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是现代海战的利器,大家的直觉肯定就是越大越好,只要能装更多飞机就赢麻了。其实航母就是一座移动堡垒,背后的意义不仅是海上武力这么简单,更是国家工业和科技实力的象征。
现在全球最大的“福特号”航母,满身都是高科技,差不多130亿美元的花费,舰体长度达到330多米,搭载85架舰载机,号称世界上战斗力最强。
一艘航母就让美国能在整片大海都能横着走,很多人就奇怪了,搞个大航母不是挺容易的吗?为啥不搞个五六百米的超大航母,整成“海上浮城”不就无敌了吗?
但要是真这么想那就有点天真了,想造一个大大的航母好多事情都会非常头疼。
第一个门槛就是航母的速度需求。航母虽然块头大,但是不能慢吞吞的。战场上时间就是一切,航母必须要达到差不多30节的速度才能够产生足够的风力让舰载机顺利起飞。
如果航母太大太重,航行速度肯定受影响,造船工程师也想了各种方案,发现一旦船体过长过宽,航行阻力就让它的速度再也上不去。
巨型浮动机场是很有未来感,但把战斗机摆在一个慢得像乌龟爬的平台上,到时候没开打自己就先急死了。
大海表面上看起来宽广平静,但实际上各类极端天气都会给航母带来危险,就算是风平浪静,海面上也会有涌浪不停地冲击船体。
当船体过大时,受力不均匀就可能会导致断裂,在这方面人类是有惨痛教训的,当年一艘名叫MOL Comfort号的巨型货轮就在海上遇上了恶劣天气,直接裂成两半沉入海底。
那些货轮可是设计用来装货的,对航速要求不高,即便如此都能有这样的事故,更别提对速度和灵活性有超高要求的航母了。
最后就是钱和材料的问题,很多人一提航母建造头一个反应就是钢材,航母使用的可不是普通钢材,必须要使用既能抗住舰载机喷火式的尾焰又要防海水腐蚀,还得耐高温耐高压的特种钢,价格高得离谱,制造难度那叫一个大。
而且航母需要很多特种钢,一旦体积扩大,光用在钢材上的钱就足够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别说咱们这种大额支出心疼,就连美国那样的“土豪”国家造一艘福特号都已经算是把预算推到了极限。
如果咱们大胆设想,把航母搞得更大,那就是不止材料多花钱,建造维护等一系列成本都往上升,结果就成了把航母尺寸扩大一倍,总花费可能就翻了三四倍,国家即便再强,也得算算这经济账。
同时造这么大的航母还得考虑航道和港口,大海虽然很大,但还是有很多小航道的,所以就必须得遵循木桶效应,否则很多海域根本就通不过去。
就比如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这些重要国际航道对船体大小都有严格的限制,开个巨型航母满世界跑,要是有地方进不去港口那得多尴尬。
要是真的把航母卡在半道上动不了,那可就真的是把生命安危交到敌人手里了。
所以造更大的航母这种事情,有钱有技术根本就不够,本来就是个拿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活儿。航母大军可不是只管大就行,海上的每个细节和条件都决定了它不能太大,想让航母能在复杂的大洋环境中收放自如,体型是真的有天花板的。
当年的那些“变形金刚”不过人类从古到今从来就不缺乏创造性,不管理论上有多不可行,从航母诞生的那一天起,世界各国工程师就从来没放弃过增加航母大小的极限。
所以很多工程师前仆后继的想出了纲目改造方案,有人何必每次都从零开始?要不拿那些大货轮或者别的现成船体改造一下不就行了?
全球各国的工程师还真的是想到一起去了,特别是二战时期,战争打得急,每个国家都想快速拥有一支航母力量,可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很少有国家的生产力能快速为战争造出一艘全新航母,改装方案就被提上了日程。
比较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那时改造“若宫号”俄国货轮的试验,几个关键部位改造之后,直接将这艘货轮变成了水上飞机母舰。
日本人向来关于精打细算,虽然若宫号不是军用级别的船,等通盘算下来改造费用和时间都在接受范围内。
眼看着日本人取得了成功,美国也赶忙有样学样,把运煤船“兰利号”改造了一下,成了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兰利号”虽然看上去不怎么样,但是却帮美国海军航母入了门,另一边的英国想法更激进,改了一堆货船和运输舰,起名叫“大西洋运输者”,专搞海上护卫任务。
但是这些改装的货轮航母都有一个通病,装不了太多飞机,并不能执行大规模作战任务,所装配的飞机一般也都是可以应急的水上飞机,执行侦察巡逻任务没啥问题,但如果进行大规模海战还是有点捉襟见肘。
特别是这种航母根本就无法应对喷气时代的大军机,航母上用螺旋桨飞机的时代,飞机又轻又小,甲板随便折腾都没啥大事。
但随着飞机技术的革新,舰载机对甲板的冲击力和重量激增,再使用货轮甲板拼拼凑凑就完全扛不住了,最基本的就是飞机滑跑的距离。
现代战机动不动就要几百米长的跑道才能安稳升空,而那时候的改装船是完全没有办法供得起这个需求都。
不过人类在创意的路上只会越走越远,当年英国皇家海军曾经提出了一个可以冻死人的“哈巴库克计划”,当时二战已经达到了关键时期,德国潜艇封锁了大西洋,英国海上物资供给都快没了。
如果取得制海权成了当时摆在英国面前的最难提,海军工程师杰弗里·派克想出了一个狠招,他觉着可以直接用冰山做成一艘航母,冰制航母的概念新鲜出炉。
这个设计从表面上看是没什么问题的,冰山的漂浮能力可比钢铁强多了,最关键的是可以大大减少需要耗费的钢铁资源,他们在冰山上造甲板、造停机坪,整体规划先进得不行。
只要把冷却系统搞定了一切就非常完美了,可惜的是到了执行时却出了大问题,冰实在是不稳定,只要飞机加喷气式飞机直接就顶不住了,跑道会大面积融化。
怎么算下来成本反而不划算了,如果硬是要搞一些让冰不容易融化崩溃的技术,不管是工艺的复杂程度还是成本都远远超出预算,无奈之下冰山航母这个项目也就这么无疾而终了。
巨型船舶行不行?如果说改造只是工程师们的脑洞大开,那在航母建造史上这些改造远没有达到人类搞“大力奇迹”的顶点。
相较于现在精细化的设计工程,在之前海军们普遍遵循的道理是吨位及王道,海上巨无霸成了各国军事竞赛的目标。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人类的工业水平再一次得到了提升,许多之前不敢尝试的脑洞就彻底放飞了,很多国家开始满足于之前那些小打小闹的改造了,打算直接造一些超出常人想象的大块头。
日本依然是这方面的先驱者,别看日本国家小,但是在造舰方面却一向是大手笔,当年日本在二战期间造出的舰船不管是吨位还是大小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大和号”战列舰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那个年代日本的资源已经非常紧张了,但是日本海军硬是敢孤独一掷,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
虽然大和号不是航母,但是他的设计理念和灵感却给了后来人们建造巨型航母很多启发,可惜的是“大和号”太过庞大,战场一开打就成了海军航空兵集火的目标。
出了几次任务之后就直接被一顿轰炸干沉了,也正是大和号的悲惨经历,让日本人悟出了一个道理,在海上打仗跑得快才是王道,纯粹追求大块头还真不一定好使。
但既然战列舰不行,那就拼了命的搞巨型航母吧,很快日本就将全部思路转向航母,可惜的是还没有日本造出全球最大的航母,第2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战后的日本丧失了一切军事权力,可是隐藏在他们内心的造船梦却没有破灭。
战后日本在民用船舶领域也跟着瞎搞,直接弄出了全球最长的一批船,“海上巨人号”油轮的长度直接突破450米,比现在美国福特级航母还长了100多米。
在运输方面,“海上巨人号”的优势不是一般的大,运送的原油一次就能装满好几艘普通油轮,只不过速度只能达到差不多16节的样子,用在民用运输上还算凑合。
根本就够不到军用的门槛,更何况航母越大越容易被攻击,就这速度如果真的用在战场上,那就绝绝对对的是敌方的移动活靶子,想跑都跑不掉。
甚至根本就不需要飞机出面,直接用导弹驱逐舰就可以在几百公里外将这些巨船击沉,所以这是大船撑死了也就能运点油,拿着打仗是根本就不现实的。
用户14xxx91
看了下评论区,基本都在扯淡。美国航母为啥都是十万吨左右,根本就不是本文那些原因,而且是受限于巴拿马运河宽度。至于航母能不能更大,当然可以呀20万吨,30万吨都行。别扯什么材料结构,50万吨以上的油轮多的是。至于造价,其实航母越大,相对来说就越便宜,航母船体本身不值多少钱,各种设备才是大头。只是增加重量,但不增加太多设备,贵不了多少。假定10万吨航母需要100亿,那20万吨航母130亿内可以搞定。当然单纯增大航母,还有个问题,那就是适配的港口码头就会减少。
sonyfan110 回复 04-17 18:58
它这玩意就是个平衡妥协的产物
GGG
要知道人力有尽时,材料限制了龙骨的制造
洛克地瓜
现有材料最多做到六百米尺寸,再大增加抵抗应力的材料重量就会消耗有效载荷的重量得不偿失
僵尸世界大战
一艘的时间比三艘建造时间都长,得多大的地方,比起拿推土机在地面上推个几万个平方,更简单,脑子烧了[笑着哭]
咔塔山
成本。不光是建造成本,还有更重要的使用。建三十万吨,裁二百多架飞机,航速三十节。比三艘十万吨,七,八十架飞机的。那个计划更好操作?
逍遥子 回复 04-10 17:10
除了使用灵活性,还有三十万吨级航母可能搭载不了200多架战机,船是三维立体物体,吨位增加2倍并不等于航空可用面积增加2倍!
用户14xxx91 回复 逍遥子 04-14 08:34
其实是可以的,内部机库甲板由一层增加到两层就行。上层甲板停机面积也可以加倍。
比利海林顿
二战最大航母被日本造出来了啊,只不过是个短命鬼[得瑟]
亨利 回复 04-12 19:35
信侬船身是大和级战列舰,排水量大,但不一定投影面积大。
为我所爱
机动性 结构强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