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TikTok “难民” 涌入小红书成为热门话题,伴随而来的一系列新问题引发广泛讨论。中美网友在平台上 “对账”,交流各自国家情况,氛围其乐融融。这一现象如同早期国内互联网论坛各地网友交流一样,成为一种跨地区交流方式。
在交流过程中,美国网友惊讶发现,在中国言论相对自由,许多在美国不能说的事,在中国可以公开讨论。这一差异背后涉及不同平台的监管规则。随着 TikTok 用户涌入小红书,敏感词设定成为难题,尤其是面对外国用户使用的英语词汇、网络黑话等,极大考验监管层面。

中国一直秉持明面上的监管,设有专门监管部门。如今大量外国用户到来,监管尺度如何把握成为焦点。一方面,希望借此输出中国优良文化;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外国用户习惯与文化差异。例如穿着暴露程度,不同文化背景下接受度不同,监管尺度应放在何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法律层面看,外国用户在小红书平台产生诸多法律问题。若中国用户想起诉外国用户,面临诸多难题,如外国用户不应诉、实名与送达困难等。即使通过互联网法院操作,面对大量外国用户也难以应对。而且,若外国用户间或外国用户与中国用户在平台发生争议,平台责任界定、买卖纠纷处理等,都需要更细致的司法解释。
在执行层面,美国司法可直接关联 ICANN 等机构,而中国处理涉外案件有专门规定,需特定法院审理,但目前法院案件量饱和,案件排队积压严重。此外,网信办对平台的操作管理,也可能引发外国网友行政诉讼等问题。

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日益密切,如何在网络空间建立合理规则,尤其是监管规则,既让外国用户感受到中国管理的智慧与温暖,又避免给予超国民待遇,成为当下需要深入思考与讨论的重要内容,这对于营造良好网络环境、促进中外友好交流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