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调展出新激光武器,对比珠海航展LW-60激光,差距很明显!

笑看红尘多纷纭世事 2024-11-21 18:37:58

【前言】

2024年11月,中国的珠海航展上亮相了不少先进武器装备,尤其是我们的LW-60激光武器,60千瓦的功率参数令人侧目。

而日本陆上自卫队展出的新型10千瓦级激光电子战车,被日本高调宣传为“现代战场的革命性装备”,目标直指低空威胁,尤其是无人机群的拦截。

日本这一技术展示是否真如宣传那样“革命性”?与中国的LW-60激光武器相比,两者之间有何差距?

日本激光武器

日本陆上自卫队展示他们的10千瓦级激光电子战车,而日本激光武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

2011年,日本防卫省启动高功率激光项目,目标是在定向能武器领域获得技术突破。

直到2023年,日本防卫装备厅与三菱重工合作研发的10千瓦级激光武器原型首次亮相千叶县的防务与安全设备国际博览会,并进行了演示。

在实验中,这款激光武器展示了其在2至3秒内击毁1200米外无人机的能力,还被日本媒体广泛宣传,称之为未来战场的“杀手锏”。

但10千瓦级激光武器局限于应对轻型无人机,对于高速巡航导弹或无人机母机,其能力仍显不足。

日本在技术研发上,计划在2025年启动“舰载激光系统”的研制项目,相比陆基系统,舰载激光武器的开发难度更高。

日本激光武器的发展由于资金投入有限,研发速度相对缓慢,尤其是与国际同行相比,日本的10千瓦级激光武器在功率和多目标作战能力上的差距较为明显。

同期美国研发的AN/SEQ-3“激光武器系统”已经实现了功率达到30千瓦的舰载应用,而中国的60千瓦级LW-60更是在性能参数上占据优势。

不过高机动性、持续作战能力以及较低的使用成本是日本10千瓦系统的主要优势。

此外日本的10千瓦激光武器更多是其定向能技术发展的“试水之作”。

如今川崎公司正在研发100千瓦级激光武器,目标是通过更高的功率覆盖更远的作战范围。

这一技术若能突破,不仅可以有效拦截无人机,还能对巡航导弹形成一定威胁。

但这些计划仍处于初期阶段,实际部署可能需要数年时间,与中国和美国等领先国家相比,日本的定向能武器仍处于起步阶段。

与他国技术的差距

2020年,美国海军的30千瓦激光武器系统成功部署于“波特兰”号两栖运输。

作战测试显示,该系统能够在近距离摧毁无人机,且具备一定的多目标打击能力。

在2024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和多家军工企业展示了多款激光武器系统,包括LW-60、光箭21、光箭11E等,覆盖了大、中、小多种型号。

从这些展品中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激光武器研发体系。

LW-60是本次展会的明星产品之一,以60千瓦的高功率成为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这款车载激光防御系统拦截无人机的硬毁伤距离超过6公里,而对敌方光电设备的致盲和干扰距离可达到10公里。

这种硬软结合的战场适应性,使得LW-60成为应对无人机威胁和低空目标的利器。

更值得注意的是,LW-60采用6×6轮式卡车底盘,具有极高的机动性和快速部署能力,可适应多种复杂地形。

这一技术水平,尤其是高达60千瓦的功率配置,远超目前日本10千瓦级激光武器的能力范围。

除了LW-60之外,中国小型化激光武器领域例如光箭24A/B,以“小巧灵活”著称。

尽管外形看似不起眼,但其技术性能却非常强悍,能够在城市和丛林等复杂环境中进行低空目标的精准打击。

这种技术不仅适用于巷战,还为无人机巡逻、反狙击手作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激光武器的多场景应用能力在珠海航展上也得到了充分展示,从固定式的光箭21到中型的LW30,每一款武器都有明确的战术定位。

光箭21主要用于防御机场、能源基础设施等固定目标,而LW30则是专为中低速无人机和观瞄设备设计的“多波段光电对抗系统”。

这些武器既可以硬毁伤目标,又能通过干扰敌方光电设备达到“软杀伤”效果,为复杂战场环境提供了多重选择。

中国激光武器与日本激光武器相比,都在技术实力、研发进程和实际应用上存在显著差距,而中国在多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日本目前主推的10千瓦级激光武器主要用于低空防御,能够对付小型无人机,但对更高性能目标,如高速巡航导弹或装甲无人机,杀伤力有限,但中国的激光武器则大幅领先。

珠海航展上展示的LW-60激光武器输出功率高达60千瓦,具备6公里硬毁伤无人机、10公里致盲光电设备的能力。

日本的激光武器研发目前以反无人机为核心,应用范围较为单一,中国的激光武器不仅能击毁无人机,还能干扰敌方卫星、瘫痪电子系统,甚至具备拦截巡航导弹的潜力。

LW-60系统已经实现了“软硬结合”,既能直接摧毁目标,又能通过光电干扰削弱敌方装备性能。

中国在激光武器的应用场景上也更加多元,既有固定式防御系统,如光箭21,也有车载、舰载等移动平台上的部署,实现了技术的全面拓展。

中国在激光武器的研发上已有数十年积累,从技术储备到产业链支持均更加成熟,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激光武器已经经历了实战检验。

沙特采购的中国“沉默猎手”激光武器在防御胡塞武装无人机的行动中击落了13架目标,成为全球首款经受实战考验的激光武器。

这种实战经验验证了武器的可靠性,也为后续改进提供了宝贵数据。

而日本的10千瓦级激光武器仍处于原型试验阶段,未经历任何实际战场的考验。

日本的激光武器依赖大型8×8轮式底盘,虽然具备一定机动性,但其适应性和部署效率仍然有限。

中国构建了以激光武器为核心,结合微波武器和导弹防御系统的综合反无人机体系。

“红旗17AE”火力支援车通过点杀伤补充激光武器的面杀伤,实现了点面结合的全覆盖。

从功率性能到多功能应用,从技术积累到体系化协同,中国的激光武器无疑占据明显优势。

尽管日本也在努力追赶,但从目前的研发进展来看,短时间内弥补差距并非易事。

在现代战场上,激光武器正逐渐从“未来装备”迈向“实战装备”,但技术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

技术是战场的决胜因素,尤其在激光武器这一领域,功率的差距、技术的成熟度直接决定了武器在实战中的表现。

技术差距对实战效能的影响

当前,日本的激光武器与中国、美国等国相比,无论是在功率输出还是作战效能上都存在显著差距,这种差距在未来战场的实战效能上可能会被无限放大。

激光武器的核心性能指标之一是输出功率,这不仅影响到目标的毁伤能力,也直接决定其战术应用范围。

在现代战场上,无人机蜂群战术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战术威胁,高效应对这一威胁需要激光武器具备快速捕捉目标、持续打击的能力。

10千瓦系统在多目标场景下的打击能力受到严重限制,因为功率不足不仅会影响射速,还可能因目标装甲或速度过高而失去效用。

激光武器的作战效能不仅取决于核心功率,还涉及到观瞄精度、能源供应、散热效率等关键要素。

以观瞄精度为例,日本的10千瓦级激光武器虽然能够自动跟踪目标,但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反应速度仍有待验证。

相较之下,中国的激光武器不仅在射程和功率上占优,其配套的雷达与光电探测系统也更为先进,能够实现快速捕捉和精准打击,从而在战术灵活性上占据优势。

日本的激光武器主要集中在车载系统,在舰载或其他平台上的应用仍显不足。

中国的激光武器已在固定防御、车载、舰载等多种场景中广泛布局。

技术差距不仅是现阶段的“弱点”,更可能在未来战场中成为战略劣势,技术领先的一方,将在未来战场上占据主动,获得制胜权。

没有足够的功率和全面的系统配套,再精良的装备也难以在现代战争中发挥实质作用。

结语

日本10千瓦激光武器不过刚起步,而中国已经拥有了60千瓦LW-60系统,甚至已经有装备实现了实战化。

未来激光武器的竞争将不再仅仅是装备参数的比拼,而是技术、人才与体系化研发能力的全面对决。

唯有持续创新,才能在未来战场占据主动,唯有扎实推进技术突破,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