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套种缺思路,套种模式有建议,开拓思路

暮色染余晖 2025-02-24 14:25:00

韭菜,这一平凡却又充满生机的蔬菜,在农田里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对于许多农户来说,韭菜套种是个充满挑战却也蕴含机遇的种植策略。

在传统的单一作物种植模式下,土地的利用率往往有限。就像有些地区,整片土地只种植一种常规农作物,例如每年只种冬小麦,到了收获季,麦田从播种到收割,这一整年土地就基本只承载这一种作物的生长周期。冬小麦从播种后大概经历80 - 100天左右达到分蘖期,120 - 150天左右进入拔节期,到次年6月上中旬收获,这期间土地资源基本处于相对单一的利用状态。这种单一作物种植方式,一方面容易受到病虫害的集中侵袭,另一方面,土地肥力的利用也不够充分。

当把目光聚焦到韭菜套种上,却存在着不少让农户困惑的情况。很多农户知道韭菜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但是在具体套种时却毫无头绪。从数据上来看,韭菜在适宜的温度(12 - 24℃)和湿度条件下,一个生长季(大约3 - 4个月)可以从最初的一茬生长到3 - 4茬。而且韭菜的根系较为发达,在生长过程中能对土壤起到一定的改良作用。

我们把韭菜和一些常见作物进行对比套种模式的探讨。比如韭菜与小麦套种,小麦在播种密度为每亩40 - 50万株的正常情况下,其生长前期,韭菜的种植密度可以控制在每平方米5 - 10株。在小麦拔节期前,韭菜可以进行第一次收割,收割高度保持在3 - 5厘米。此时,韭菜收割后留下的残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据数据统计,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约15% - 20%。而小麦在生长的中后期,由于韭菜的存在,它对光照和养分的竞争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因为韭菜主要通过浅层土壤吸收养分,而小麦扎根较深,对深层土壤养分的利用率更高。

再看韭菜与豆角套种。豆角是一种对光照需求较大且藤蔓攀爬的作物。在豆角种植行内,按照每间隔1.5 - 2米种植一行韭菜的方式,韭菜可以起到很好的遮荫效果。在炎热的夏季,中午时段豆角生长适宜的温度在25 - 30℃,但是由于韭菜的遮挡,可以避免豆角受到过高的温度影响。从产量上看,正常单独种植豆角,每亩产量大约在1500 - 2000千克,而在与韭菜套种后,豆角的产量能达到1800 - 2200千克左右。这是因为韭菜遮挡了部分强光直射,减少了豆角叶片的水分散失,使得豆角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然而,要成功实现韭菜套种,并非盲目进行。首先,要进行合理的土地规划。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来确定韭菜和其他作物的种植间距和密度。例如韭菜与西红柿套种,西红柿植株较大,需要更充足的空间伸展枝叶,那么在种植时就要确保西红柿每株间距在60 - 80厘米,而韭菜可以在西红柿植株间间隔种植,每平方米3 - 5株。其次,在施肥方面也要讲究策略。由于韭菜生长迅速,对氮肥的需求相对较高,在套种的前期可以适当增加氮肥的施用量,保证韭菜的生长。但随着套种作物生长周期的推进,要调整施肥比例,例如在韭菜与南瓜套种中,南瓜生长中后期需要更多的钾肥,那么就要减少韭菜区域氮肥的投入,增加钾肥比例,保证两种作物都能健康成长。

再者,病虫害的防治也要统筹考虑。因为韭菜容易受到韭蛆的侵害,而与之套种的作物可能面临不同的病虫害。以韭菜和大白菜套种为例,韭蛆主要在韭菜基部蛀食,防治韭蛆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是释放韭蛆天敌昆虫,如绿僵菌。但绿僵菌的使用可能会对大白菜的害虫防治产生影响,所以要选择合适的防治时间差。一般在大白菜定植后一周左右,再进行韭蛆的生物防治,这样可以避免药剂对大白菜幼苗的影响。

韭菜套种是一片充满潜力的种植领域。通过深入了解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科学规划土地,合理施肥,统筹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的努力,就能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挖掘出韭菜套种更多的可能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收益,为农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