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刘少奇建议军队改名为“解放军”,毛主席拒绝,事后才懂高明

不急不躁文史 2024-07-30 22:40:32

1944年,抗日战争即将胜利,面对新的革命形势,身为军委副主席的刘少奇在中共军委高干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议,那便是将我党所领导的军队改名为“解放军”。

对于这样一个大胆提议,所有与会人员都顿感吃惊,大家议论纷纷,有反对的,也有赞同的,最后大家将目光投聚到了毛主席的身上。

毛主席半晌无声,深思熟虑后,缓缓开口说道:“我不同意这个提议!”

被当场拒绝的刘少奇好半天没有回过神来,他想不通自己的提议为何得不到毛主席的支持,为此,他在会后专门又去找了一次毛主席。

一番深谈之后,刘少奇终于懂得了毛主席的用意,方才懂得了毛主席的高明之处。

那么问题来了,毛主席为何会在此时拒绝改名?他的理由是什么?最终结果又会是怎样?

历史演变

对于我党漫长的革命历程来说,1927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堪称中国革命的分水岭,在其风云突变的波涛汹涌中,我党军队的历史演变也由此开始。

这一年初,北伐战争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之中,滚滚烈火由广州一路燃至长江流域,凡北伐军所到之处,军阀统治尽皆被推翻,受此号召,人民群众纷纷投身革命,工农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北伐军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主要得益于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结出的累累硕果,然而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北伐军的失败也是由于国共合作的破裂,这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随着“四一二”事变的爆发,国民革命形势迅速跌入谷底,面对国民党反动势力悍然举起的屠刀,大批共产党员倒在血泊之中,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彻底失败。

痛定思痛的共产党人深刻地意识到建立 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著名的八七会议上,毛主席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

1928年4月,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两支队伍汇合一处,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同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军事工作大纲》,取消此前军队的称谓,将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3年5月,经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正式成立,朱德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

此后,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这支全新的队伍在国共内战期间经受住了重重考验,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围剿”。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当此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决心同国民党再度合作,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寇侵袭。

为表诚意,中共中央派代表与国民党政府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一致协议,将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率领着八路军战士们相继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奋勇争先、浴血杀敌。

同年10月,随着抗日战争的持续深入,在国共两党共同协商下,决定将在南方八省活动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由叶挺担任军长,围绕着大江南北开展抗日斗争。

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复无常,中共中央军委从抗日大局出发,毅然决定重建新四军,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

毫不夸张地说,在全面抗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等抗日人民军队的英勇奋战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中梁砥柱。

提议被拒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已然岌岌可危,眼见着胜利即将到来,国共两党之间的利益纷争逐渐浮出水面,双方关系再度出现危机,有鉴于此前国民党的种种倒行逆施,我党迫不得已做出提早准备。

1944年8月20日,在中共中央军委召开的高干会议上,身为军委副主席的刘少奇第一次提出要将现有的正规军以及各个根据地的游击队合起来起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解放军,倘若需要加一个前缀的话,那便可称之为国民革命军解放军。

对于这样一个提议,刘少奇给出的理由是抗日战争即将结束,届时我党与国民党的合作也将会随之发生变化,为防止类似“皖南事变”的再度爆发,我党务必要与国民党尽早分割,充分做好内战准备。

解放军这个称谓,顾名思义,这是一支用以解放全中国的军队,对于刘少奇的这一远见卓识,毛主席当然心领神会,他会意地点了点头,继而又摇了摇头,明确拒绝了变更军队称谓的提议。

难道是毛主席没有看出国民党企图独裁专政的狼子野心?还是他压根就没有想要解放全中国的宏才远志?当然都不是,之所以会拒绝这一提名,他老人家的理由是——时机未到。

首先,全面抗战虽然已接近胜利,但国内外形势依旧瞬息万变,未到真正胜利的那一刻,抗日统一战线都不可割裂,这是关乎到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事,绝不可有一丝一毫的侥幸心理。

其次,在现有阶段国民党依旧占据着国内政治中的主导地位,尽管他们的反动势力蠢蠢欲动,但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我党还是要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来争取国内和平。

最后,对于国民党的狼子野心,我党必须要做好各项防备警惕工作,过去的悲剧绝不可重蹈覆辙,我们要始终做到不卑不亢,绝不会任人欺侮,但也切不可主动提出分裂,故而,改名一事尚不到时机。

正是基于上述考量,毛主席果断拒绝的刘少奇的提议,这让包括刘少奇在内的一些人苦思不得其解,事后当他们得知毛主席的良苦用心后,方才纷纷举手称赞,直呼高明。

虽然没有立即改名,但是我党的军队建设却一时都不曾松懈,不仅强化了军队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还进一步扩大宣传,有力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于我党的认同和支持,这使得我党在同国民党的斗争中不仅没有被压制,反倒日益强盛。

除此之外,为了适应国民党将要发动内战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十余万关内主力部队挺进东北,成功开辟东北战场;新四军撤至长江以北;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及我河南军区部队分别撤至以桐柏为中心的鄂豫解放区,做好了一切战略防御准备。

正式更名

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宣告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中华民族终于挺直了腰杆,站了起来。

这一年的10月,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乘飞机来到重庆,带着满满的诚意同国民党进行合作谈判,期待着可以尽快建立起一个和平统一的新中国,在各方面的大力促和之下,代表着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正式生成。

值得称道的是,在国共两党进行的重庆谈判期间,对于人民军队整编和解放区政权存在这一焦点问题,我党从战略和政略上做出了充分考虑,没有再对人民军队提出和使用过“解放军”的称谓,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现出了我党想要促成和平建国的巨大诚意。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蒋介石所统治的的国民党政府一意孤行,为了实现独裁专政的目的,他们不惜公开撕毁国共双方签定的停战协定,于1946年6月悍然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就此爆发。

面对国民党如此不知悔改的倒行逆施,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人民解放战争全面展开。

当此时节,由于战略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当初毛主席口中所称的时机已然成熟,是时候给我们这支人民的军队起一个更加响亮贴切的名字了!

1946年9月12日,一篇刊载在《解放日报》上的文章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在这篇名为《蒋军必败》的社论中,第一次使用了“人民解放军“这一称谓,并明确提出了“全国人民的希望都寄托于我们人民解放军的胜利……”

不仅如此,在随后出版的毛主席和新华社发表的文章中,也多次公开出现“人民解放军”的称谓,所有这一切都昭示了一个崭新阶段的即将到来。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中国人民解军宣言》,重申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目的“是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 ,这是全军性改称“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标志。

到1948年初,全军各部队均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如西北野战部队正式定名为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所领导的这支人民军队一直沿用人民解放军的光荣称谓,直至今日。

现如今,人民解放军的建设进入到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党的强军目标和改革强军战略的指导下,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支英雄的军队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军之路上勇往直前。

无论是早期的工农红军,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乃至现如今的人民解放军,这支由党始终领导着的军队都是人民群众最为坚实的卫士,是最值得信赖的钢铁长城。

参考资料:

中国军网:《“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称谓,何时被正式使用?》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姜廷玉: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的三次历史演变》

1 阅读:233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