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介绍了京津冀三省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1倍。
三地GDP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过去一年,京津冀三地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唱响京津“双城记”,“六链五群”培育见行见效,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亮点纷呈,通武廊等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2024年三地GDP增速分别达到5.2%、5.1%、5.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合计11.5万亿元,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
三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占比超过六成,河北提升最快。2024年,京津冀区域服务业增加值接近8万亿元,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6.7%、4.6%和7.5%。其中,高端产业发展较快。北京、天津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2.3%和14.8%,比2014年提高11.5个和2.5个百分点。
区域内企业流动更加活跃。三地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设立分支机构近万家。其中,北京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占京外分支机构的13.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分支机构占比超过四成。
协同发展也增进民生福祉。京津冀三地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4年,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5415元、53581元和34665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速分别为6.9%、6.7%和7.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9%、6.5%和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7.1%和8.3%,均快于城镇居民。
滨海新区推动政策落地
见效焕发发展活力
一年来,滨海新区全力推动国务院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国家重磅支持政策落地见效,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落实天津“十项行动”为主题主线,统筹“三新”发展、“三量”共进,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较2023年提高0.9个百分点。
聚焦政策措施和细化落实任务清单,滨海新区结合天津市259项具体落实举措,立足自身实际,制定了区级层面372项行动计划,力求目标量化、措施细化、项目实化。持续推动制度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胜势,天津市首家一级央企总部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正式成立。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化学与物理电源等领域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北方地区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落地。
滨海新区坚持载体和项目、承接与发展两手抓,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国家管网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分公司等标志性项目落户。深度融入京津冀“六链”共建、“五群”共育,南港120万吨/年乙烯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链项目投产,中电科蓝天产业园启动建设。主动对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以中石化石科院、华熙生物等8个中试基地为支撑的产品研发和技术转化平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推出北京中关村第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复制推广清单,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建成,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先进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挂牌运营,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3D增材制造设备通过科技部验收。公共服务事项扩面共享,与京冀“区域通办”事项累计达1108项,23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京津冀+雄安”线上自助办,727项“滨雄通办”;京津冀自贸试验区6批230项“同事同标”事项落地实施;全区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等23家医疗机构检验结果实现京津冀互认。
“通武廊”跨省通勤更方便
北京市通州区与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加强协调联动,努力推动“通武廊”地区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在机制完善、交通互联、生态优化、产业发展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果。
三地以通勤圈建设为牵引,持续加强“通武廊”战略合作。截至目前,北京市通州区累计与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等签署各层次、各领域协议90余个,推动各领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和改革举措系统集成。
去年,三地共同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平谷线已全面进入建设,京唐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京津塘高速项目进展顺利。持续优化进出京跨省公交线路,开通武清区、廊坊市至北京定制快巴线路12条。
共同打造生态保护屏障。制定“通武廊”地区生态环境联合联动执法工作方案,应用热点网格、监测数据、点穴式执法、投诉举报等手段加大执法精准度。联合开展潮白河水体分点分段式排查,每月进行3次监测,数据实时共享,稳定实现潮白河吴村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到IV类以上标准。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一体化办事大厅在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县试点运行,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务大厅跨域融合,已累计实现北京市、通州区36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266项便民服务事项,与河北省555项、天津市501项政务服务事项,异地跨区域办理。
在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推进“通武廊”教育联盟建设,共建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10个,中等职业学校联盟1个、特教联盟1个和幼儿园联盟3个,持续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完成“通武廊”医疗卫生协调联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
天津推动成果转化多项“领域第一”
11年来,京津冀三地以“创新链”打通“产业链”,激活“发展链”,完善“生态链”,增强“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深化协同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打造了生机勃勃的协同创新局面。
在研发投入方面,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3年的4.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25%。天津推动成果转化实现多项“领域第一”,全球首条先进微纳米功能粉体智造生产线正式投产,全球首次实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吨级量产,全国首张脑机智能人工神经信息系统医疗器械注册证成功获批。三地共同资助22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梳理并发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促进1.43万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
在产业同促方面,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天开园一流园区建设进入新阶段。出台促进天开园发展条例、“2.0版”支持政策,创新“选育诊融赛转”六项机制,优化政务、科创、金融、商务、知识产权五类服务,集聚科创、金融服务机构超过350家。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企业超5800家,聚力打造“类中关村”产业创新生态。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八年蝶变、加速崛起,成为唱好京津双城记的产业发展示范区。
在生态同育方面,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光电芯片、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加速创新成果研发和转化。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设立仅一年,就促成了34个重大项目落地、120余项产学研合作开花结果,京津冀协同创新驶入“快车道”。
京津冀算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一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三地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坚持目标同向、措施一体,区域发展跑出“加速度”,产业协同迈上“新台阶”。
从总量规模看,三地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1.7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66万亿元。从增长动力看,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强引擎”,以钢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跃级焕新,钢铁行业国家绿色工厂、卓越级智能工厂数量全国第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京津冀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营业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高于长三角,算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一;以生物制造、具身智能为代表的未来产业蓄势聚能,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揭牌。从协同势头看,京津冀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已经成为“主旋律”,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43.7亿元,三地共建的“六链五群”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产业图谱加快落地。京津冀深化跨区域链长制,印发实施6链图谱落地方案,同步形成图谱落地指南,统筹推动5方面任务、42条具体举措落实。攻“卡点”协同创新,开展2批京津冀高精尖产业筑基工程揭榜,2024年有14个“卡点”实现突破。疏“堵点”联合招商,逐产业链印发招商方案,“一链一策”开展平台招商、场景招商、产业链招商,远景科技动力电池基地等70多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集群培育实现突破。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7个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集群实现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装备生产能力全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形成国内产品谱系最完整的信创集群;生命健康集群创新药、医疗器械获批数量全国领先;电力装备集群特高压变压器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超高压直流变压器技术国际领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发挥龙头带动效应,2024年三地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7倍。
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将迎来新进展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2024年,京津冀三地解难点、疏堵点、去痛点,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城际联络线一期、津兴城际二期2个项目建成投用。天津市首条市域(郊)铁路津静线投运,并与地铁5号线贯通运营,日均客运量1.45万人次。
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港口群完成货物吞吐量19.8亿吨、同比增长3.4%,天津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09.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8%。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签署一致行动书,进一步优化港口群功能布局,深化合作完善航线布局。机场群完成旅客吞吐量1.5亿人次,同比增长22.5%。三地携手推进城市航站楼建设,大兴机场与津冀两地签署天津西站、雄安城市航站楼合作协议。
环京通勤定制快巴新增雄安、武清等线路,累计达到11条主线、39条支线。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日均运送23万人次。京津城际调图2次,全天运能提升19%,并增设亦庄站。
今年,三地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将迎来新进展。
在持续完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方面,建成承平高速北京段、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唐廊高速津冀段、G108新线高速河北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津潍高铁、京滨城际、京唐城际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等项目建设。
在持续推进港口群、机场群建设方面,持续提升港口能级,实施天津港22-24#泊位码头升级改造工程等项目;大力发展海铁联运、中欧班列,拓展内外贸航线。实施天津滨海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充分利用京津冀机场一体化管理优势,推进“三地四场”空域统筹、航线互补和错位发展。
在持续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方面,推进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增点扩面,持续优化班次站点。优化跨省公交线路,提升“通武廊”公交运营服务品质。适度提高繁忙城际铁路运力投放,逐步增加津兴城际进京车次。
三地PM2.5浓度比2013年
降幅均超六成
2024年,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超六成,分别降至30.5、38.1、37.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大幅增加、重污染天数大幅削减,蓝天白云成为人民群众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
三地水环境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北京密云水库、天津蓟州区州河,河北省秦皇岛湾北戴河段等11条河(湖、库)和海湾获评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河湖清、海湾蓝的美景融入市民生活。
生态协同机制日趋完善。三地先后签署实施“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无废城市’协同共建合作框架协议”等。成立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发布三批次走深走实措施清单。在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环评会商、联合执法、重污染应急、统一标准、新闻宣传等方面,积极探索,举办京津冀生态协同十年成果展、京津冀生态环境科技产业金融协同发展大会。
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印发“深化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意见”,全面巩固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聚焦交界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生态环境联合执法,连续8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天津港口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国三标准以上机械占比达到70%以上。强化重点流域协同保护,拓展跨界河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推动潮白河、滦河、永定河等跨界河流综合治理。2024年三地联合举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进一步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合力推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天津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2.6%,河北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2%,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三地共同制定实施《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 低碳出行》,是全国首个区域性低碳出行标准,为社会公众自愿参与碳减排提供标准依据。天津港建成“零碳”码头,并入选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
协同共筑生态屏障。联合成立工作专班,推动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北京市和天津市宁河区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河北省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三地共同推出百余条特色旅游线路
京津冀三地文旅活动好戏连台,丰富多彩。建立京津冀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共同举办第13届中国艺术节、京津冀戏曲展演季、京津冀非遗联展等重大活动。今年春节期间,三地联合举办跨年迎春大联欢、欢享庙会、乐享冰雪、历史文化主题游等六大板块“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动”,首次联动举办群众跨年倒计时活动、联合录制春节联欢晚会,为广大群众奉上了丰富多样的春节文化大餐。
三地“互相串门”已成常态。发布实施全国首个区域性自驾服务标准《京津冀自驾驿站服务规范》,推出自驾驿站试点单位33家。开通13条京津冀旅游直通车、旅游环线列车线路。三地共同推出百余条特色旅游线路,联合举办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十周年、京津冀携手粤港澳、“京张骑游大会”等营销活动。文物保护利用更加深化,共同推进长城、大运河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运河京冀段实现旅游通航。
下一步,京津冀还将深入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联合推出入境游旅游产品,共同开拓境外旅游市场。推动成立京津冀邮轮旅游联盟,共同拓展邮轮旅游市场。推动开通京津冀至粤港澳等旅游专列,联合推出京津冀研学旅游产品和线路。
实施京津冀文化产业园区携行计划,举办文旅产业招商推介活动,推动一批新业态项目合作落地。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交流,赋能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联合举办京津冀长城主题非遗展、京津冀(通武廊)文化旅游交流季等活动。相互支持开展全国鼓王大会、全国街舞大会、京津冀主题艺术创作、非遗联展、雄安非遗大会等活动。(天津日报记者:陈璠)
来源:天津日报
审核:郦陈雪
编发:马 凯
素材整理:陈卓、吕昕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