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发明的5个“奇技淫巧”的东西,有的放到现在仍算高科技

墓史迷踪说过去 2024-01-27 21:06:05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中孕育了无数新奇的创造,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底蕴。

特别是那些“奇技淫巧”的东西,每每看到,都不由得让人感慨古人的超前想象力。

甚至有些放到现在来看,依然称得上是高科技。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究竟是哪5个新奇的玩意儿,至今仍算高科技?

一、木甲艺伶

相传,周穆王在某次巡视的途中,遇见了一位工匠师,名叫偃师。

这位工匠在制造能歌善舞的人偶方面颇有天赋,便主动提出为周穆王献艺一曲。

周穆王听说后十分高兴,迅速召见偃师进城表演。

第二天,偃师带着自己制造的人偶晋见周穆王。

表演开始后,偃师和人偶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做出相应的动作。

只见那个人偶,既能快走也能漫步,转头等一系列动作更是不在话下。

看到这一幕,周穆王不禁心生敬佩,以为面前的表演者是一个真人。

可就在表演快要的结束的时候,人偶突然对周穆王的嫔妃眨了一下眼睛,有挑逗之嫌。

见此,周穆王顿时怒火大增,扬言要把偃师杀掉。

此时的偃师才反应过来自己的表演有些唐突,便立即把人偶拆开以证清白。

直到这时,人偶的神秘面纱才得以揭开。

原来,这个所谓的歌舞艺人是由皮革、木料等一些其他的材料组合而成。

为了让整个人偶看起来更加逼真,偃师又用颜料涂抹人偶的躯体,以期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得益于偃师的技艺精湛,人偶的外形与真人别无二致。

内部的器官、外部的毛发,所有的配件应有尽有。

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周穆王才放下心来,十分佩服偃师的技法。

这一木甲艺伶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技术水平,还揭示了当时我国工匠们独具匠心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二、被中香炉

被中香炉,顾名思义,是古代盛有香薰并放在被褥中的小炉。

它是一种环形小球,主要用于取暖。

外形的有趣之处在于,无论小球如何翻滚,香炉的口部始终保持水平状态。

因此,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就不必担心火炭冒出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香炉的外围使用了两到三层的同心圆环。

从物理学上看,要想让物体不会出现倾倒,最好的办法是支点悬挂。

香薰球正是借助这一特点,将炉体的两端挂在两个内环孔中。

然后,再在内环轴线的垂直方向做出外环轴,设计出一个更大的持平圆环。

这种相互垂直的作用力,使得无论怎么倾斜,内部的香炉只会出现轻微晃动,而不会翻倒。

这一原理同样可以应用于航海事业,“罗盘”的海上作业就是这样展开的。

从目前已有文献来看,这一物件最早记载于西汉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当中。

到了唐代,香薰球已经成为贵族生活中普遍的生活用品。

而关于香薰球的具体实物,考古人员也只是追踪到了唐代。

在此年代之前的香炉,仍然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发掘。

唐代银质香炉的出土,不仅让世人见证了我国古代精湛的金属工艺,也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古人能将巨大的创造力凝聚于这一方小小的香炉内,使其成为一件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的艺术品,无不让人惊叹不已。

三、走马灯

走马灯是中国民间长期存在的一个玩具,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多有驱除鬼神的寓意。

从资料的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关于走马灯的构造,涉及到了一定的物理学知识。

虽然走马灯看起来十分精致,但是其制作过程并不简单,一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

首先,需要设计出灯笼的框架,或圆或方,这个根据制作者的喜好而定。

接着,找出一定厚度的纸板,依次裁剪出与框架适配的外壳。

然后,再在灯笼中安装立轴和叶轮,粘贴上战马之类的剪纸。

整个制作原理是,灯笼内的蜡烛一旦被点燃,就会带动内部的气流出现。

这些热气会持续助推叶轮旋转,与之捆绑的战马剪纸自然也会随着叶轮开始转动。

这些场景在蜡烛的照射下,会直接投放到灯笼的外壁。

从视觉上看,就像战马一直在不停地走动,也就形成了人们所谓的“走马灯”。

而市场中常见的走马灯,大都是由工厂批量生产,一般人很难制作出来。

较为遗憾的是,我国古代走马灯的出现,多用于节日的艺术表演之中,而忽视了在生产中的应用。

但无论如何,走马灯的发明都足以印证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

四、素纱禅衣

1972年,考古人员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墓出土了一件素纱衣物。

与一般衣服不同的是,这件素纱禅衣极其轻盈,整身的重量仅仅只有49克。

虽然质量较轻,但是从现在来看,当时的织造水平依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从衣纱的编织方法来看,它是由地经和绞经交叉共同完成。

在制作过程中,两根线条需要不断变换位置,以实现整个编织流程。

由于当时养殖的三眠蚕,吐出的蚕丝更加纤细,这也使得编织出来的衣物更加轻薄。

得益于编织技巧的高超,素纱衣物的孔眼十分均匀。

这使得整件衣物看上去质地匀称,穿上又十分轻盈透气。

因此,在古代社会中,这种材质的衣物,多为上层贵族享用的名贵穿着。

素纱禅衣的出现,既体现出汉代丝织技术的高度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对审美观念和服饰文化的追求。

服饰不仅是为了保暖和遮体,更是身份地位、审美的象征。

人们对服饰的审美观念逐渐开放,开始接受新的服饰风格和设计理念。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素纱禅衣中汲取灵感,继续发扬和创新我国的服饰文化。

五、记里鼓车

谈到如今的交通工具,我们不免感叹科技的强大。

特别是外出打车的时候,通过计价器就可以清晰得知两地的距离,以及所要花费的费用。

殊不知,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关于计算行程的工具。

记里鼓车,又叫大章车,是天子出行时经常使用的一个交通工具。

在队列中,它仅仅位于指南车之后。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记里鼓车主要分为上下两层,每层都有相应的机械人在此守候。

它们的工作原理是,车子每走一里的路程,下层的机械人就敲击一下面前的大鼓。

车子每走十里的路程,上层的机械人则敲击一下铃铛。

可惜的是,关于这类工具的制作者,由于资料的缺失,人们难以确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记里鼓车的外形也在不断变化。例如,对车辆进行加盖车顶、绘制车身。

此外,后人还改变了车辆的驱动力。

从人力驱动发展到牛力驱动,再到马力驱动,完整地展现了人类在交通工具发展过程中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从这些丰富多彩的古代工艺中,我们可以深入领悟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如此地令人敬佩。

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和独特的思维,创作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作品。

无论是木器、丝织还是其他各种工艺品,都展示了古人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独特追求。

如今,世人要想完全复刻这些古代工艺的原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尽管我们有着更为先进的科技水平,但要达到古代技艺的境界,仍需不断努力和传承。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1.《“偃师献伎”与木偶戏》.洛阳网

2.《被中香炉》.百度百科

3.《走马灯|带你辗转历史的轮回》.古建中国

4.《直裾素纱禅衣》.中国国家图书馆

5.《陆地运输车辆和高效率马挽具的设计》.上海人民出版社

0 阅读:6

墓史迷踪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