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鸭旱养光照调控、LED光谱选择及淮北平原加工标准升级
麻鸭是一种很常见的家禽,在很多地区都有养殖。它肉嫩味美,羽毛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淮北平原,以前麻鸭多是散养或者小规模家养的,养殖户们靠着传统经验来养殖,收益还算过得去。
不过,麻鸭养殖也面临不少痛点。像散养麻鸭,占的地方大,而且饲料利用率不是很高,这就导致养殖成本降不下来。而且,麻鸭容易生病,传统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有时候不太够用。
有淮北当地的养殖户就说,自己的麻鸭养殖场有几百只鸭子,以前总是有部分鸭子生病,光是治疗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主要是因为麻鸭养殖环境里,细菌、病毒容易滋生,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潮湿的时候。
那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呢?光照调控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向。不同的光照时间、强度和光谱对麻鸭的生长发育、免疫力等都有影响。就像有的养殖户提到,他曾经试过调整光照时间,发现麻鸭的生长速度有一定变化。
在淮北平原,这里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地形大部分是平原。这样的环境对于麻鸭旱养来说,有一定的优势。比如说,旱养可以节省空间,便于集中管理。但是,在旱养环境下,麻鸭的活动量相对散养会减少,所以合理的光照调控就更加重要。
先说说不同绿植品种对麻鸭养殖环境的影响。比如薄荷这种常见的绿植,它有清凉的气味,麻鸭在有小范围薄荷种植的养殖环境里,会显得比较活跃,羽毛也更加光亮。还有艾草,艾草有特殊的气味,对驱虫有一定效果,麻鸭在这样的环境里,体外寄生虫的数量会减少。迷迭香呢,在国外的有些养殖场使用过,发现麻鸭吃了沾有迷迭香气味的饲料,消化功能好像更好一点。再对比一下薰衣草,薰衣草的美化环境效果好,能让养殖场看起来更舒适,但它对麻鸭生长性能的提升效果没有薄荷那么明显。
就拿德州肉牛养殖场张经理的故事举例吧,虽然他是养肉牛的,但在养殖场的整体环境管理方面有借鉴意义。张经理所在的德州是北方干冷环境。他刚开始养肉牛的时候,养殖场的绿植很少,牛的活动场显得很单调。后来他种植了一些苜蓿类的绿植,既美化了环境,又被牛当成部分的饲料来源。但他发现不同品种的苜蓿对牛的生长效果不同,就像不同绿植对麻鸭养殖环境的意义一样。
回到麻鸭旱养,光照调控中的LED光谱选择很关键。在麻鸭养殖场中有研究表明,特定光谱的LED灯能够提高麻鸭的饲料转化率。南方湿热地区的一些养殖户发现,在夏季高温时,合适的LED光谱可以让麻鸭更有活力,减少中暑现象。比如说在浙江的一些小规模麻鸭养殖家养环境下,养殖户发现蓝色光的LED灯下的麻鸭羽毛质量比在其他光谱下好一些。
在北方干冷环境的辽宁,有养殖场尝试使用红色光谱的LED灯。他们在1年的养殖周期里发现,这样能让麻鸭的冬季生长速度比没有特殊光谱干预的时候稍快一点。北方冬季光照时间短,温度低,麻鸭生长缓慢,而红色光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
说到麻鸭旱养,养殖场地也有多种模式。在大城市周边,因为土地资源有限,一些农场主采用室内旱养的方式。室内旱养可以更好地控制养殖环境,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照。但是成本相对较高,对设备和管理的要求也高。比如说在南京的一个城市农场,他们采用室内旱养麻鸭,虽然养出来的麻鸭品质还不错,但是投入的成本让他们觉得利润空间没有露天旱养那么大。
而露天旱养在淮北平原比较常见。当地有很多小养殖户,自家院子里或者村子小片空地上就养着麻鸭。这种养殖方式成本低,麻鸭也能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但是露天旱养受环境因素影响大,比如下雨天如果排水不好,麻鸭容易生病。
对于麻鸭旱养的光照调控和LED光谱选择,还和养殖周期有关。在养殖前期,也就是小麻鸭出生后的30天左右,合适的光照可以让小麻鸭更快适应环境,健康成长。这个时候,LED光谱可以选择白色光为主,白色光比较接近自然光,能给小麻鸭一种安全感。随着麻鸭的生长,到了2个月左右,可根据养殖目的调整光谱。如果是想提高肉质的,可以适当增加红色光谱的比例;如果是为了提高羽毛质量的,蓝色光谱的比例可以调高一点。
在淮北平原,麻鸭加工标准的升级也是现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前的加工标准比较简单,主要关注鸭肉的重量、新鲜度等基本指标。但是现在消费者对麻鸭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说,鸭肉的瘦肉率、皮下脂肪的厚度、鸭肉的口感等因素都被消费者看重。而且,加工过程的卫生标准、添加剂的使用规范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像当地一些加工麻鸭的老作坊,一直都是按照祖辈传下来的方法加工。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老方法有些跟不上步伐了。比如在腌制麻鸭的过程中,以前只用盐和八角等少数调料,现在可能需要根据营养和口感的研究,加入一些天然的香辛料,像肉桂等,这样腌制出来的麻鸭味道更丰富。而且在加工后的储存运输环节,以前是用普通的冰袋保鲜,现在可以考虑冷链运输,并且要严格监控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
这里还有个南方网友分享的经历。他说自己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上看到一家麻鸭养殖场,养殖场主采用了新型的旱养模式,还配合特殊的光照调控和LED光谱。结果养出的麻鸭羽毛油亮,鸭肉紧实。这位网友就去打听具体的养殖方法,发现养殖场主根据当地的湿热气候,选择了合适的通风设备和光照设备,而且种植了很多驱虫的绿植,在加工过程中也严格按照新的标准来做,鸭肉卖得很不错。
对于淮北平原的麻鸭旱养,养殖户们也都在摸索适合当地的方法。有的养殖户发现,在旱养过程中,地面垫料的种类对麻鸭的健康也有影响。比如用稻壳做垫料,麻鸭比较不容易滑倒受伤;用沙子做垫料,排水性好,但是容易吸入鸭毛等异物。
在麻鸭旱养的营养供给方面,饲料的配方也需要根据旱养的特点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旱养麻鸭需要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因为它们的活动空间相对有限,不能像散养那样通过吃更多的地上的虫子、草等获取营养。而且在不同的季节,饲料的调整也不一样。比如在秋季,麻鸭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储备过冬,饲料中的谷物比例可以适当提高;冬季,则需要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抗寒的营养物质。
从养殖场的布局来看,淮北平原的麻鸭旱养场如果要规模扩大,要考虑到风向、水源等因素。比如养殖场的粪便处理区域要放在下风向,避免粪便的气味影响到麻鸭养殖区和生活区。水源要好且充足,保证麻鸭随时能喝到干净的水。而且在水源周围可以种植一些水生植物,这些植物一方面可以净化水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麻鸭的一个活动补充。
再看麻鸭的生长周期,3年的时间里,养殖户需要不断地优化养殖技术。从麻鸭的品种选择开始,不同的麻鸭品种在旱养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生长速度是不一样的。然后在不同的养殖阶段,按照之前说的光照调控、营养供给、养殖场地管理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
在淮北平原的一些麻鸭养殖场,还出现了跨区域合作的情况。比如和南方的麻鸭加工企业合作,南方企业提供加工技术和市场渠道,淮北的养殖场提供优质的麻鸭。这种跨区域合作让淮北的麻鸭有了更好的出路,也让南方的消费者能品尝到来自淮北的麻鸭。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运输距离远,麻鸭在运输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对肉质有影响。养殖户和加工企业需要共同研究如何在运输过程中减少麻鸭的应激反应,保证麻鸭到达目的地后的品质。
对于麻鸭旱养光照调控、LED光谱选择以及淮北平原加工标准升级,还有很多可以深入研究的地方。比如不同性别麻鸭对光照和LED光谱的反应是否有差异?不同品种的麻鸭在不同养殖规模(是个体养殖户的小规模养殖还是养殖场的大规模养殖)下,光照调控和LED光谱的选择是否存在共性或者差异?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