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短时强降雨引发山洪百余辆车被冲毁5600余人转移

陕西杂谈 2024-08-10 19:28:49

8月8日晚8时至9日凌晨,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和局地特大暴雨天气,引发山洪。城区多区域出现内涝,城隍庙沟、西阳沟和前桥沟受灾较严重,百余辆车被泥水冲走,住户房屋受损。灾情发生后,志丹县委、县政府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组织群众紧急避险,转移风险区域群众5600余人。

>>现场

多辆车横七竖八地叠在一起

8月9日下午,记者赶到受灾比较严重的城隍庙沟,在救援现场看到保安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桥北社区干部及救援人员正在有序撤离群众。沟里的主巷道全是泥水,不远处的电杆旁,多辆车横七竖八地叠在一起。

在一户村民窑洞外,曹女士谈起8日晚的情形仍心有余悸,“我家是两层楼房,一楼的窑洞全部被冲进了泥水,8日晚七八点钟开始下雨,到晚上10点左右泥水突然增大,到凌晨2点左右又有一次大的泥水冲下来,很多车辆顺着泥水冲了下去,车辆不停地响。我家老人住在一楼,当时被困就站在桌子上,我们下去赶紧把老人救到了2楼。”

另一名村民告诉记者,这次暴雨可能是近十几年来最大的一次,好在没有人受伤,救援队伍也很早就进到沟里了。

对于城隍庙沟的救援情况,保安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桥北社区书记范晓丽说:“8日8点左右,社区接到汛情红色预警,紧急组织城隍庙沟部分群众进行转移。城隍庙沟常住人口770多户、2200多人,9日社区利用一天时间对所有群众进行转移。目前已转移了700多户群众,截至9日下午5点,还有十余户老弱病残群众等待转移中。目前消防,公安人员都在现场对受灾群众进行转移中。”

有商户店内商品全部被淹

在志丹县红星小学门口,记者看到多辆救援车辆正在对损坏车辆进行救援。住在附近的一居民告诉记者,学校前堆积的车辆都是从城隍庙沟里冲出来的,可能有百余辆,自己所在的政协家属楼的地下室也被泥水淹没了。

距离小学不远,保安街上的一商户告诉记者,8日晚突然下雨,开始雨水不是特别大,自己可以清理出商店内的雨水,后来10点左右雨水突然暴涨,水几乎到了胯部,店内文具全部被淹,损失很大。

在小学门口附近,记者见到了志丹雷霆应急救援队谢队长,他说,8日晚他们接到命令后全员携带装备赶到红星小学救援现场,从8日晚一直持续工作到9日下午,目前周边县区的救援队也会到志丹进行增援。

>>救援

成立专项工作组

转移风险区域群众5600余人

9日下午6时,记者从志丹县委、县政府了解到,8日晚至9日凌晨的强降雨,引发志丹县城部分地段暴发山洪,出现严重内涝,沿沟道停放的100余车辆和街面部分门店受损,电信、联通网络通讯一度中断。抢险救援过程中发现一名群众失去生命体征。

灾情发生后,志丹县委、县政府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组织群众紧急避险,转移风险区域群众5600余人。动员1700余名党员干部投入抢险救灾,调动大型机械20余台排涝清淤。同时,采取人防技防措施,密切排查和监测全县地质灾害点、库坝、道路、房屋等关键部位,强化雨情、水情、滑塌等预警。

目前,县城城区通讯、水、电、气等设施已恢复正常,灾情统计和抢险救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唐保虎 文/图

单日雨量破纪录

为何志丹此次降雨如此极端?

8日夜间到9日凌晨,志丹县出现大暴雨,8日22时至9日4时的7小时里出现173.1毫米猛烈降雨,其中凌晨1时和3时均出现50毫米以上猛烈短时强降雨。这场雨也刷新了当地有气象观测以来最大单日雨量纪录。

志丹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常年来看这里并不是降水充沛地区,年均降水量474.2毫米,自有观测资料以来最大年降水量805.7毫米。为何这次降雨如此极端?

气象分析师唐晓静表示,从天气形势来看,8日随着高空槽东移、同时偏南风配合一路向北输送水汽,在良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下,西北尤其是陕甘宁及内蒙古河套一带出现大片暴雨到大暴雨,陕西志丹正是其中之一。

除了志丹,宁夏惠农113.4毫米也打破了当地观测史单日降雨纪录,这也是惠农观测史上首次出现大暴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105.1毫米,为当地观测史第二强。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

未来三天

我省以晴到多云为主

8月9日我省大部有降水天气,其中陕北大部、关中西部有大雨,陕北局地有暴雨。西安城区最低气温23.5℃,最高气温31.5℃。

预报显示,受西北气流影响,预计未来三天我省以晴到多云为主,局地有小雨或阵雨。预计10日:陕北、关中晴间多云,陕南多云间阴。榆林北部有小雨或阵雨(0.1-1mm)。陕北有5级左右偏北风,关中东部、商洛有4级左右偏东风,阵风可达7级以上。11日:全省晴间多云,榆林北部局地有小雨或阵雨(0.1-1mm)。陕北北部有4-5级偏北风,阵风可达6级以上。12日:全省晴间多云,榆林北部、秦巴山区局地有小雨或阵雨(0.1-1mm)。

西安市气象台9日16时发布天气预报:预计10日-13日西安市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午后气温快速升高,最高气温可升至35℃左右,利于臭氧生成;14日-16日多阵雨或雷阵雨天气。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 通讯员 朱文静

西安三日天气

今天 多云转晴 23℃~34℃

明天 晴间多云 22℃~35℃

后天 晴间多云 22℃~35℃

新闻延伸

预计到2050年极端高温、强降雨等趋多趋强

我们该如何面对?

无论是6月北方的持续高温,还是长江中下游多日如注的暴雨,抑或华北多发的强对流天气、山东突然刮起的龙卷风,都不断激起人们的感慨:“天气越来越不寻常。”

“沸腾”时代来临?

表现剧烈的极端天气增多,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的警示: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然到来。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5月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月,也是连续第12个月全球单月平均气温刷新同期最高值。

更高的温度纪录,正在不断刷新。

气候“沸腾”,对我国也产生了直接影响。“随着气候变暖加剧,我国高温天气呈现出首发日期提前、发生频次增加、累计日数增多、影响范围变广、综合强度增强的特点。”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说。

与此同时,伴随气温升高,大气中持水量增加,极端强降水发生的风险增大成为我们正在并将长期面对的现实。

当下,暴雨正变得越来越剧烈。今年6月导致广东梅州平远县多人死亡的强降雨,16日8时至20时雨量超过300毫米的镇有4个、超过200毫米的镇有8个。

去年夏天,京津冀地区发生历史罕见暴雨天气过程,局地最大累计降雨量达1003毫米,北京市过程雨量超过华北历史上三次极端暴雨过程。而在2021年7月河南发生特大暴雨灾害期间,郑州气象观测站则以201.9毫米的小时降雨量突破我国大陆小时气象观测降雨量极值。

巢清尘说,根据最新的气候模式结果分析,预计到2050年我国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呈现发生更频繁、影响更广泛、极端性更凸显的趋势,极端高温、干旱、强降雨等事件趋多趋强。

谁是那只“背后的手”?

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推动极端天气频发背后的“那只手”到底是谁?

专家表示,所处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变化、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共同作用,造就了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气候。大气环流是影响天气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变量之一。笼罩在地球上空的各个高压、低压系统,不断移动、增强或减弱,带来了不同时间的阴晴雨雪天气。从长时间尺度看,大气环流在一年四季中呈现一定规律,但若其出现异常,极端天气很可能就产生了。

“气候变暖会加剧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改变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形势,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重要背景。”巢清尘说。

因此,虽然气候变化不直接造成极端天气,但它加强了极端天气的触发条件,正是那只背后“看不见的手”。

诸多数据显示,世界上两大冰盖——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因气候变化逐渐萎缩。除冰盖外,南北极海冰也在快速消融,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在过去40年里减少了近50%,近年来南极海冰范围也开始大幅波动。

冰川作为气候的产物,反过来又对全球气候起到调节作用。“但现在仿佛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全球变暖导致极端事件增加,高温热浪会随着洋流走向极地,加速冰川和海冰融化,而极地冰川和海冰的消融又会引起更强烈的全球变暖。”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研究员张东启说。

新的挑战有哪些?

极端强降雨对水网、电网等城市基础设施也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龚道孝表示,随着极端降水增加,原来十年一遇的降雨在未来可能会变为五年一遇,这使得原本就存在设计建设标准略低的排水管网的应对能力进一步下降。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匹配不足的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而应该系统全面地看待与解决。

他认为,应对极端事件带来的新挑战,并非只有提高规划设计标准一条路,也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保障措施。简单大幅地提高标准,不但会造成巨大浪费和设施闲置,在巨灾面前也是杯水车薪。

龚道孝举了个例子,去年夏天京津冀特大暴雨事件中有一个水厂基本未受影响。“现场调研才发现,这个厂在大门外用防汛板成功阻挡了洪水进入,方法简便易行但效果非常好。在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时,也有部分小区采取类似措施把洪水挡在了门外。”

未来我们能够做什么?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刘传正认为,在应对灾害风险方面,关键要推进大应急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希望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养成防灾减灾的习惯,将之作为平常生产、生活考虑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在遭遇突发情况时从容应对。

扩大到经济社会系统来看,有更多需要思考的问题——雨水、温度等气候资源发生变化,粮食生产应如何随之调整产业布局、种植结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提升应对天气灾害的韧性和灵活性?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健康风险增加,人们应如何加强对气候敏感疾病的监测预警及防控……

除了适应,我们能做的还有主动减缓气候变化。

不断刷新的高温纪录、逐渐消融的冰川、更加极端的暴雨,正在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次极端天气,都在以最直接、最强烈的方式警示我们: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据新华每日电讯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0 阅读:17

陕西杂谈

简介:说说陕西文化、历史、娱乐圈的事 谝文化栏目的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