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一直强调,整个房地产行业都在等待年底的并购大戏。
这不,许多房企都被生生熬成了别人眼中的“机会”。
像是新力控股旗下的物业公司、花样年控股的彩生活、富力地产的富良环球以及当代置业的第一服务控股,都被摆上了货架。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资产毫无例外,都是物业企业。
而最重磅的交易,非碧桂园服务斥资百亿元收购富良环球莫属。除此之外,彩生活旗下所有核心资产,也被碧桂园服务全盘收购。
而面对遍地的“机会”和进击的碧桂园服务,连一直稳坐泰山的万科,都坐不住了。
近日,万科宣布,将分拆万物云赴港上市。
而就在不久前,郁亮还坚称,万科不差钱,没必要借万物云上市圈钱;还称要把万物云打造成城市服务商,否则不会上市。
如今,郁亮食言了。
曾经的物企龙头,被碧桂园服务反超之所以不急于上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万物云一直以来都是物业行业的龙头企业。
从数据来看,截至2020年底,万物云管面积为5.66亿平方米,远高于行业第二梯队的代表企业——碧桂园服务4亿平方米左右的在管面积。
营收方面,2020年万物云实现营业收入182亿,同样高于碧桂园服务156亿的营收规模。
有鉴于此,万物云一直都没有上市的打算。按照万科的计划,上市之前,要先将万物云打造成城市服务商。说得直白点,万科就是要在上市前,尽可能做大万物云的估值。
但是,万科的如意算盘,在激荡的行业变局面前,失算了。
今年以来,整个房地产行业进入凛冬,不少企业开始断臂自救,客观上促成了物业行业的大整合。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11月1日,今年物业行业内共发生并购交易63宗,涉及并购方33家物业企业;交易金额约315亿元,相比2020全年交易总额大幅增长约198%。
而在这场行业并购大戏中,碧桂园服务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
截至2021年11月1日,今年碧桂园服务公开披露的交易总额近190亿元,占市场总交易金额的60.3%之多。
仅在今年上半年,碧桂园服务就新增在管面积2.67亿平方米,总规模已经达到了6.44亿平方米。
考虑到在下半年,碧桂园服务又收购了富良环球和彩生活核心资产,在管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在进击的碧桂园服务面前,万物云完全处于下风。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碧桂园服务的营业收入为115.6亿元,同比大增约84.3%。而同一时期,万物云实现营业收入103.8亿元,虽然同比增长了33.3%,但已经落后于碧桂园服务。
当然,万物云也不是完全没有并购动作。就在8月和9月,万物云先后以换股方式将阳光城旗下物业公司阳光智博、三盛集团旗下伯恩物业收入囊中。不过就规模而言,万物云也不过增加了近1亿平方米的在管面积,相较于碧桂园服务,差了不少。
如今,万物云紧急上市,显然是怕彻底输掉了与碧桂园服务的头名之争。
母公司现状不佳,上市为“自力更生”上市无非是为了圈钱。
而就在不久之前,郁亮还坚称,万科不差钱。
万科要是不差钱,万物云自然也就不差钱。
事实上,在未启动上市前,万物云的经营和扩张,主要依靠的是公司的经营利润和母公司的资金支持。
这正是万物云不急于上市的仰仗:既然扩张靠自有资金就行,那上市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但是,万科不差钱的局面,正在出现微妙的变化。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1671.11亿元,同比上升14.19%;归母净利润110.47亿元,同比下降11.68%;扣非净利润107.27亿元,同比下降11.45%。
这是近20年以来,万科首次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而在刚刚过去的三季度,这种局面并没有丝毫的好转,反而愈发恶劣。
单季度看,今年三季度,万科实现营业收入1043.75亿元,同比增长9.70%,但净利润只有56.4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3.30%,扣非净利润55.60亿元,同比下降17.94%。
要知道,即使是在“糟糕”的二季度,万科的净利润、扣非净利润的同比降幅,也不过是13.35%、13.76%。
在这种背景之下,再靠母公司为万物云的扩张提供资金支持,就显得有点不合适了。
而万物云此时上市,首先一点,就是能解决自身扩张的资金问题。
要知道,碧桂园服务之所以能够反超万物云,靠的就是收购。而收购的资金来源,大部分都是从资本市场上融资而来的。
身为上市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再融资方式获得资金支撑。
资料显示,碧桂园服务分别于2019年1月,2020年4月、12月以及2021年5月相继采取配售股份、发行可换股债券等方式,累计融资约291.45亿港元。
这正是碧桂园服务身为上市公司的优势所在。而此次万物云上市,显然要如法炮制了。
再者,万物云的上市,也能够为母公司万科带来重大利好:一是可以增大所有者权益,有利于其继续优化负债水平;二是能为万科带来现金流,最终可以优化其利润指标。
如此看来,万物云上市,称得上一箭双雕。
怪不得,万科如此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