过关”。这场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责任谜团?公共场所的安全承诺,难道只是“纸糊的灯笼”——中看不中用?

事情发生在3月30日中午,陈女士刚扎完头发蹲下取蘸料碟,左手碰到金属台面瞬间如遭针刺。监控里她触电后猛甩手臂的画面,像极了被开水烫到的猫。急诊医生看着心电图直摇头:“电击伤可大可小,得观察心脏有没有后遗症。”谁料这一观察就是大半个月,针灸扎了十几次,药瓶堆成小山,原本能托起学员的游泳教练,如今连矿泉水瓶盖都拧不开。

海底捞的态度起初像“温水煮青蛙”——先派专人陪诊送医,转头却把责任推给静电。店长拿着监控视频分析:“您扎头发时毛衣摩擦生电嘛!”可医学诊断白纸黑字写着“神经电击伤”,律师一针见血:静电顶多让人麻一下,哪能把人电到做针灸?更荒唐的是赔偿方案——3000多元医药费没着落,倒先递来张1000元消费卡,气得陈女士直呼:“这是让我再触电一回?”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发毛。蘸料台底下缠着七拐八绕的电线,金属包边亮得晃眼,漏电保护器每月检查的记录像护身符似的被反复出示。可2021年南京菜场大妈踩块肥肉滑倒都能让管理方赔钱,2022年北京超市为颗车厘子赔出16万,怎么到2025年,堂堂火锅巨头反倒成了“铁公鸡”?

这场“电击罗生门”像面照妖镜,照见了多少似曾相识的戏码:出事前安全承诺喊得震天响,出事后扯皮推诿赛过踢皮球。法律条文写得明明白白——《民法典》早把“安全保障义务”刻成金字招牌,可到了执行环节,总有人把“已尽责”三个字当万金油。

说到底,安全不是贴墙上的规章制度,而是流淌在插座电线里的良心。当商家把“顾客至上”做成鎏金招牌时,别忘了那句老话——“人命关天,防微杜渐”。毕竟谁也不想吃着毛肚唱赞歌,转眼就被电流掀了桌。这场火锅店里的电流大战,与其说是赔多少钱的问题,不如看作一堂价值千金的公共安全课:金字招牌擦得再亮,也经不起一次漏电的火花。

0 阅读:2
社界透镜

社界透镜

透视社会万象,记录时代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