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奥本海默》给出了四种答案

我就是个码字的 2023-09-04 03:26:47

有人说《奥本海默》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电影,根源就是因为原子弹。

除了导演诺兰的影迷之外,能对电影《奥本海默》产生兴趣的大多数观众潜意识里更在意的其实也是原子弹。

奥本海默是“原子弹之父”,他的传记片核心主题当然也是原子弹。

整部《奥本海默》最核心的思考,其实也是一个关于科学伦理和人类未来的思考,原子弹到底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

关于这个世纪问题,《奥本海默》给出了四个答案。

一、相对正义

杨振宁说过一件事,爱因斯坦和西拉德一起写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虽然名气很大,但美国政府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封信背后的价值,直到德国纳粹开始搞原子弹研究美国才不得不把新武器的研发重视起来。

也就是说,美国研发原子弹的最初动机来自防御机制,如果德国人一旦率先研制出原子弹,战争狂人希特勒大概率会把原子弹扔到所有敌对国的首都和大城市。

更要命的是,由于德国拥有以海森堡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物理学家,他们拥有理论上的先发优势,美国科学界普遍认为,如果研究原子弹是一场比赛的话,德国队稳赢。

所以,美国不得不花费巨大代价搞了曼哈顿工程,争取抢在德国之前研发出原子弹。

由于希特勒的不重视再加上盟军对德国基础设施的破坏以及海森堡搞错了研究方向(战后他说自己是故意搞错的),这场竞赛还是美国人赢了。

曼哈顿工程启动时,整个美国科学界几乎都是支持的,这中间不光有美国科学家、犹太科学家也有其他国籍和种族的科学家比如来自意大利的费米和来自中国的吴健雄。

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此表示了担忧,《奥本海默》用拉比(核磁共振之父)的台词代表了这种想法:你把这颗核弹投下去,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人都会遭殃。

不过拉比还是参加了曼哈顿计划,后来成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专家。

总体上看,这时候的美国科学界基本达成了一致,他们认为抢在纳粹德国前面研发出原子弹是正义的事业,至于之后怎么办,那也要等原子弹成为现实之后再考虑。

二、有限正义

在原子弹研制竞赛中,美国赢了,纳粹德国直到战败也没有取得研制上的突破,苏联和英国忙于战争在研究上的投入非常有限,杜鲁门甚至认为苏联二十年之内也不能研发出原子弹。日本则更没有希望。

随着纳粹德国的投降,曼哈顿工程里的科学家们也发生了分歧,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既然最大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德国已经投降,日本战败已成定局,原子弹的研发已经没有必要进行下去,如果原子弹研制成功,将会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

但是,也有一部分科学家赞同美国政府的观点,美军进攻日本列岛的“奥林匹克计划”太过于庞大,可能会造成上百万美军死亡,日军和平民死亡人数则更为惊人。

如果能用原子弹轰炸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显然会减少战争死亡人数,既然能用几万人的生命换取上百万人甚至更多人的生命,那投放原子弹自然也是正义的。

此外,美国政府还有另外打算,他们希望能用原子弹控制战后世界格局,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实战案例让全世界看看原子弹的可怕,造成一种威慑力。

虽然这些理由和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再加上日本也是二战元凶,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认可,包括奥本海默。

但是,依然有不少美国科学家对此表示反对,当年和爱因斯坦一起写信敦促罗斯福加紧研制原子弹的西拉德就是代表,他组织了一个“反对轰炸日本”的请愿活动,上面有近百位科学家签名,他曾希望奥本海默也参加但被奥本海默拒绝了。

也有一些科学家用其他方式表示了反对,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洛斯阿拉莫斯试验室副主任)的助手琼·辛顿就是代表,她听到曼哈顿工程同事谈论“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血肉”后选择放弃继续当科学家。

1947年琼·辛顿找到杨振宁学习中文,1948年她前往中国延安,之后和丈夫阳早一起在中国搞了一辈子农业技术,她是第一位获得中国绿卡的外国友人,她还取了一个中文名寒春。

电影中奥本海默在庆祝原子弹爆炸的演讲时眼神迷茫,他似乎看到了被原子弹毁掉的人类遗体,这种状态也表明了奥本海默对轰炸日本的态度。

因为这种态度,奥本海默甚至有了和苏联一起分享原子弹技术的想法,以达到战略平衡,事实上曼哈顿工程中那位拥有英国国籍的德国物理学家克劳斯·福克斯无偿为苏联提供原子弹研制情报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确实加快了二战结束的进程,但中间还夹杂着美国政府威慑世界各国的野心,因此在这件事上原子弹属于有限正义。

三、绝对邪恶

当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时,奥本海默脑海里出现了梵文《薄伽梵歌》的一句诗: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在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奥本海默一方面享受着原子弹之父为他带来的荣誉和地位,另一方面其内心一直存在阴影。

苏联原子弹研制成功后,本来以为能够实现核平衡的奥本海默坚决反对美国政府继续研发威力更大的氢弹,为此他得罪了包括美国总统和军方在内的很多人,也包括他曾经的朋友和同事。

电影末尾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的对话充分说明了他的想法:我认为我们确实毁掉了整个世界。

原子弹的研发开启了新的世界格局,同时引发了链式反应(军备竞赛),一旦核战争爆发,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毁灭。

从这个角度讲,原子弹又是绝对邪恶的,电影《奥本海默》将这段对话当成句号,也表达了导演对世界局势和人类未来的担忧。

四、绝对正义

《奥本海默》里集中了很多科学界的名人和泰斗,其中最重要的人物自然是奥本海默,而影片开头和末尾则都有爱因斯坦的身影。

还有一位和爱因斯坦齐名的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在影片中也出现了,虽然他的戏份很少,但他有几句台词非常重要。

历史上的玻尔曾作为科学顾问推动了美国原子弹的研发,但他坚决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以及在未来的战争中使用原子弹。

在影片中玻尔认为世界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一切(原子时代的到来),他们应该让政客们明白,原子弹不是一种新武器而是一个新世界的开始。

在玻尔被营救到美国后的酒会上,他小声问奥本海默:造的(原子弹)够大吗?要大到能结束所有战争。

这句话和玻尔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观点结合起来也是一种理论,核武器如果使用得当发展得当,核平衡不仅能够结束所有战争,同时核技术通过和平利用还能造福人类,使人类完成科技、时空和能源的跨越。

当然,玻尔的设想是一种最佳状态,如果核武器能都达到这个状态,那原子弹自然也就成了绝对正义的科技进步。

纵观整部《奥本海默》,全片一直在思考核武器背后的科学伦理和随之产生的未知未来,不同立场的人和不同思维高度的科学家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和电影里传达的问题值得全世界所有人为之不断思考。

从科学伦理和人类未来这个角度讲,说《奥本海默》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并不算太夸张。

2 阅读:213

我就是个码字的

简介:相声曲艺科普,怀旧影视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