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慈欣原著改编,郭帆导演执导的冒险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近日再度曝光一支贴片预告。这支长度为30秒的预告,贴片因口碑爆棚而提档至7月5日上映的《我不是药神》。预告中的画面为吴京饰演的宇航员,和俄罗斯籍的同伴一起在空间站执行任务。据了解,《流浪地球》是吴京和郭帆导演的首次合作,此次助力也证明了吴京对中国科幻电影新类型充满了信心。《流浪地球》此前已经曝光了两支贴片预告,并有望于2018年内正式上映。30秒贴片曝更多剧情 连空间站都是“Made in China”电影《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类型,从开拍起就备受关注。从第一支贴片《二代妖精》的30秒概念贴片预告曝光,就引起了很多科幻迷和刘慈欣小说粉丝的关注。第二支贴片《捉妖记2》的预告虽然只有短短的15秒,但是一群身穿“外骨骼”的人在风雪中开启大门的镜头,却让观众小小感受了一把影片的质感。这次随着《我不是药神》正式上映,第三支贴片预告则首次出现了演员和主要场景的信息。
吴京与导演郭帆预告片一开始伴随着“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字样出现的,是一声又一声的警报声。接着“Made in China”的空间站就呈现在观众眼前,身穿宇航服的吴京和俄罗斯同伴一起走向空间站舱门,两人的对话和镜头切换,竟然带出一丝幽默感。随着俄罗斯宇航员惊慌失措的语气,吴京一脸坚决地按下了开启舱门的操作杆……预告在此处戛然而止,也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悬念。而最后定格的画面则是已经冰封的地球在宇宙中行进,“冒险一搏”四个大字也给影片的风格定了调。看过小说的观众都知道,《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地球正在遭遇一场波及全人类的危机,为此人类不得不开启“流浪地球计划”,顽强自救、冒险一搏。有细心的影迷已经在这第三支贴片预告中发现,吴京的宇航服上不仅仅有中国国旗,还有带有地球标志的标识,代表这这次拯救计划,将是整个人类的集体行动。看剧本就被感动到哭 吴京愿为中国科幻电影新类型助力在这支贴片预告中,吴京的台词简单利落,相比俄罗斯宇航员,他的角色显得坚毅果敢。即便在危机面前,也自带的冒险精神,与影片的气质相当契合。在大多数观众心目中,吴京要么是功夫高手,要么是铁血军人,这次的宇航员形象则带给大家极大的新鲜感。而吴京自己对这个角色也十分看重,早在拍摄期间,他就忍不住两次在微博上发照,和大家分享第一次扮演“宇航员”的心得体会。
吴京与郭帆现场交流今年四月在青岛院线推介会上,吴京也谈到了自己为什么会参演《流浪地球》。他表示在看过剧本后,自己被其中的人物、故事、场景,以及这场前所未有的人类冒险所打动,“哭得稀里哗啦的,也从心里认可了这部电影”。在进组以后,吴京又看到郭帆导演和团队不眠不休的工作状态:“这次我仿佛在他(郭帆)身上看到我当年的影子,执着、疯狂地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事业中,哪怕是遇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也一边崩溃一边默默强撑。”对于中国科幻电影,吴京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中国电影在之前并没有特别出色的科幻类型作品,而《流浪地球》的出现,吴京认为这是给自己的一个机会,同时也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机会。就算身边很多人都说他出演《流浪地球》有些“冒险”,吴京最终还是坚持选择,为中国电影的新类型,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管理比创作更最重要 郭帆用中国人的方式拍中国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去年五月正式开拍,而影片筹备则历经了三年之久。目前,《流浪地球》正在紧张的后期制作中。在今年上海电影节期间,郭帆导演参加了两场论坛,分享了自己在拍摄《流浪地球》过程中“摸索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过程。
《流浪地球》吴京在郭帆导演看来,科幻电影是工业电影金字塔尖的产物,而中国科幻电影和中国电影工业化均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没有相匹配的工业化流程作为创作保障,尤其缺乏管理意识和管理手段。在《流浪地球》的制作过程中,他切身感受到对于科幻电影类型来说,创作是要集中在前后筹备阶段和后期制作阶段的,而在拍摄阶段,管理(类似于企业管理)才是核心。过去在电影拍摄阶段中常常会出现的即兴创作、本能创作或者激情创作,在科幻电影拍摄过程中是基本不适用的。《流浪地球》筹备期间做的大量工作,为拍摄阶段提供了有强有力的保障,比如引入了VR堪镜技术协助美术的置景工作。拍摄前,团队制作了8000余格的分镜、30多分钟的PreViz(动态预览)、详尽的制作流程和拍摄方案以及以镜头为单位的统筹和通告单等,所有的这些工业化流程的探索和准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的浪费并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郭帆强调:中国的科幻电影,文化内核和美学呈现必须是中国的,这样观众才会认同并产生共鸣。他带领团队数次修改《流浪地球》的梗概、分场和剧本,力求故事内核、故事中的人物情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乃至是世界观,都展现出中国的人文气质。《流浪地球》一直在在追求用中国人的方式,去打造中国自己的科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