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十三载》又烂尾,高开低走的国产悬疑剧,未来该如何发展?

大片短说 2023-04-30 11:49:45

相对其他火出圈的刑侦剧,《尘封十三载》的结局确实是让所有人预料不到, 大结局完全是根据原著《暗夜之光》拍的。

这部剧里伤人者作案手法是很新奇的,随机挑选受害人还能做到完美犯罪,不仅把作案现场处理的很干净,不让警察寻找到一丝线索,竟然还在凶案现场观赏尸僵的形成,将身体设计摆好挑衅相关,这种设定是真的很带感。

但它的结局太草率了,父子俩所谓的害人动机明显都很刻意,就是为了害人而害人的感觉,把角色本身描写的太脸谱化了。

尤其是这个儿子,其动机仅仅在于心理扭曲,但这只是内因。为何要在父亲伤亡以后突然开始作案?这个外因其实也是特别牵强的。因为父亲虐待自己,就莫名其妙的开始模仿父亲害人?这连爱好都算不上,就纯粹是崩人设,脑子有问题了。

伤人者为何选择那些受害者也没有展开具体说说,导致整部剧因为这个所谓的真凶显得怪异无比。

父子作案的情节比较符合悬疑故事厉害氛围的习惯,对整个故事的情节带动来说也是是比较容易观众的一种设计。

但剧情中明明那么多被怀疑的嫌疑人,哪个都比吴嘉更有理由害人,不知道原著作者有没有觉得把一个角色强行爱好化有没有哪里不对。

这剧失败的地方就是没改编好,一部悬疑剧,伤人者一定不该是路人,不该是临时起意,也不该是破案人。

而整部剧,很少有嫌疑人的心理描写,最后告诉你真凶是他,这么有路人感的角色是最终大BOSS真的不会很怪异吗?

反正编剧是原汁原味的尊重原著了,却是丝毫不顾观众伤活。

追剧追到兴头上,想看看自己有没有猜对伤人者,却被迎头浇了一盆凉水,伤人者这么不合理还硬生生铺垫了二十多集。

本以为是精致佳肴,正充满期待的细细品尝体会着它的美好,突然发现它本质就是一块腐肉,从根本上就坏掉了,就很恶心人。

有些想不通,现在编剧在已经没能力自己写剧本的前提下,有了原著小说改编也改不好吗?

到底是改不好,不敢改,还是没那个能力?

同样是小说改编,为什么《隐秘的角落》改编的恰到好处甚至可以说惊艳,《沉默的真相》适当的改编也是让人回味,不由得替江阳叫屈。

《尘封十三载》明明演员阵容不差,配乐剪辑和剧情主线看起来也都不错,怎么就硬生生输在剧情合理度了呐。

要知道悬疑剧的精髓就是有逻辑的合理剧情呀,这就是8.1分和9.0分的差距吗?缺的那一点儿就是剧情主线的合理性。

为了营造悬疑氛围调动观众情绪,最后又填不上真凶这个坑,只能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为了悬疑而悬疑?

自从悬疑剧火了之后,好像所有的导演都盯上这块肥肉了,可是能火起来的悬疑剧,除了好演员外,主要还是因为是有剧情支撑呀,不然张译演技那么好,《他是谁》为什么会扑?

悬疑剧不是靠所谓的诡异画面和惊悚配乐来夺人眼球的。

看的悬疑剧多了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优秀的剧集总是会在快要结尾的时候,会给观众一种直接的刺激,此时剧情一定会急转直下,或者是出现重大转折。

这时候剧情的逻辑感就很重要了,稍微有一点突兀的情节,观众就会出戏,整部剧也就彻底完蛋了。

悬疑小说改编这类更多依赖于原著内容的联系,尤其是贯穿整个主线剧情的重要角色,这个角色的人物故事线完整度和合理度就很重要了。

《尘封十三载》看起来是案件不断,侦破案件过程也在不断努力。但追到大结局才发现伤人者,这真的合适吗?

原著小说是这样没错,但真的不能合理改编一下吗?

小说中通过文字看案件感觉没什么问题,但影视化之后的剧集每集都有案件,每一集都有破案过程,可是悬疑的感觉却只在受害者和伤人者的戏份里,为了悬疑氛围强行走剧情,结果出来的效果就是不正常不类。

要知道观众知道《黯夜之光》影视化,且由陈建斌和陈晓出演的时候,可是满怀期待的呀,这落差真的让人难以接受。

目前上映的,所有没火起来的悬疑剧就是都犯了这个毛病,看重悬疑感,轻视剧情逻辑。

悬疑剧又不是什么玛丽苏神剧和龙傲天爽文可以直接无脑看。

对观众来说,可以容许试错,毕竟也能理解处于成长期的悬疑剧市场。类型剧的爆发需要长期的积累,也希望剧方别再沉迷买断悬疑小说IP了,还是原创和改编两手抓最好。

迷雾剧场曾经的爆火已经是过去了,当初它其实也只是提供了悬疑小说影视化的一种可能,并不是什么标准答案。

《尘封十三载》的评分也算是给各大导演编剧提了个醒,毕竟看制作团队,当初导演可能是冲着9.0分以上去的,现实的8.1分却狠狠打脸了。

为了悬疑的感觉而硬凹剧情的,真的不可行,希望想想悬疑剧伸手的各大团队都看清这一点再开始着手筹备吧。

对用了心思的优秀作品,观众自然会期待且给出好的反馈。

伤人者的不合理是尊重原著还是编辑笔力不够?

《尘封十三载》的结局一经播出,之前还兴致勃勃找伤人者的观众一下就有被气到。

杨哲的嫌疑那么大,结果害人的却是仿佛边缘人的吴嘉,看过小说原著的人当然知道,伤人者本就是吴嘉。

但不由得想劝一下编剧,有时候其实也没必要那么尊重原著,小说中文字的魅力会让人用脑海中的想象给吴嘉一条完整的人物线,让读者觉得他是伤人者是合情合理的,而改编后影视化看起来有些边缘人的吴嘉就仿佛有什么大病,莫名其妙就开始害人了。

《尘封十三载》前期感觉节奏太慢了,后期的镜头还是很有看点的。整部剧所有演员都很厉害,双时间线叙事也不让人感觉出戏。

剧情配上杨宗纬的声音,从1997到2010年重庆的变化,那个转场也是真的很震撼。

可是本来就是一个跨越十三年的悬案,最终真凶却是镜头和存在感都少到可怜的边缘人物。确实尊重原著了,但编剧没尊重观众的智商呀。

违和感这么重的痕迹居然毫不在乎。

前期大量线索铺垫,各种反转不断,嫌疑人也是一波接一波,尤其结局前几集,线索密集,直指杨漫的同学杨哲,结果转头,真相大白,和他没半毛钱联系。

那主要拍杨哲做什么?给吴嘉做铺垫?相比与武小文被陆行知怀疑的杨哲是幸运的,他只是被抓去了半天,很快就放回家了。杨哲是编剧给我们最大的烟雾弹,这个烟雾弹显然有些过头了。

那么多剧情都是铺垫他和杨漫的故事,那么多细节,让人不由得怀疑编剧其实一开始就想让他当伤人者,只是到了最后临时改变主意。

关于吴嘉是真凶的这个结果,全剧中唯一相关的线索,就是齐莎莎伤前,打给陆行知那通电话,他确实在场,但也是后知后觉,也完全谈不上对他的怀疑。

所以这个结局就像是一个纯粹无辜的人被扣上了伤人者的帽子,

编剧可能是想把吴嘉这个角色写成像《窥探》男主那样看似温和善良但背地里却害人无数的模样,但笔力不够,给吴嘉的戏份跑偏了,让人只觉得他无辜,最后揭露伤人者是他的时候也只觉得突兀而别扭。

虽然结局贴合原著,但是前期铺垫,基本上都和真凶没联系,得作为观众,有种被摆了一道的感觉,追剧时的代入感和讨论参与,毫无意义,感觉看了个寂寞。

作为悬疑剧,差点儿意思。悬疑剧的结局起码伤人者曝光后应该让观众有种:原来我错过了这么多细节的感觉。

很可惜,《尘封十三载》并没有,这是一部完全失败的改编作品。

演员演技好有什么用?剧情让观众出戏了,它作为悬疑剧,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了。

不管是为了尊重原著临时把伤人者改成了吴嘉还是编剧本身就是在拿杨哲当烟雾弹,反正这部剧真的让人很失望。

高开低走,都低到尘埃里去了。

观众对这个结局能接受吗?

《尘封十三载》的结局已经比烂尾更严重了,它是直接把整个故事框架给搞崩了。

有原著支撑的情况之下都拍成这样了,要是纯粹靠编剧,那观众岂不是直接没悬疑剧看了?

电视剧如果想要有一个很好的收视率,那么就得靠编剧,编剧写的剧情需要特别的吸引人,观众才会继续看下去。如果剧情没有亮点,那么观众也都没兴趣追剧了。

编剧笔下的细节其实就能决定一个角色是否会被人接受,被人喜欢。

细节部分是跟主线有关的其实是需要详细描述的,如果跟主线没有关的细节倒是可以忽略不计。细节本就是为了服务主线的,为了让主线的故事更加的饱满。

《尘封十三载》的编剧完全跑偏了,一心想着怎么把案件写的既吸引人又合理,但对于伤人者的刻画,笔力还是太弱。

大家都以为是打酱油的单纯角色是真凶,其实拍好了倒也是一大亮点,问题是编剧也没给吴嘉完整的故事线呀,吴嘉的人设仿佛就是在各种心理描述和旁白中拼凑的。

这个结局的出现,真的是这部剧最大的败笔。

用一些支线剧情来迷惑观众的判断,从而让大家误以为伤人者是其他人。等剧情到中期的时候再拉回主线,让大家明白他们认为的伤人者并不是真正的伤人者,那么大家肯定会好奇真正的伤人者是谁?

编剧想要的可能就是这种效果,但是都结局了你才揭露伤人者那不就是开玩笑吗?这个结局真的很气人。

说的难听点,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几年前的悬疑剧都比这部剧有看头,人家还是原创剧本。

悬疑片吸引人的就在于它的铺垫和谜底的揭晓。

它就像一听可乐,打开就要快速一饮而尽才带劲,放久了,你不会再重温它,因为你什么都知道了,没什么好再回味的。

所以当初《白夜追凶》才会火爆全网,观众也才会期待第二季的播出。

优秀的小说本来就是优秀的故事,优秀的故事成为影视剧的剧本,没有什么不合理的。

但虽然都是讲故事的,小说和剧作之间的区别却是十分巨大。

所以一个小说变成一个剧本,编剧的水平极为重要,改编小说编剧是起到主导作用的,小说提供了人物和情节,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既有的且被证明有效的故事设定。

而有效的把文字设定转换成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编剧的巧思和演员的配合都是至关重要的。

世上最难的就是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别人,编剧一个想法,需要很多人去实现,但事实又不能总是如愿,所以烂剧越来越多。

《尘封十三载》的结局和《白夜追凶》的区别就已经在明晃晃的告诉我们好的作品是需要主创团队各个方面都付出努力和真心的。

观众对悬疑剧的未来有什么期待吗?

《尘封十三载》故事线崩坏,其实背锅的一多半还是台前的演员,陈建斌和陈晓就像是两个靶子一样承受着观众的吐槽,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后悔接这部剧,承受了这无妄之灾。

悬疑剧这种题材本身就比较小众。

虽然小众,但是喜欢悬疑剧的人群很稳定。基本上每出一部这种类型的剧,只要不是拍的特别烂,观众就会去看。

自从赵丽颖的《谁是伤人者》火了之后,悬疑剧仿佛也突然成了演员转型的关键。

都说2023年是悬疑短剧的大年,一部《隐秘的角落》直接掀起高潮,

后续《白色月光》《摩天大楼》《沉默的真相》等一部部作品持续输出,热度不减。

以瞪眼和抠图著称的Angelababy和因主演《上海堡垒》而被钉在耻辱柱上的鹿晗也凭借出演悬疑剧,拥有了难得正向的演技话题热搜。

8.1分的《摩天大楼》和8.0的《穿越火线》就是他们观众缘转变偏正向的第一步了。

悬疑剧的紧张情节和细腻的人物心理,已经成为了展现演技的重要平台。

靠悬疑剧实现演技口碑逆袭的还有《无证之罪》中的邓家佳。

之前大家对她的印象就只有《爱情公寓》的小姨妈,可是在《无证之罪》中她饰演的朱慧如,挣扎在凶杀案的漩涡中心,作为连接各色人物和案件的纽带,戏份也很重。

接这种角色,演得不好,往往是最容易被喷的,在演技上没有容错的空间,而邓家佳是向观众证明了,她演技的精湛和对角色把握度的精准。

悬疑网剧因为涉及到很多人物的阴暗面,所以很多看起来阳光的面孔,也不是绝对的伟光正,而悬疑剧最不喜欢“以貌取人”。

所以有些狠角色,往往也会流露温柔一面,在人性上刻画的多元与精妙,带来的观感一定比其他类型剧来得丰富,这种题材本身,就是演技的催化剂。

流量演员是悬疑剧收视率的保证,实力派演员则是口碑的保证。

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根据小说改编的悬疑剧真的会越来越多。在新人演员平均演技水平断崖式下跌的今天,我还从来没有发现任何一个比悬疑剧更容易产出“炸裂式演技”的国产剧类型。

把悬疑故事讲好,文本和拍摄技法还只是基础,若要扛起类型的大旗,“新概念、强悬疑、大时尚”的组合拳必不可少。

奇幻需要不断创新自救,甜宠却只要批量复制就有观众。”而说起悬疑剧,想要批量复制几乎等于做梦。

《白夜追凶》搞了双胞胎冤案,这个新奇设定后面的剧就想模仿也无从下手。

《隐秘的角落》把“坏小孩”弄成主角,但剧场不可能年年都是“恶童”为主角,也是独一无二的。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悬疑剧里出彩的角色,没有一个是绝对伟光正的角色。

比如同样是在《沉默的真相里》,廖凡饰演的正义刑警严良就显然不如宁理饰演的正邪难辨的律师张超更有记忆点。

这种新奇的设定,引人身临其境的影视作品以往未来会多多推出吧。

这两年,国产剧集类型越发固定,铺天盖地都是小甜剧、古偶剧、都市剧。

其中大部分不是走向千篇一律的甜甜恋爱,就是向观众贩卖婚姻焦虑的鸡毛蒜皮。

悬疑剧能从中杀出一条血路也是真的不容易。

随着诸多悬疑剧的播出,一面是家庭生活剧鸡毛蒜皮洒狗血,一面是悬疑剧部部有惊喜,接连封神。

观众对两种类型的剧情期待值,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从审美和消费潜力来看,悬疑剧的赢面都很大。举个例子吧。

2023年沙溢靠《小欢喜》成为“国民爹地”之后,接到的代言是拖把、厨具、电动车。而秦昊凭借“你看我还有机会吗”张东升翻红,找上门来的品牌有汽车、手机、奢侈品,也有洗护、奶粉、纸尿裤。

虽说赚钱不分高低贵贱,但哪种路子的商业可能性更大,也是一目了然。

悬疑剧的高光时刻可能是在前两年,但相信未来的发展里,悬疑剧一定会更进一步。

毕竟没人能比资本更懂得牟利了,什么赚钱做什么,就是这么现实。

相比冗长繁杂的动辄五六十集的剧集,十几集的悬疑剧追起来是真的快乐,而且制作也省心,还会让人想想刷第二、第三遍回味细节,真是欲罢不能啊!

其实换个角度看,近两年靠悬疑剧火过的中年男演员里,没有一个是靠帅出圈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悬疑片也算是有演技的中年男演员的舒适区了。

其实悬疑剧是相对低成本的制作,可以不靠流量明星撑场,有实力派老戏骨足够,也不需要大场面,把每个人物、细节、现场演到位就行。

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好故事就可以,所以剧本和编剧就特别重要,这也是属于高智商作者和剧作家们的春天来了!希望多些“老演员”来好好演悬疑剧吧,期待未来悬疑剧的发展。

1 阅读:318

评论列表

狼回头

狼回头

2023-04-30 13:27

结局略微有些简单仓促,不过整体还是不错的,值得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