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主实测:红绿灯下,续航焦虑爆发
2025年3月,首批小米SU7 Ultra车主陆续提车,但短短一周内,社交平台上涌现大量吐槽:“市区通勤像开‘电老虎’!”“百公里电耗飙到30度,续航直接砍半只剩300公里!”一位上海车主晒出数据:早晚高峰频繁启停、空调全开,标称CLTC续航630公里的车型,实际仅跑出310公里,电量“缩水”超50%。
更有车主调侃:“2.78秒破百的加速,遇上红绿灯扎堆的路段,一脚电门一脚刹车,这哪是开车?简直是给电池‘上刑’!”
二、性能与实用的矛盾:跑车基因难掩定位尴尬
小米SU7 Ultra以“高性能轿跑”为卖点,碳纤维尾翼、零百加速3秒内、赛道级轮胎等配置吸引眼球。然而,这些设计在市区场景中却成了“甜蜜负担”。
- 性能配置拖累续航:选装高性能轮胎和尾翼后,CLTC续航从630公里降至520公里。胎面更软的赛道轮胎虽提升抓地力,却因形变耗能增加电耗;尾翼则加大风阻,进一步削弱续航。
- 功能过剩的争议:车主抱怨车辆“既要奢华内饰,又要智驾系统,还要能买菜”,像“山寨机堆砌功能”,实际使用中性能冗余。一位北京车主直言:“市区限速60km/h,3秒破百有什么用?一身武力无处施展,还得多掏电费!”
三、官方回应:理想测试VS现实落差
面对质疑,小米汽车连发多期答疑,核心观点直指行业通病:
1. CLTC标准局限性:实验室理想环境(恒温、匀速、无负载)测得的数据,与真实路况差异显著。温度、载重、驾驶习惯等因素可导致续航缩水20%-30%。
2. 建议切换“预估续航”模式:该模式综合气温、驾驶行为等因素,拟合度提升18%,更贴近实际场景。
3. 购车权益的双刃剑:首销期9万元权益包含免费尾翼升级,官方坦言“高性能配置需权衡续航”。
四、行业反思:电动车该如何平衡性能与实用?
小米SU7 Ultra的争议,折射出电动车市场的深层矛盾:
- 用户认知偏差:部分消费者仍以燃油车思维看待续航,忽略电动车“性能越高、电耗越大”的特性。
- 车企宣传边界:强调“赛道基因”的同时,是否应更明确标注不同配置的续航差异?有专家建议:“车企需像手机标注‘续航时长(实验室条件)’一样透明。”
- 技术突破方向:如何在提升能量密度、优化电控系统的同时,不牺牲驾驶乐趣?这仍是行业待解难题。
五、结语:理性购车,让科技回归服务本质
小米SU7 Ultra的“续航风波”,为消费者上了一课:选购电动车需明确需求。若追求极致性能,需接受市区通勤的高电耗;若以家用为主,长续航轮胎和节能模式或许是更务实的选择。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电动车不是万能钥匙,找准定位才能避免‘性能焦虑’。”
(本文基于公开报道与车主反馈,不代表平台立场。)
今日热评:
- “买跑车就别嫌费电,既要又要的消费者该醒醒了!”
- “车企该学学手机行业,把‘实验室数据’和‘实际体验’分开标!”
- 互动话题:你会为高性能牺牲续航吗?#电动车该卷性能还是实用# 参与讨论,赢小米汽车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