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毛泽东评谢灵运

代萱聊历史 2023-02-23 10:32:00

香山双清别墅

1949年5月5日,刚进北平的毛泽东把老朋友柳亚子先生接到香山双清别墅叙谈。两位酷爱古典诗词的老友,兴致勃勃地谈到古今不少诗人诗作。分手时,毛泽东应柳亚子之请,在他的《羿楼纪念册》上写了一个题记:“‘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九四九年五月五日柳先生惠临敝舍,曾相与论及上述诸语,因书以为纪念。”

别墅内景

看得出,这是一次轻松的聊天。毛泽东在筹备开国大典的繁忙间隙,同友人漫论山水闲情诗句,也算一桩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相与论及的“池塘生春草”,是南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一诗中的名句。全诗如下: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风,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至于“池塘生春草”这句诗写得究竟是怎样的好,前人大体说,在雕琢繁绮的六朝诗歌中,此句无所用意,却自然天成,刻画出春天到来的神韵。关于此名句还有一段佳话:据钟嵘《诗品》记载,谢灵运每与其族弟谢惠连晤对,便能得到佳句。谢惠连也是很有才气的人物,10岁便能作文,后人称灵运为“大谢”,称惠连为“小谢”。

谢灵运比惠连年长许多,平时又很高傲,对谁也不推服,“唯重惠连,与为刎颈交”。因此,谢灵运见到谢惠连,便神清气爽,灵感飞来。当谢灵运在永嘉(今浙江温州)时,曾苦思冥想,终日未能成诗,乃困倦而卧。朦胧间忽如见到了谢惠连,于是一下子便得到“池塘生春草”之句。故谢灵运说:“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年),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始宁(今嵊州和上虞交界),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出身江南士族陈郡谢氏,祖父谢玄为东晋将领,是淝水之战的英雄。灵运幼年即颖悟,父亲谢瑍却是不太聪明,谢玄觉得奇怪,曾说:“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其母刘氏为王羲之外孙女。

谢灵运小时,在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15岁回建康,故小名客儿、阿客,后人称灵运为“谢客”。灵运“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18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公、谢康乐。谢灵运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工诗文,善书画,通史学,精佛老。一生著述丰富,现存诗90多首,文四卷。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植才高八斗,天下人共一斗,我独占一斗。”可见他对曹植的欣赏与崇拜,同时他也颇为自负。

谢灵运

毛泽东非常欣赏谢灵运的诗作,《古诗源》中,收入谢诗24首,毛泽东圈画了22首。在编者的注释中,在评论谢诗“一归自然”“匠心独运”“在新在俊”等处,毛泽东都画有曲线和圈。此外,收在《昭明文选》和《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的谢灵运诗,毛泽东也圈画了不少。

毛泽东曾在一本1957年由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的、清人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中,对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一诗,几乎每句都画着曲线,句末加着圈。在“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两句下,连画两个圈后,在天头和行间写下了独具卓识的批注:“通篇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见矛盾所在。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到极点。‘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是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

谢灵运

山水诗人心中不只存闲情雅致,这是不难理解的。就谢灵运而言,从写山水诗到写“造反的檄文”,看似反差很大,其实也自有来历。毛泽东洞悉谢灵运的底细,对其家世及其生平事迹了然于胸,才有如此独到分析。

谢灵运出身于钟鸣鼎食的显赫世家,18岁时袭封康乐公,授员外散骑侍郎。生于世家大族,长于权贵豪门,谢灵运对权势极为热衷,在政治上更是十分自负,“自谓才能宜参权要”,不甘寂寞,一心想成就一番功业。公元405年,年方弱冠的谢灵运任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踏入仕途,但几十年下来,仍是惨淡经营,权不过幕府参军,位不过黄门侍郎,直到晋宋鼎革,也没有太大的建树。

作为一位世家大族的子弟,谢灵运颇受朝廷的重视。那么,为什么他会“一辈子矛盾着”呢?说来话长,这要从东晋统治阶级上层人物之间矛盾斗争的加剧说起。

晋室南渡之后,上层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显得更加复杂,最突出的是北来士族与江东士族之间的矛盾,拥护皇室的门阀与意在篡权的军阀之间的矛盾。前一对矛盾,由于王导等人的处置得宜而日趋缓和,后一对矛盾,却始终不断地趋向尖锐。

谢灵运

谢灵运的祖父谢玄组建的“北府兵”,在东晋后期的政局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它对外击败了苻秦的百万大军,对内则成为夺权斗争的重要筹码。当时有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后来成为南朝宋的开国皇帝的刘裕,另一位是刘毅,这两位原本都是“北府兵”中的将领。

后来作为谢氏家族的中心人物的谢混(他是晋孝武帝的女婿),肩负起了团结世族、对抗刘裕的重任。于是他想利用刘毅的实力以打击刘裕。元兴三年(404年)春,刘裕在京口起兵,刘毅同时在广陵起兵,二刘会师,攻克被桓玄占据的建康。桓玄之乱刚刚平定不久,刘毅以抚军将军、豫州刺史的身份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而谢灵运入其军幕担任记室参军。从此,以刘裕为一方与以谢混、刘毅为另一方的夺权斗争越来越激烈。

谢灵运

义熙八年(412年),刘毅移镇江陵,任荆州刺史,谢灵运也跟随刘毅到了江陵。刘裕乘刘毅新败于卢循的机会,没容他喘息,即于这年九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死了谢混和刘毅之弟刘璠,紧接着,又进兵江陵,刘毅兵败自杀。

在这场刀光剑影的夺权斗争中,以庶族出身的刘裕所代表的军阀势力取得了胜利。但刘裕在击败政敌以后,为了安定世族的情绪,他立即起用谢灵运为太尉参军,也没有株连谢混的家人妻子,对他们采取拉拢的策略。次年,刘裕从江陵回到建康,又改任谢灵运为秘书丞。但时隔不久,又将他免职。这实际上是刘裕对世族玩弄又拉又打的政治手腕。

从谢灵运这一方来看,他跟谢混的关系极为密切(谢混是他的族叔),而且追随刘毅前后达七年之久,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受到刘裕的真正信任。

公元419年,谢灵运36岁,刘裕通过“禅让”的形式正式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在刘宋时代,乌衣巷口已经是落日斜照,豪门士族的权势已经不再炙手可热。

士族所依赖的门阀政治在其自身的腐朽和庶族崛起的冲击下,已经开始无可挽回地江河日下。门阀政治的衰落,也让谢氏家族无从幸免。寒门出身的宋武帝刘裕刻意打压士族,更让门阀政治雪上加霜。

刘裕即位之初,就下了一道诏令,凡是晋代的封爵一律作废,只有五家公爵例外,即王导、谢安、温峤、陶侃、谢玄,因为他们“德参微管,勋济苍生”,对他们的后代仅降一级,食邑五百户,以资奉祀先人。谢灵运于是被降为康乐县侯,食邑也从两千户减至五百户,这为谢灵运的未来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刘裕在位仅三年。在刘裕执掌政权期间,谢灵运虽遭两次免官,但刘裕对他有时表示宽大,有时加以笼络,授以一定的官职,他遭受的打击还不算大。刘裕病逝后,沉重的打击接踵而来。

刘裕的长子义符继位,这就是宋少帝。少帝年仅17岁,朝政大权操纵在徐羡之、傅亮、谢晦手中。谢灵运自视甚高,不仅在于其血统的高贵,胸怀经邦济世的才华与抱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更渴望君臣际遇的传说。

他从两次免官中得出了教训,要获得信任,必须在统治阶级人物中寻找支持者。他找到的支持者就是刘裕的次子庐陵王义真。“义真聪明爱文义,而轻动无德业”,与谢灵运义气投合。可是,徐羡之、傅亮拥护的是刘裕的三子宜都王义隆。为了芟除义真的羽翼,在徐、傅的策划下,以“构扇异同,非毁执政”的罪名,将谢灵运排挤出京师,出任永嘉太守。

景平二年(424年)二月,徐羡之、傅亮、谢晦先废掉义真。五月,他们又以“刑罚苛虐”“费用万端”为理由,将做了两年皇帝的义符废掉,拥护义符的三弟义隆即帝位,是为宋文帝。不久,他们又陆续将义真、义符杀害。

义真的被杀,对谢灵运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使他想通过义真以达到飞黄腾达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徐羡之等人功高震主,废天子刘义符,杀皇兄刘义真,死是注定的。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的地位巩固后,开始诛杀专政擅权的徐羡之、傅亮和谢晦。同时,文帝下诏征谢灵运为秘书监。但这决不意味着对谢灵运的真正信任,只不过是因杀了谢氏家族的成员(谢晦),所做出的一点安抚而已。

谢灵运满以为时来运转,机会已至,于是在光禄大夫范泰的怂恿下,乘兴出山。谁知“文帝唯以文义见接,每待上宴,谈赏而已”,到头来不过是秘书监而已,整理藏书,撰写晋史,何谈政治抱负?宋文帝刘义隆不过是把他当作标榜风雅的工具罢了。更让谢灵运无法容忍的是,宋文帝居然让他与无名小卒为伍。失望至极的谢灵运,极为不满,经常称病不朝。在宋文帝的暗示下,谢灵运主动离职,临行前向文帝上《劝伐河北书》,陈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或多或少地促动了刘义隆的元嘉北伐。

谢灵运托病回到始宁,第二次过起隐居生活来。他常啸傲风月,徜徉山水,有时带着大批门人、奴仆出游,多达几百人,致使临海太守王琇误以为山里出现了强盗。谢灵运酷爱登山,而且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高达数十丈的岩峰他也敢上,可以说是古代第一位攀岩运动的先行者。

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时去掉前掌的齿钉,下山时去掉后掌的齿钉,于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曾有这样的诗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可见其影响之广大。

谢灵运一仍故态地骄横恣肆,给其政敌以口实,于是政治打击随之接连降临:先是被御史中丞傅隆参奏而免官,不到三年,会稽太守又以紧急公文上奏宋文帝,给他加之以蓄意谋反的重大罪名。谢灵运闻讯后,星夜赶往京城,上表为自己辩护。文帝因爱惜他的文才,对此事暂时置之不问,但将他留在建康。到年底,才将他发赴外任,委派他为临川(今江西临川)内史。他在临川任上,依然荒忽政事,尽情于山水之乐,遂被有司所弹劾。

司徒刘义康遣使收捕谢灵运,他兴兵拒捕。谢灵运论刑当斩。文帝爱其才,只欲免其官职,但刘义康则“坚执谓不宜恕”。文帝只好采取折中的办法,下诏曰:“灵运罪衅累仍,诚合尽法,但谢玄勋参微管,宜宥及后嗣,可降死一等,徙付广州。”可是义康见杀谢灵运的目的没达到,又指使人罗织更重的罪名,说他参与农民的谋反活动,以欺骗文帝。文帝终于不得不下令将他处死。

公元433年,在广州的闹市上,一群男女老少正追逐着一辆囚车,他们指指点点,有的叹惋,有的笑骂。囚车上的犯人年近半百,须发花白,虽然长发披散,却无法掩饰他那温文儒雅的气质。这位即将被弃市的囚犯不是别人,正是才华“独占一斗”的谢灵运。

谢灵运之死,不仅仅因他荒废政事,肆意遨游,也不仅仅因他率部众拒捕。他的死,还有更深刻的政治背景,实际上,他是朝廷统治集团权力之争的牺牲品。诚然,将他徙付广州、行弃市刑的诏书,是宋文帝亲自下的,但文帝不是主谋,主谋是文帝的同父异母兄弟刘义康。

文帝对谢灵运的越轨行为多采取宽容态度,而义康对谢灵运则是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们二人之间本无宿怨,义康之所以要这样做,可能是为了试一试自己的权威,给自己尔后的篡夺皇位扫清道路。

纵观谢灵运一生,他一直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他隐而又仕,仕而复隐,仕又不专,隐又难久,于是不满,于是反抗,最终酿成弃市的大悲剧。这就是毛泽东在批语中所说的“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

毛泽东善于知人论世,他对谢灵运之所以能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他阅读了大量的谢诗和谢灵运及其家族的有关史料。1975年,毛泽东在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晋书》封面上批注道:“九月再阅第七十九卷《谢安传》《谢琰传》《谢玄传》。”在《南史》列传中,毛泽东还仔细圈点了叙述谢灵运及其家族史迹的文字。正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他才对谢灵运的志向与生平处境有了深层了解,才从《登池上楼》一诗中,看出了谢灵运身上潜在的、难以摆脱的矛盾。

仕途偃蹇,在统治集团上层人物的权力斗争中不断受到排斥、打击,直至被杀害,这对诗人谢灵运来说,确实是很不幸的。但从另一面看,却使他获得了更多的广泛接触自然山水的机会,成就了他大量优秀山水诗的创作,成就了他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之“开山鼻祖”的地位。这也是他的幸运之处。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创作于他徜徉漫游永嘉、会稽、吴郡、豫章、临川诸郡之时。他的山水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打破了东晋玄言诗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在创作过程中,他“钩深素隐而一归自然”(沈德潜《古诗源》),能以玄理佛义发为精美之诗,故能精深华妙,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鲍照语),但他不空谈玄理,而将玄理融化于模山范水之中,审理于情,寄情于景,“舒情缀景,畅达理旨”(黄子云《野鸿诗的》),将景、情、理融为一体。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当时就引起极大震动。《宋书·谢灵运传》说他“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他的山水诗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南朝的谢惠连、谢晀,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辛弃疾、陆游等著名诗人,无不受到灵运山水诗的沾溉。李白对谢灵运颇为推崇,曾有“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之句。

作为诗人,毛泽东在欣赏谢灵运诗歌的同时,也自有理性评价,并且把灵运诗放到中国诗史发展的长河中来审视。毛泽东晚年多次评论谢灵运在开创中国山水诗派上的贡献。他认为,山水诗的出现和蔚为大观,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人开辟的山水诗园地,没有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唐人的山水诗就不一定能如此迅速地成熟并登峰造极,就此一点,谢灵运也是“功莫大焉”!

毛泽东在《登池上楼》的批语的最后说:“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

这里引的这首诗,见于《宋书·谢灵运传》:“司徒(刘义康)遣使随江州从事郑望生收灵运,灵运执录望生,兴兵叛逆,遂有逆志,为诗曰:‘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追讨禽之,送廷尉治罪。”

此诗原无题,《谢康乐集》加了题目,名曰《临川被攻》。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作《自叙》。

这首诗的首句“韩亡子房奋”,说的是西汉张良之事。张良的祖、父均为战国时的韩王的国相。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张良立志发奋为韩国复仇,倾其家财收买刺客,击秦始皇于博浪沙,未击中,逃匿下邳。后辅佐汉高祖刘邦灭秦,定天下。次句“秦帝鲁连耻”,说的是鲁仲连义不帝秦之事。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一生不仕,专为人排难解纷。

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与赵因争韩国的上党,激战于长平,赵军大败,降卒40余万皆被秦军所杀,此后赵国国力大为衰减。赵孝成王八年(前258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形势非常危急,遂求救于魏。魏安厘王惧秦,名义上发兵救赵,但暗中派将军辛垣衍劝说赵王尊秦昭王为帝。

这时正在游赵的鲁仲连得知此事,他从道义上坚决主张抗秦,于是向辛垣衍陈述帝秦之害,辛垣衍以为很对,表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知,乃将其军队后撤五十里。这首诗三、四句,就张良、鲁仲连二人事迹发表议论。谢灵运认为张良与鲁仲连都曾浪迹四方,是放情江海之人,却干出了一番大事业。他们的忠义行为深深地感动后世的君子。诗中流露出灵运对张良、鲁仲连忠义之举的钦佩,要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忠义之士。

为什么毛泽东说这首诗“是造反的檄文”呢?这里所说的“造反”,联系前面“晚节造反”的评论来看,是指谢灵运在临川内史任上执录朝廷命官郑望生,“兴兵叛逆”,以抗议刘宋王朝对他的不公,对他的压迫。

再联系他在广州临刑时所写的《临终》诗来看,他赞颂忠于西汉王朝、反对王莽篡权的龚胜、李业等人,实际上暗寓着诗人对晋室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刘宋王朝迫害自己的控诉。这种抗议和控诉,不是造反,又是什么?因此,毛泽东将这首诗看作是谢灵运最后向刘宋王朝执政者公然摊牌的“造反的檄文”。这几句“造反的檄文”的诗行,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8年10月,毛泽东在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起草的一篇《再告台湾同胞书》的结尾处,便充满感情地写道:“台湾的朋友们,不可以尊美国为帝。请你们读一读《鲁仲连传》好吧。美国就像那个齐湣王,说到齐湣王,风烛残年,摇摇欲倒,他对鲁、卫小国还要那样横行霸道。六朝人有言:‘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现在是向帝国主义造反的时候了。”在主张“造反有理”的革命家毛泽东的心目中,谢灵运的形象已经由山水诗人变成了“造反诗人”。

0 阅读:37

代萱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