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10个少数民族,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商朝成汤时代

老达子爱历史 2025-01-09 09:20:33

文|老达子

本文共5104字,阅读时长大约10分钟

前言

所谓民族,就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稳定共同体,由具有共同历史、文化、语言等特点的群体组成。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文明的进步,居住在同一地区的部落逐渐融合形成民族。民族是现代概念,它可以以国家为界定,也可以指具有共同文化概念而无共同语言和历史来源的群体。

在中华大地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民族如流星般绚烂闪耀,却最终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它们曾在这片古老土地上书写辉煌,但历史的巨轮无情碾过,使它们最终被遗忘。

今天老达子将给大家介绍下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10个少数民族~

1、匈奴

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主要居住在戈壁大沙漠,最初是在蒙古地区建立了国家。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时期,匈奴被秦将蒙恬赶出河套地区。随后,在汉朝初期,匈奴变得强大,并多次进犯西汉政权,对其造成了巨大威胁,并控制了西域地区。然而,在汉武帝时期,汉军击败了匈奴,迫使他们退出漠南。

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在战场上大获胜利,正所谓“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后来东汉时,匈奴又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领醢落尸逐鞮单于投降了光武帝刘秀。而北匈奴则继续不断叛服。

公元87年,鲜卑大破北匈奴,同时漠北地区遭受蝗灾,北匈奴陷入混乱。公元8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迫使他们西迁。在4世纪初,匈奴族的刘渊成为西晋成都王司马颖的将领。在西晋八王之乱之后,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他的儿子刘聪攻占了洛阳和长安,灭亡了西晋,建立了前赵或汉赵。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被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在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了羌人的后秦。他自称为末代匈奴王,并在河套地区建立了胡夏国。夏国的统万城是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遗迹。匈奴后裔融入了靠近高丽的鲜卑宇文氏部落,并迁往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夺了西魏政权,但又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

杨坚建立了隋朝,统一了中原地区。在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次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与其他民族一起融入了华夏族。现今,蒙古族是匈奴人的最近后裔,据称蒙古国仍有约8%的男性(16万人)携带匈奴人的Y染色体。

2、鲜卑族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曾在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活跃。作为一支游牧民族,他们以畜牧业和狩猎为生。鲜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但在北魏时期达到了巅峰,并成为北魏的主要支持者和盟友。在北魏统治下,鲜卑族与汉族融合,共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鲜卑族逐渐分裂成许多部落,并在唐朝时期进一步分化为许多小部落。在五代时期,部分鲜卑族人与契丹族联合建立了辽朝,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鲜卑族逐渐融入汉族文化之中,其文化和语言也逐渐消失。

3、柔然族

在古代中亚草原上,存在着一个游牧民族——柔然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3世纪的匈奴汗国时期。根据历史和考古学的证据,柔然族可能是匈奴汗国内部的一个分支,随后逐渐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游牧民族。

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柔然族开始崛起,并在中亚草原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成为当时游牧民族中的一个强大势力。他们曾与拓跋部、高句丽、汉朝等政权进行过多次战争和交流,并在公元5世纪左右达到了巅峰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柔然族控制了中亚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向西扩展势力至东欧平原地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柔然族的势力逐渐衰落。公元6世纪中叶,柔然族内部出现了分裂和动荡,同时还面临来自突厥、突骑斯等其他游牧民族的挑战和威胁。最终,在公元6世纪末期,柔然族被突厥汗国所灭,其政权完全消失。

这一时期,柔然作为一个独立政权的存在彻底终结,柔然族的余部要么被中原人吸收,要么被突厥、契丹融合,还有一部分西迁的逐渐在中亚乃至东欧地区消亡。

4、羯族

羯族,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关于他们的起源,我们所了解的历史资料寥寥无几。然而,现今的史学家普遍认为羯族是匈奴的一个分支。羯族人的相貌与东亚人普遍特征不同,他们具有深邃的眼睛、高颧骨和挺拔的鼻梁,有着一种欧洲人的气质。

在八王之乱时期,羯族人趁机南下,攻城掠地。其中,石勒被认为是羯族领袖中最强大的一位。他在击败北方各个势力后,建立了羯族人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并将其命名为后赵。

羯族人被认为是所有胡人中最为残忍的一支,他们称汉人为"两脚羊",并将俘虏当作食物。羯族人统治北方长达30多年,残暴无情,然而最终被冉闵所击败。

冉闵推行了一项名为"杀胡令"的法令,要求将那些具有高挺鼻梁和深颧骨的人全部杀掉。超过20万羯族人遭到屠杀,只有少数人逃离北方,他们的下落至今仍不为人所知。从此之后,羯族便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消失无踪。

5、东胡族

东胡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存在约1300年。他们与濊貊、肃慎一起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

"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 山戎戎菽",据考证,早在商初,东胡就活动在商王朝的北方。在《辞海》中记载东胡:“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

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至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在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匈奴的冒顿单于趁东胡王轻敌之际,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导致东胡部落联盟瓦解,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经过考证,在东北地区先后出现的鲜卑、契丹、室韦、蒙古都是属于东胡这一族系的后裔,只是作为独立种族的东胡在秦汉之后就逐渐从历史上消失了。

6、乌桓

"乌桓"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也是东胡族的一个支系,又称乌丸。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攻破东胡后,乌桓迁徙至乌桓山(又称乌丸山),活动范围大约在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

汉武帝时期,乌桓被迁至止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边塞,并设立护乌桓校尉进行管理。随后,乌桓再次南迁至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尽管在两汉时期逐渐壮大,但由于受到汉朝的监管,部落分裂,未能形成统一联盟。

在建安十年(205年)的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子孙投奔乌桓蹋顿,但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在柳城一战中斩杀了蹋顿诸王,导致乌桓的地位被鲜卑取代。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乌桓与其他民族混居,形成“杂胡”。

乌桓和匈奴的混血后代“铁弗”人赫连勃勃建立了胡夏国。据传说,唐朝时期在嫩江以北存在着乌丸国,据说是乌桓后裔所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对乌桓进行征伐,之后乌桓融入其他民族中。

7、契丹族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根据史料记载,"契丹"一词最早见于《魏书·契丹传》,可能是该族名称的来源。契丹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辽国,他们经常侵犯北宋的边界,并与杨家将进行战斗。

契丹族最初以畜牧业为主,后来逐渐过渡为半农半牧。早期分为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时期,唐朝设立了松漠都督府,并赐姓李。大贺氏联盟解体后,契丹人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

然而,在745年后突厥被回纥人灭亡后的一百年间,契丹人一直受回纥人的统治。唐末时期,契丹领袖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各部族,并于907年称可汗,916年称帝,建立了契丹国。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984年又改称大契丹;1066年复称辽。

1115年,女真族建立了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1125年灭亡。1124年,辽宗室耶律大石自称王,并迁徙至西域。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建立了被称为"西辽"或"哈喇契丹"的强国,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重要势力。

然而,1218年,西辽被蒙古所灭。契丹人的服饰特点是窄袖、短衣、著靴、左衽、佩蹀躞带,居住在毡帐中,皇帝的行营称为捺钵。随着辽朝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其他民族。

辽国灭亡后,契丹人开始走向衰落,他们甚至不能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和血统纯正,不得不与其他民族通婚。现今我国东北的达斡尔族可能是保留着较为纯正契丹血统的少数民族。

8、突厥

突厥族起源于阿尔泰山地区,自6世纪中叶兴起,后成为中国北方、西北方主要民族之一。

552年,突厥消灭柔然汗国,建立自身汗国。583年,汗国东西分裂,阿尔泰山为界。630年,唐朝击败东突厥,统一中央政权。657年,唐朝和回纥联合灭西突厥,完全控制西域。682年,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建立后突厥汗国,744年被平定。

突厥汗国的解体始于8世纪中后期,随着西迁进入中亚西亚,与当地部族融合形成新民族,继而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尽管突厥人在中国消失,在中亚地区仍有影响,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土耳其人自称为突厥后裔,实际已经经历混血和迁徙,与古突厥人差异较大。

9、党项族

党项族是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族群,属于西羌族的一支,又被称为"党项羌"。他们的主要发源地是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

在汉朝时期,许多羌族人内迁到河陇和关中地区。当时的党项族过着原始的游牧部落生活,以部落为单位,以姓氏命名部落。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来自鲜卑族的拓跋氏最为强大。

唐朝时期,经过隋文帝和武则天时期的两次内迁,党项族逐渐聚集在甘肃东部和陕西北部一带,但部落仍然分散。唐朝中央政府在党项族聚集地设立羁縻州进行管理,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会被任命为州刺史或其他官职。

唐末时期的黄巢起义中,唐王发出勤王令,党项族的宥州刺史拓跋思恭率军出征,唐僖宗封他为"定难军节度使",后来又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从此,党项拓跋氏集团拥有了自己的领地,辖境包括夏、银、绥、宥、静等五州,掌握兵权,成为真正的藩镇。

宋朝时期,李继迁开始抗击宋朝。李元昊继位后,宣布剃发令,努力吸收汉文化,创制党项文字,推动了党项族文明的发展。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了西夏国,这是党项族发展史的巅峰时期。

在西夏时期,党项族的文化和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交流中逐渐繁荣起来。然而,后来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所灭,党项族逐渐融入周围的民族。

现在四川西部地区有一些党项人的后裔(尽管他们可能也有混血的成分)。此外,传说中擅长登山的夏尔巴人也被认为是党项人的后裔。考虑到夏尔巴人的祖先起源于四川甘孜州地区,这种可能性似乎是存在的。

10、氐族

氐族人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山海经》,其中《海内南经》记述道:“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而《诗经·大雅·商颂》中提及:“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另外,《竹书纪年》中也有记载:“成汤十九年,大旱,氐羌来宾。”从这些古籍资料来看,氐人的历史可追溯到早期。

关于氐族的起源,有一种说法认为氐族与羌族有着相同的起源,但有所不同。据称,在殷商和西周时期,氐族还未从羌族中分化出来。《尚书牧誓》中提到,在商末周初的时候,有来自“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的伐商之战,其中有羌族的参与,但没有氐族。

虽然在殷周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了“氐”字,例如在武丁时期的一些卜辞中出现了“雀取氐马羌”、“牧氐羌”、“氐羌刍五十”等,但并没有直接称呼为“氐族”。

由于羌族的记载较早,氐族和羌族经常连用或混用,例如白马氐也被称为白马羌等。此外,《大荒西经》中提到,氐族和羌族都被认为是炎帝的后裔,而炎帝是姜姓,氐族的首领和羌族的首领通常都姓姜。因此认为氐族和羌族有共同的起源,而氐族是从羌族中分化出来的。

范晔在《后汉书·西羌传赞》中明确写道:“金行气刚,播生西羌。氐豪分种,遂用殷强。”宋丁度等人在《集韵》中也提到:“氐,黎都切,音低,即羌也。”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氐族是汉化氐族的一支羌族。

氐族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民族,原因是一些羌族部落从高原迁徙到河谷地区,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并与周围的汉族频繁接触,受到汉族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导致他们的语言、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变化。

南北朝时期以后,氐族逐渐与周边的羌族、藏族和汉族融合在一起。目前,在四川阿坝州的九寨沟县、松潘县、红原县,以及四川绵阳市的平武县,还有甘肃省陇南市的文县,这些地区的白马藏族被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氐族的后裔。

老达子说

这些少数民族的消失反映了历史上民族间复杂的互动和变迁,他们的消逝既受外在因素(如战乱、自然灾害),也受内在原因(如文化同化)的影响。他们的逝去不仅令人痛心,也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大损失。

我们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尊重并保护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和传统,以维护人类文明的多元融合。

0 阅读:13
老达子爱历史

老达子爱历史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