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俄罗斯!”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在国际能源峰会上,高调宣布要和俄罗斯电网“分手”,转投欧洲电力系统的怀抱。
这出“断电”大戏,立刻被西方媒体吹上了天,称其为立陶宛“能源独立”的里程碑。
可殊不知,这番决定的代价是电费飙升3倍,立陶宛百姓纷纷叫苦不迭。
那么,瑙塞达为什么不与俄罗斯合作了呢?
精心策划的“电力离婚”
故事要从三位波罗的海“兄弟”说起。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曾经在苏联的庇护下享受着稳定而廉价的电力供应。
然而,随着苏联解体,这三个小国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能源未来。
他们暗中达成共识,要摆脱对俄罗斯电网的依赖,谋求“能源独立”。
原本,三国计划在2026年再与俄罗斯摊牌,但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加速了这一进程。
欧盟适时伸出了“援手”,劝说三国提前“脱俄入欧”,加入欧洲电网。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抓住机会,迫不及待地点头应允,想借此机会在欧盟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事实上,这出“电力离婚”大戏早就在欧盟的导演下精心策划了。
立陶宛不过是被推上台,提前开演而已。
为了讨好欧盟,立陶宛政府可谓下了血本。
他们不惜重金,聘请了一家美国著名公关公司,专门设计这出“断电”好戏的剧本。
从宣布“断电”的时间节点,到瑙塞达总统在国际能源峰会上的表态方式,无一不经过精心安排。
那天,当瑙塞达总统在峰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断电宣言”时,台下的欧盟官员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而立陶宛的代表团却暗暗捏了一把汗,生怕总统一个字说错,出了岔子。
因为这番宣言,可是提前打好了腹稿,反复修改了无数遍的。
但谁也没想到,这场政治秀的高昂票价,最终要由立陶宛老百姓来“买单”。
电费飞涨引民怨
自从立陶宛宣布“断电”以来,这个波罗的海小国的电价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一路狂飙三倍之多。
据当地媒体报道,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每月电费从原来的350欧元猛增到了1120欧元。
这对于立陶宛的工薪阶层来说,无异于一场噩梦。
更惨的是那些中小企业主,他们的电费从几千欧元飙升到了几万欧元,简直是灾难性的打击。
不少企业已经难以为继,面临倒闭的边缘。
与此同时,作为这出“断电”闹剧幕后导演的欧盟,却显得有些“言行不一”。
一方面,他们煽动立陶宛“脱俄入欧”,鼓励立陶宛加入欧洲电网;
另一方面,面对立陶宛电价飙升、民怨沸腾的困境,欧盟却似乎视而不见,迟迟没有拿出任何实质性的援助措施。
这不禁让人怀疑,欧盟是否只是在利用立陶宛,把这个小国当作能源博弈中牵制俄罗斯的一枚棋子呢?
反观立陶宛的邻居德国和法国,虽然他们的电价也有所上涨,但与立陶宛的涨幅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德国电价涨幅约20%,法国则在15%左右,与立陶宛三倍的涨幅相比,可谓是“友好”得不像样。
但问题是,德法两国本就经济实力雄厚,人均收入高,电价小幅上涨尚可承受。
而立陶宛这样的小国,经济基础薄弱,人民收入有限,哪里承受得起电价的暴涨?
据立陶宛统计局的数据,目前该国已有近15%的家庭难以支付电费,不得不向政府申请补贴。
但政府拿出的补贴资金,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填不平电价上涨带来的窟窿。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立陶宛人开始怀念起俄罗斯电力的“好日子”来。
那时,电费低廉,生活无忧,不像现在,电费成了沉重的负担,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我真希望我们没有脱离俄罗斯电网。”维尔纽斯的出租车司机马尔库斯一边开车,一边抱怨道。
“那时候,我们的日子过得多好啊!现在呢?为了所谓的‘能源独立’,我们要付出这么大代价,值得吗?”
马尔库斯的感慨,恐怕代表了不少立陶宛民众的心声。
而作为这出戏的“主角”,立陶宛政府和民众,却似乎别无选择,只能继续“买单”,承受电价飙升带来的阵痛。
那么,立陶宛的电价何时才能回归正常?欧盟会不会伸出援手,帮助立陶宛渡过难关?
这一切,恐怕还要取决于复杂多变的国际能源博弈走向。
说起来,立陶宛与俄罗斯在电力供应方面,可谓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
早在2009年,当立陶宛关停了最后一座苏联时代的核电站时,他们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俄罗斯电力的“头号粉丝”。
多年来,俄罗斯源源不断地向立陶宛输送价格低廉、供应稳定的电力,让立陶宛人简直爱到不行。
但如今,为了讨好欧盟、展示“脱俄”决心,立陶宛政府决定“脱粉”改追欧洲电网。
为了表忠心,他们甚至不惜花费6亿欧元,建造了一条连接瑞典的海底电缆。
立陶宛政府对这条电缆赞不绝口,吹嘘它是“通往能源独立的桥梁”,是“摆脱俄罗斯能源控制的利器”。
但问题是,这条耗资巨大的电缆,到底靠不靠谱?它能否真正确保立陶宛的电力稳定供应?
对此,恐怕连立陶宛自己都心里没底。
毕竟,欧洲电网的电价波动性大,供应稳定性也难以保证。
一旦出现问题,立陶宛恐怕会首当其冲。
俄罗斯媒体看到这一幕,早就笑开了花。他们讽刺立陶宛是“刚拆了东墙,西墙还没砌好”!
不过,立陶宛自己倒是挺自信,觉得终于摆脱了俄罗斯的“能源控制”,迎来了“光明未来”。
瑙塞达总统还豪言壮语地说,就算欧洲断电,立陶宛也能凭借自己的LNG接收站撑下去。
但这位总统先生可能忘了,立陶宛的LNG大多也是从俄罗斯进口的。
“跳梁小丑”的悲喜剧
在中国网友眼里,立陶宛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跳梁小丑”。
这个小国近年来在台湾、香港问题上没少挑衅中国,把14亿中国人民得罪了个遍。
现在他们看立陶宛闹“脱俄”笑话,那是一点面子都不给,直接嘲讽立陶宛就是欧盟的马前卒,迟早要被卖了还要给人数钱。
“别指望德国法国会优先保障立陶宛用电!”有网友直言不讳,“欧盟巨头会把所有电力资源都占为己有,立陶宛只能分到残羹冷炙。”
还有网友给立陶宛编了顺口溜:“昔日抱美国大腿,今朝舔欧盟臭鞋。”
尽显立陶宛作为“工具小国”的悲哀命运。
立陶宛这波操作着实令人费解,本来天天享受俄罗斯低价电力,日子过得美滋滋。
现在非要断了这口粮,转投欧洲电网。
殊不知,欧洲电网就是个“半拉子”工程,不仅电力时断时续,价格还贵得离谱。
这不是自断生路吗?更要命的是,立陶宛政府根本不顾百姓死活,只知道一味“反俄”。
说白了,立陶宛政府这场政治豪赌,赌的是百姓的民生!
为了“脱俄”,他们不惜把百姓的钱包当作赌注,押在了欧盟这匹不知道靠不靠谱的“黑马”上。
这电价涨三倍,不是拿百姓的生计开玩笑吗?
更荒唐的是,立陶宛还美其名曰要“能源独立”,好像一夜之间就能告别进口电力,实现自给自足。
但事实上,他们不过是从一个主子换到另一个主子,从俄罗斯的怀抱跳进欧盟的火坑。
结语
立陶宛的所谓“能源独立”,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笑话。一个连电都供应不上的国家,还整天在国际舞台上表演“断舍离”,这不是作秀是什么?
还有网友奉劝立陶宛,别整天当欧美的马前卒,小心哪天被当枪使了还不自知。与其瞎折腾,不如学学人家德国法国,搞搞能源多元化,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才能稳当当的。
【参考资料】
1.大皖新闻-2025.02.10-《“与俄电网断开连接”,波罗的海三国已并入欧洲电网》
2.国际在线-2025.02.10-《摆脱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接入欧洲电网的“得”与“失”》
中国经济网-2025.02.17-《波罗的海三国电网“入欧” 或产生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