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领林小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通过 “人人租” 租赁的 iPhone 16 Pro Max,竟成了一场噩梦的开始。租期结束时,商家以 “屏幕划痕” 为由扣光 5000 元押金,而她归还设备时拍摄的视频显示屏幕完好无损。更让她脊背发凉的是,手机里竟预装了远程监管软件,相册和通讯录数据在不知不觉中被上传至云端。
这不是个例,2025 年 4 月 14 日,央视《财经调查》曝光 “人人租” 平台系统性乱象,揭开了 “以租代买”背后的重重陷阱。
定价黑洞:一台官网售价 9999 元的 iPhone 16 Pro Max,在 “人人租” 平台需支付 12 期租金 6502 元,叠加买断款 6296.1 元,总费用达 12798.1 元,比官网价高出 28%。商家进货价普遍低于官网,单台利润可达 100%,部分机型年化利率甚至突破 400%。
质检乱象:平台宣称 “一机一验”,但记者实测发现,商家可随意标注手机成色。某用户租赁的 “99 新” iPhone 15 Pro,经第三方检测实为换屏翻新机,商家却要求按全新机价格赔偿。
隐私危机:租赁设备被预装监管锁软件,逾期 1 天即被远程锁机。上海姜女士因租期计算争议被锁机,租赁方要求寄回设备解锁,期间个人信息面临泄露风险。更有商家通过监管锁获取用户相册、通讯录,威胁曝光隐私催款。
二、利益链条:谁在为乱象买单?平台与商家的 “默契游戏”:入驻商家注册地址普遍虚假,记者调查十多家商铺无一真实存在。平台对定价、质检等环节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工作人员直言:“商家利润多少全凭胆量。”消费者的 “举证困境”: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人人租” 相关投诉超 1.1 万条,集中于 “赔付自然磨损费”“高额违约金” 等问题。用户归还设备时需全程录像留证,否则易被商家以 “视频瑕疵” 索赔千元。法律监管的 “滞后困局”:北京金融法院法官耿瑗指出,“租机套现” 本质为变相高利贷,年利率超 36% 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但现行法律对租赁平台定价、隐私保护等缺乏明确规范,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昂。
三、破局之路:如何避免 “以租养诈”?消费者防御指南:
价格比对:计算租金总额与买断价之和,对比官网售价及二手市场价格。例如,某用户租赁的笔记本电脑总费用达新机价 1.5 倍,远高于直接购买的价格。
合同精读:警惕 “自动续租”“设备归属权归商家” 等条款。上海某用户因未注意 “到期自动续租”,被连续扣费 3 个月。
隐私保护:归还设备前恢复出厂设置,必要时重装系统。北京程序员张先生发现,租赁手机即使恢复出厂,监管程序仍会重新安装。
行业变革方向:
标准化定价:市场监管总局拟将租金总额上限控制在设备现值的 130% 以内。
第三方质检:引入专业机构对租赁商品进行成色鉴定,避免 “商家自说自话”。
技术规范:禁止预装远程监控软件,明确平台对用户数据的保护责任。
结语:租赁经济需要 “阳光法则”从 “信用免押” 到 “信用枷锁”,“人人租” 乱象折射出共享经济野蛮生长的阵痛。当租赁平台成为资本收割的工具,当消费便利异化为隐私裸奔,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场 “以租代买” 的狂欢。正如广西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所言:“租赁不是法外之地,监管的缺位终会让行业付出代价。”(本文数据来源:央视《财经调查》2025 年 4 月 14 日报道、黑猫投诉平台公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