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韩信不死,派韩信去攻打匈奴,会不会就不用和亲了呢?

醉薇谈历史 2023-10-01 04:24:00

韩信领兵就能打服匈奴吗?别天真了,个人军事才华的展现是建立在国力基础上的,西汉初年汉匈之间的军力不对称绝不是韩信能解决的。

刘邦之所以被迫和亲,源于“白登山之围”的惨痛教训,而“白登山之围”则受累于韩信的背叛。

当然,此“韩信”非彼“韩信”,为了区别两个韩信,史书称此人叫“韩王信”。

韩王信是战国时期韩襄王的孙子,后来和张良一起投靠刘邦。楚汉战争时,韩王信被刘邦封为韩王,封地在韩国故地荥阳。

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觉得荥阳地处战略要冲,不宜分封,于是便将韩王信的封地改到了太原郡,建都晋阳。

韩王信却上书说,晋阳远离边境,与匈奴作战不方便,请求将都城迁移到马邑。其实这时候韩王信已经心怀不满,故意将都城搬到边境,做好了外逃的准备。

不久,匈奴入寇,韩王信自知不敌,便私下向匈奴人求和。这事没能瞒得住刘邦,于是就派使者痛斥韩王信的不轨之举。

此时刘邦已经统一天下,韩王信担心被“兔死狗烹”,干脆反戈一击,联合匈奴人攻占了太原郡。

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韩王信。期初仗打得非常顺利,韩王信兵败逃亡匈奴,汉军乘胜追击,收复了大部分土地,并一直追击到平城附近。

再往前走就与匈奴人直接交锋了,刘邦不敢大意,派出十几批斥候刺探军情,结果得到的情报都说匈奴人不堪一击,可以打。唯独娄敬却说,这是匈奴人故意示弱,不能打。

刘邦不听,反而将娄敬关押起来,发誓说等打胜了再处置他。却不料正如娄敬所言,所谓的敌人不堪一击就是匈奴人的诱敌之计。

当汉军追击到白登山时,20余万汉军被32万匈奴骑兵围困在了白登山,双方数次混战,伤亡都很大,但汉军始终不能冲破封锁。

就这样,刘邦被困了七天七夜,汉军粮食几乎耗尽,两成的士兵被冻掉了手指头,形势岌岌可危。

在这种状况下,陈平巧施妙计,他派人潜入匈奴打仗私下贿赂匈奴阏氏(王后),说服阏氏劝冒顿单于放汉军离开。

就这样,刘邦死里逃生,度过了惊魂一劫。为了解决汉匈无休止的冲突,刘邦决定采纳娄敬的建议,实行和亲政策。

最初刘邦计划将女儿鲁元公主嫁到匈奴,但吕后舍不得,又哭又闹,逼得刘邦只好改变主意,用宗室之女冒充公主嫁给了冒顿单于。

从那以后,汉匈和亲政策持续了几十年,直到汉武帝时期才中断。

毫无疑问,如果汉军能打败匈奴人,就不需要采用屈辱的和亲政策,那么如果当初率军出征的不是刘邦,而是韩信,是不是就不需要和亲了呢?

我的答案是,即便韩信赢了白登山之战也不能改变汉匈之间大势,该韬光养晦还得韬光养晦,该送公主还得送公主,哪怕复制出十个韩信也白扯!

事实上,白登山之围后,刘邦并未立刻采取和亲政策,而是因为又不断遭遇匈奴人的入侵,实在没办法了才接受了娄敬的建议。

这就必须要问三个问题:匈奴人为何要不断侵略大汉?汉军为何始终打不赢匈奴?为何说韩信赢了也不能改变大局?

汉匈冲突是个无解的课题,除非匈奴“变种”

汉人气愤地骂匈奴人是强盗,匈奴人却一脸诧异:强盗有错吗?弱肉强食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汉人又说,匈奴人缺少教化,不知礼义廉耻,匈奴人一脸不屑:你们到草原来生活试试,用不了多久你们也会活成你们最讨厌的样子。

管仲说过:仓廪足然后知羞耻。匈奴人的仓廪从来就没足过,因为草原游牧文明落后的生产力,导致他们长期处于物资匮乏,一旦遇上天灾就面临灭族的危险,这种情况下他不劫掠如何活得下去?

农耕文化可以自给自足,游牧文明必须要外来输血才能生存发展,所以劫掠在中原人眼中是不可接受的强盗行为,但在匈奴等草原民族看来,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存在道德问题。

劫掠这玩意儿上瘾,尤其当他们发现一个富得流油,却又孱弱不堪的对手时,那股欲望就像野火一样越烧越旺。汉朝虽然试图通过贸易和输送来遏制他们的欲望,但这无异于割肉饲虎,老虎永远不会满足。

这就是中国有史以来就与北方草原民族长期冲突的原因,草原民族被灭了一个又一个,替代者又前赴后继的原因。

这个矛盾除非他们“变种”,将自己改造成农耕文明,实现自给自足。可是北方寒冷、荒凉的草原根本不适合农耕,人胜不了天,所以这就是个无解的课题。

西汉初年的困局是汉匈军事上的不对称

那就打呗,草原民族生产力落后,武器装备不行,军队的数量有限,根本经不起长期消耗,汉初不缺精兵良将,为何一次失败就不打了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释:匈奴虽然整体实力不抵汉民族,但它有“非对称优势”。

“非对称优势”是指在个别影响因素上占优,而且这些个别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足以抵消劣势。比如,匈奴人的骑兵战术、草原地广人稀。

西汉初年虽然已经抛弃了战车,但还是以步兵为主,由于马匹太少,骑兵数量不足,以骑兵为主的战略战术更无从谈起。

匈奴人则是马上民族,连妇女、儿童都是骑马的高手,他们可以做到全民皆兵,将战争与生活融为一体。骑兵的优势相当于坦克对步兵,西汉建立之初,连刘邦的御马都找不到四匹一样颜色的,差距太大。

另外,草原浩瀚无边、荒无人烟,匈奴人居无定所、飘忽不定,你根本找不到他。就算你找到也很难打败他,就算打败他了,你又无法占领,等你撤军,他又卷土重来。

这种非对称优势就是匈奴人的法宝,对西汉政权来说就是个无解的难题。难道就不能一战而灭之?韩信不是战神级别的天才吗?

韩信能赢得局部胜利,但改变不了大局

对刘邦来说,如果非要跟匈奴人硬碰硬,组织一支骑兵也不是不可能,但我认为即便韩信出马率领这支军队,他也改变不了大局。

我们以“白登之围”为例,假如当时的主帅是韩信,会是什么结果呢?

最理想的状况就是赢了战争,但要想在运动战中全歼匈奴骑兵那就是笑话。很简单,匈奴人打仗从来不在乎胜负,打不过他就跑,它的优势在机动性。

汉军能追上匈奴人吗?人家一人三匹马,可以在马上睡觉,汉军谁有这个本事?就算追上了,你能将他们合围吗?草原广袤无边,合围谈何容易?

唯一的办法就是匈奴人吸引进汉地,利用特殊的地形打伏击。可是匈奴人也很鸡贼,他们很少深入作战,基本就在边境活动,等汉军主力到来他就跑。

事实上,匈奴与汉军的局部战争并不占优,但人家腿长,跑得快,局部损失不足以让他伤筋动骨。

所以,跟匈奴作战注定是一场消耗战,慢慢割他的肉。反正他离不开劫掠的生活,肯定要来,这就是打他的机会。

但这种战法就要求西汉朝廷有足够的实力,打得起消耗战。事实上,汉武帝时期既有强大的国力,还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天才将领,汉匈战争也足足打了半个世纪才将对方打掉半条命。

显然,这种综合实力的不足绝不是一个韩信能解决的。

汉朝的皇帝也知道和亲很屈辱,也知道和亲根本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但也没办法,只能靠割肉的方士争取时间,等到国力强大了再说。

0 阅读:0

醉薇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