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三国:高考结束后,我建议你看一遍他的经历

贪吃的骆驼 2024-06-26 07:35:20

据《三国志》等书记载,曹操的出身在物质上很不错,以他的家世,他就是不努力,也会远比一般人过得好,世道就是这么不公平。

因此在曹操早年的记载中,曹操就是个只知道玩乐的纨绔子弟:

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但是随着曹操年龄的增长,他开始不满足于现状了,确切的说,他开始有责任心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熟悉曹操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家的崛起,离不开他那个进宫当宦官的爷爷,而在东汉末年,宦官团体和传统的士族之间,又是基本水火不容的,传统的士族大家,根本瞧不上这种出身有污点的人家。

曹操作为这个家里的一份子,他认为自己有光宗耀祖的责任,于是他进入体制之后,开始一扫之前自己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刚正不恶到他爹都害怕的人物。

如果不是他爹位高权重,以及当时的曹家人脉广泛,当时的曹操可能就要因为他的刚正不恶,而被那些老体制给办了。

职场失意的曹操,一开始的时候迷茫了,上官明知道世道有问题,却装作视而不见,自己想匡扶正义,却要遭受各种非议,反而自己什么不干,反而不耽误吃喝玩乐......曹操郁闷之下,曾一度选择了隐居。

公元188年,曹操因为家世的原因,而被朝廷特招进了京城,在这里他和袁绍等人成了同事,刘备应该也是在这个时候和曹操有了交集。

不过还没等曹操在新工作中打开心结,董卓这个撞翻瓷器店的公牛,就把东汉朝廷的颜面,给踩在了脚底下摩擦。

董卓的这种行为对曹操思想冲击很大,因为“君权神授”的教育,已经被东汉朝廷和儒家联手搞了几百年,东汉从上到下,几乎都被洗完脑了,但是董卓这么一搞,曹操原本的精神信仰就出了问题,原来我们看到的世界原来是别人愿意让我们看到的样子。

曹操一开始还不相信这些,他认为董卓是规矩的破坏者,于是紧紧跟随曾经的老大哥袁绍,准备拨乱反正,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个曾经让他仰慕的大哥,组织反董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朝廷,而是为了他自己。

在看清这一切之后,曹操开始明白,天天熙熙皆为名利而往,仁义道德不过是他们谋事的幌子。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乾坤,变成自己想要的正确样子呢,那就只能自己来推倒重建。

曹操在反董不成之后,开始走向了“自主自强”,随着曹操的实力发展,他和曾经的老大哥,以及东汉末世的主要推手,四世三公之后的袁绍开始有了利益之争。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大决战的时候,袁绍其实进退都是留有余地的,但是曹操当时面临的情况,却是只能赢不能输,所以在关键的乌巢之战时,曹操选择了亲自带兵,而袁绍却选择了稳坐中军帐。

官渡之战的结局证明了两件事:

第一,弱势方是有机会翻盘的,但那并不容易;

第二,关键的时候,人要放弃幻想,依靠自己;

袁绍虽然在官渡一战中败的很惨,但是他的底蕴还在,如果不是他死的早,曹操未必能那么快拿下北方,而袁绍去世之后,曹操又做了一件对的事,他没有接受部下的建议,放弃危险的劳师远征,而是再次踏上了征途,并差点中道崩组。

但这次的冒险,彻底让他扫清了袁绍的根基,对待敌人,斩草除根,才是唯一的正确,姑息养奸,是慢性自杀。

袁绍被搞定以后,曹操就成了中原霸主,赤壁一战,虽然延缓了曹操改变乾坤的时间,但对曹操的最终计划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对于曹操拥有改朝换代的能力,却又最终没有动手的原因,很多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其中之一,是事缓则圆,事急则败。

曹操的一生并不完美,但他的一生却很有意思,刚开始的时候,他既像高考拿了高分的优等生(家世优渥,纸面的前途光明),又像高考失败的人(未来会生活在非议之中)。

后来的他,和新上大学以及刚参加工作的人又很像,心中有理想,行动有准则,但现实会磨平棱角,还会不断给以挫折。

这个时期,如果能勇于面对,那么挺过去就是新的天地,如果自怨自艾,畏手畏脚,那么就只能遂成枯落,悲守穷庐。

而这一切的选择权,不在别人手里,只在于你自己。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