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走进北京孔庙与国子监,了解那些您不知道的事!

听海哥说趣事 2024-12-09 13:03:49

“关注听涛哥说事儿”

在北京现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中,有一条街名为“成贤街”,位于著名的雍和宫西侧,成贤街道路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依然保留了老北京的传统风貌。

成贤街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坐落着一座庄严而神圣的建筑——北京孔庙。这里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在这里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尊师重道与对儒家思想的尊崇。

进入孔庙之前可以看到一座下马碑“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为了表示对至圣先师孔子的尊重,行至此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就连皇帝到此也要下辇步行。

孔庙‬也称‬做‬“先师庙‬”,踏入先师门,宁静而又庄重的氛围瞬间将人包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崇尚儒学的时代。

走进北京孔庙,朱红色的围墙和古朴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那厚重的色彩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底蕴。

孔庙的建筑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是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主要建筑。“大成门”是一座黄色琉璃瓦顶的建筑气势恢宏,尽显皇家气派。

大成门前矗立着汉白玉雕刻身着长袍,双手胸前行周揖礼的孔子雕像。人们走到塑像前都会停步与之合影,表达着人们对先师的缅怀和敬仰。

大成门两侧是进士题名碑,进士题名碑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见证。碑林刻着元明清三代600年来51624名进士的姓名和籍贯。

孔庙内还有很多单独的石碑,这些石碑其实类似于记事碑,比如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所立的关于修缮孔庙、赞颂孔子等内容的石碑。

孔庙第一进院落东侧有一座《御制新建太学碑》,这是孔庙里唯一一座明代御碑。

这座御碑原本位于大成殿东北一侧,乾隆时期移至东南,这座御碑亭为绿色琉璃瓦原因是因为明代的。

大成门左右两侧各立一座元代石碑,是孔庙内年代最早的石碑。东侧的用玻璃罩保护的这座碑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加号碑,也是历代帝王给予孔子的最高封号。

穿过大成门进入孔庙的核心建筑就是大成殿,这里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在大成殿的殿脚下有一棵柏树很受关注,名为“触奸柏”。

相传明代著名奸相严嵩代皇帝祭孔,经过此树下,忽然狂风骤起吹动树枝,掀掉了他的乌纱帽。后人称此树可辨忠奸,就称它为“触奸柏”或称“辨奸柏”。

大成殿的建筑采用重檐庑殿顶,属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之一。大成殿四坡五脊,殿顶正脊两端饰鸱吻,坡脊饰九兽。其规制与故宫太和殿相同,可以看出皇家对孔子的敬重与推崇。

大成殿前石阶中间镶嵌的丹陛雕刻精美,青石浮雕雕刻着二龙戏珠,海水江崖祥云环绕。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神位的地方,正面供奉着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牌位,供后人祭祀和瞻仰。

大成殿悬挂有众多清代皇帝御赐匾额,康熙帝的“万世师表”、乾隆帝的“与天地参”、道光帝的“圣协时中”。

光绪帝的“斯文在兹”

雍正帝的“生民未有”,嘉庆皇帝的“圣集大成”

民国时期黎元洪题写的“道洽大同”

北京孔庙大成殿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殿内的每一块匾额都体现出了清代帝王以及民国时期统治者对孔子的尊崇。

在孔庙与国子监的夹道是“乾隆石经”展览馆,13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等儒家的13部经典著作。

其来历是雍正年间,江苏贡生蒋衡花费12年时间书写完成628000余字的十三经经文手稿。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裁,负责考订经文并动工刻石。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碑刻完成,这是我国现存品相最为完好、内容最为完整的一部官刻石经。

孔庙的西侧就是国子监,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国子监的“集贤门”是临街的大门,“集贤”这两个字源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寓意贤能之士汇聚一堂,共襄盛举。

往里走就是“太学”门,一般的皇家建筑大门的门槛很高,要高抬腿才能迈过去。但是“太学”门可是一马平川没有门槛。

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就是只要有才华有品德,无论出身怎样只要爱学习想学习,学习的大门会向每一个人敞开。

“太学”门以及柱子都是黑色的,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黑色对应的是“水”,“水”代表儒家思想的五德“仁义礼智信”里面的“智”,同时也有人才源源不断的意思。

走过“太学”门,一座琉璃牌坊映入眼前,这座牌坊是黄色琉璃瓦顶,下面雕有五爪金龙。

这座牌坊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正面是“圜桥教泽”,背面为“学海节观”。

正所谓“十年寒窗读,只为跃龙门”,再加上牌坊上确实雕有五爪金龙,因此这座琉璃牌坊也被称为“龙门牌坊”。

龙门牌坊为“三间四柱七楼”形式,三个门中间走皇帝,“文东武西”两边走文武大臣。

走中间大门,体验一下皇帝的感觉,大踏步迈过去,这就叫“跃龙门”。

跃过龙门,有一件“宝贝”千万别错过,这就是“鳌”。“独占鳌头”就是指的这个,很多学子跃过龙门都会摸一下图个吉利。

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是“辟雍”,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四角攒尖重檐顶,黄色琉璃瓦覆盖,上面是3米多高的铜胎镏金宝顶,连接四条向下弯曲逐渐挑起的屋脊。

“辟雍”二字‬为‬乾隆御笔‬,原本是‬满汉‬两种文字‬,民国时期‬维修时‬去掉了‬满文‬。

建筑‬四面各开一门,与四座白玉石桥相通,回廊和圜水环绕四周,水中有锦鲤畅游,构成“辟雍泮水”的胜景,同时也有‬天圆地方‬、传流教化、四海升平‬之意‬。

辟雍可是皇帝亲临讲学的地方,乾隆之后的每个皇帝登基继位后都要在这里临雍讲学,以彰显对教育的重视和皇家的威严。

进入辟雍大殿,正面可以近距离看到当年乾隆皇帝讲学坐‬过的龙椅宝座,这可是在故宫紫禁城都无法近距离观看的。

“辟雍”大殿内宽敞明亮,而且有一点很值得注意,那就是不像其它的大殿那样殿内靠立柱承重,而是采用的斜角架梁。

据说当年负责修建“辟雍”的负责人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位刘墉,大家常说的“刘罗锅”。最初的设计是四角位置有四根立柱做支撑,设计方案呈报给乾隆皇帝后,乾隆让和珅去审议方案。

结果和珅提出的是把四根立柱去掉,改成斜角架大梁的办法。这一项改动,不仅节省了4400两银子,又使殿内没有柱子遮挡,整体显得更加宏伟宽敞,并且造就了辟雍殿内穹隆顶的特点。

整个过程是不是和现在的施工顺序很像,刘墉做的初步设计,呈交给乾隆这个甲方,乾隆再让和珅做个深化设计,最终结果不仅省钱而且建筑更加完美。

看完“辟雍”后面还有一座桥,名为“状元桥”,大家可以去走一走。

北京孔庙不仅是一座祭祀孔子的圣地,更是一座传承中华文化的教育殿堂。这座历经沧桑风雨的古老建筑,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北京的大地上。

北京国子监传承中华千年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汇聚历代学术思想,培育无数贤才精英。如今国子监依然向后人诉说着往昔教育的辉煌,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

关注我‬ “听涛哥‬说事‬儿‬”咱们‬下次‬再聊!!

0 阅读:2
听海哥说趣事

听海哥说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