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他是谁》在热播之际因一场纠纷再次进入公众视野,29年前轰动全国的“南大碎尸案”家属控诉剧中虚构的情节侮辱了逝者,甚至公开喊话主演张译,引发舆论风暴,是影视剧创作的尺度问题,还是一场道德与法律的博弈?此事背后,牵动着无数人的情绪与思考。
家属控诉,影视剧“吃人血馒头”
2023年3月热播的电视剧《他是谁》,因其真实案件改编的剧情引发热议,其中一个情节——“余爱芹案”,被指高度还原了1996年的南大碎尸案。这起发生在南京大学校园的惨案,至今未破,案件细节之残忍让公众闻之色变。但在剧中,案件原型被加入了“虚构的婚外情”等情节,这一情节彻底激怒了刁爱青的家人。
据刁爱青姐夫在公开信中透露,剧中对死者的刻画严重歪曲了事实,将本应内敛朴素的19岁大学女生塑造成了“性格孤僻”“拜金女”,甚至虚构了“出轨”等不当行为。家属指出,这种改编不仅伤害了逝者的名誉,更是对他们全家人的二次伤害,在剧播出期间,刁爱青的父母因气愤住院,姐姐的抑郁症愈发严重。
家属认为,作为“南大碎尸案”的隐射性改编,剧方在宣传时不仅未与家属沟通,反而打着“真实案件原型”的旗号营销作品,而其中的侮辱性情节,则彻底将伤口撕裂。他们将此行为斥为“吃人血馒头”,并在无法忍受之下委托律师提起诉讼,要求剧方下架相关内容并公开道歉。然而,对方却采取拖延策略,仅同意删除部分情节,拒绝其他诉求,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家属喊话张译,“正义之士”的道德难题
在对电视剧出品方和播出平台提起诉讼的同时,家属公开喊话该剧主演张译,希望他能利用自己的公众影响力,为他们发声维权。刁爱青的姐夫在一封长信中直言:“张译先生,您在接剧本时难道没有判断?作为知名演员,难道不该有基本的正义感?”这封信以一种恳切而愤怒的语气,将矛头指向张译的公众责任感,试图以此撬动更多的社会舆论关注此事。
支持家属的网友认为,张译作为公众人物,有能力为这件事发声,他的支持或许能够迫使剧方站出来承担责任。但另一部分网友则为张译鸣不平,认为家属“找错了对象”,张译作为演员,并非编剧或制作方,他的工作是表演,而不是干涉剧本内容。对于剧中的敏感情节,张译未必知情,更无力左右剧方的决定。
在公众影响力和个人责任之间,张译是否应对此事负责?一部分人认为,作为一名仅负责演出的演员,张译只是“躺枪”;另一部分人则主张,名人应以其道德榜样作用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代理律师周兆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指出,《他是谁》在涉及真实案件的改编时,已经严重侵害了刁爱青及其家属的名誉权与隐私权。根据《民法典》第994条规定,“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明确了死者的名誉权、姓名权同样受到法律保护,而广电总局关于影视剧改编的相关规定也要求,改编真实事件需得到当事人或其家属同意。
《他是谁》在未与家属沟通的情况下,直接将案件细节搬上荧幕,甚至虚构敏感情节,涉嫌踩过了法律与道德的红线。这种创作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也对整个影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敲响了警钟。
律师还指出,影视创作应具备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涉及敏感案件时,编剧与制作方应慎之又慎。创作过程中需与当事人家属充分沟通,避免在追求戏剧效果的同时,触碰法律底线或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面对家属的呼声,出品方、播出方以及剧组却集体选择了沉默。至今,万达电视剧制作有限公司、优酷等相关方均未对事件作出任何实质性回应,仅将责任互相推诿。优酷方面表示,平台无权干涉剧集内容,但会支持后期修改,而出品方万达则直接“失联”,对外界的质疑避而不答。
图片来自网络
此事的最终走向或许仍需时间来解答,但对于影视行业来说,尊重事实与人性、遵循法律与伦理,才是创作的底线与生命线。毕竟,追逐流量与利益,不应以他人的伤痛作为代价。这不仅是对受害者的尊重,更是对社会良知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