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豪言中国科技超美?真相需深思

许婉婷说 2025-01-25 17:27:31

项立刚最近可算是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他那句中国在材料、新能源、通信技术等领域已经全面超越美国的高调宣言,听着确实很提气。尤其当他说到电磁炮和超音速导弹时,真有点扬眉吐气的意思。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豪言壮语虽能让人短暂兴奋,但冷静下来想一想,你不觉得这话是不是有点悬?到底咱们真领先了,还是被他的自信给晃花了眼?

拿他列举的那些例子来说吧,说白了,大多属于工业成果。这些东西看着挺唬人的,可背后却少不了基础科研的支撑。而基础研究呢,就像盖楼地基一样,没有它,再漂亮的大厦也经不起风吹雨打。我跟你讲,美国在这一块可是家底深厚得吓人。从半导体芯片到量子计算,再到人工智能核心算法,人家手里的牌根本不是随便谁就能撼动的。反观我们自己,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虽然突飞猛进,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超越,还有不少路要走。比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光刻机事件,不就说明问题吗?芯片制造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依旧受制于荷兰ASML这样的巨头。

其实,说归说,大家倒不是对中国科技没信心,而是觉得这种夸张表态容易误导公众认知。有网友开玩笑:这么牛,那怎么还进口那么多专利设备?你瞧,这话扎心吧,可也提醒我们别光看表面热闹,还得脚踏实地搞清楚实际情况。

除了这些科技领跑之类的话题,他最近另一番发言更是炸锅了。他直接来了个五十岁以上老科学家该退役,还特别强调六十岁以后就该彻底退出舞台。这是什么逻辑啊?难道知识还能按年龄划分保质期吗?更神奇的是,他本人早已年过六十,却仍然活跃得不得了,一边批评别人老,一边又拼命刷存在感。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发现长生不老药呢!有人忍不住调侃:你这自相矛盾,是不是先把自己安排退休再来聊别人?

其实稍微了解一下科研圈的人都知道,有很多重量级成果恰恰出自那些所谓不应该继续工作的资深科学家,比如屠呦呦阿姨,她突破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时候,都快七十岁啦。所以这个观点出来之后,被喷成筛子一点儿都不意外。有网友讽刺他这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也有人干脆直呼:您老人家咋不上天呢?

当然,要说争议大,也不能忽略他身上的商业化倾向。这几年,只要哪儿有热点,基本都少不了他的声音。但仔细琢磨,每次激烈发声背后,好像总隐隐带着某种目的性。比如宣传空气消毒机的时候,他谈疫情防控;推广新型设备时,又扯到了未来家庭科技革命。如果放视频平台上,这操作妥妥就是带货主播标配啊!

有人总结了一下套路:先发表惊世骇俗的观点,引爆讨论,然后顺势推出相关产品或服务简直一条龙无缝衔接。有粉丝表示佩服他的市场敏锐度,但更多吃瓜群众则觉得这未免太功利化。一位业内人士私下透露:行业探讨嘛,本该严谨务实,可偏偏被炒作成流量游戏,这对真正致力于解决问题的人来说并非好事。

再者,他还有个习惯,总爱贬低上一代企业家的创新能力,把希望全寄托在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身上。我明白支持年轻力量没毛病,可这样一刀切否定60后的贡献,是不是也太武断了点儿?往远里看,当年的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创造苹果与微软王国时,也才二三十岁;但近几年推动特斯拉崛起、SpaceX火箭升空的不还是50岁的马斯克吗?

而且如果只是单纯鼓励青年奋斗,那绝对没人会反感。但架空式赞美显然只会适得其反。毕竟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角,而他们之间从来都是薪火相传,相辅相成。硬生生割裂开,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位学者曾打趣道:年轻人的潜力固然无限,但没有经验丰富的大哥指引方向,很可能连弯路怎么绕都不知道,更别提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这种复杂课题啦!

整个事情发展到现在,不少围观群众开始怀疑项立刚是否真的关心中国科技进步,因为相比提供具体解决方案,他似乎更擅长制造噱头。当然,我猜他的初衷未必坏,多半也是为了增加关注度或表达个人见解罢了。然而,仅凭几句大胆预判或者极端言辞,并不足以证明什么。如果任由情绪裹挟理性思考,那么无论如何高谈阔论,到最后恐怕只能落个镜花水月般虚幻。

所以啊,与其沉迷抛出轰动观点吸引注意力,不如静下心来认真分析现状,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才是正途。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看待任何公共事件时,多留几个问号、多查几份资料、多听不同意见,总归不会吃亏,对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