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武松注定绝后,你看他夺走了潘金莲的什么,武大郎也只能赔笑

耳东品文史 2025-01-04 00:10:14

小时候常听人说“少不读水浒”,那时候的我们反而会因为这句话而产生逆反心理,倒要读一读这部名著,看看有何玄机,不过那时候的我们多半只会注意到书中的快意恩仇,读过之后还要反问一句“这有什么读不懂的”,只认为大人们是故弄玄虚。

然而如今再读,才发现作者的安排确实有诸多让人不解的地方,比如他为何要赐予大多数梁山好汉凄惨的下场?

(武松、潘金莲剧照)

其实诸如李逵、王英、周通之流落得悲剧收场也不足为奇,毕竟他们本就作恶多端,可书中那“行者”武松可是公认的大英雄,为何连他也没能得到个圆满的结局?施耐庵为何要让他绝了后?

或许再重读一遍《水浒传》,你就会明白作者的用心。

一、梁山群雄的落寞收场

其实当年初读《水浒传》时,就觉得征方腊前后的设定有极强的割裂感。

多数“印象流”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梁山好汉们唯一打的硬仗就是征方腊一役,其实不然,在此前的征辽、田虎、王庆的过程中,他们也遇上了不少麻烦。

就说征田虎时,光是一个乔道清就差点灭了整个梁山,你且看这段描述:“乔道清叩齿作法,捏诀念咒,把剑望西一指,喝声道:‘疾!’霎时有无数兵将,从西飞杀过来……半空中现出二十余尊金甲神人,把兵器乱打下来。早把鲁智深、武松、刘唐打翻。北军赶上,也被活捉去了。”

你看这压迫感,方腊的手下们也做不到如此离谱,可偏偏就是征方腊时死的人最多,只能说是故事要收尾了,作者要清算那些有罪之人了。

毕竟他在原著第四十五回中就提到过这么一首诗:“朝看楞伽经,暮念华严咒。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经咒本慈悲,冤结如何救。照见本来心,方便多竟究。心地若无私,何用求天佑。地狱与天堂,作者还自受。”

(武松断臂剧照)

“因果报应”终归会在每个人身上应验,所以作恶多端之人,注定难得善终,不过还是那句话,武松是英雄,为何也结局不佳?

你可能要说了,武松好歹活下来了,只是断了一臂,还活到八十岁,算是比较体面的了,可问题是作者为何没给他留给后人?对于古人而言,传宗接代可是大事。

之所以强调“武松绝了后”,是因为梁山上确实有不少好汉是有后人的。

二、有后人的好汉

《水浒传》作为经典文学作品,自然是有不少衍生作品的,甚至有不少衍生作品就是围绕“梁山好汉后人”来创作的。

(张清、琼英剧照)

不过这里不谈那些衍生作品,只谈原著,也确实有不少好汉是有后人的。

比如“没羽箭”张清,这哥们在征田虎的过程中遇上了真爱“琼矢簇”仇琼英,二人后来喜结连理,虽然张清战死在独松关,但琼英还是帮他生了个遗腹子。

书中提到这么一句:“后来琼英病痊,弥月,产下一个面方耳大的儿子,取名叫作张节。次后闻得丈夫被贼将厉天闺杀死于独松关,琼英哀恸昏绝,随即同叶清夫妇,亲自到独松关,扶柩到张清故乡彰德府安葬。琼英守节,独自抚养孤儿。后随吴玠大破金兀术四太子。”

张清若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位英雄后人,也该含笑九泉了。

不过除了张清之外,甚至连宋清那种毫无存在感的龙套草包也有后人。

(宋江、宋清剧照)

说是:“宋江亲弟宋清,承袭宋江名爵。不期宋清已感风疾在身,不能为官。上表辞谢,只愿郓城为农。上皇怜其孝道,赐钱十万贯,田三千亩,以赡其家。待有子嗣,朝廷录用。后来宋清生一子宋安平,应过科举,官至秘书学士。”

你看,宋清何德何能?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是张清还是宋清,他们也确实没做什么恶,作者赐予他们足以光宗耀祖的后人,也实属正常。

不过既然是谈“因果报应”,那武松又做了什么恶?还得重新翻开“武十回”,答案就在其中。

三、武松与嫂嫂潘金莲

“武松杀嫂”的桥段堪称书中最解气的桥段之一,那潘金莲不仅做出背叛丈夫的事,甚至还勾结奸夫,谋害亲夫,当真是该死。

所以武松杀嫂时那干净利落的操作不禁让人拍手称快,这事儿哪里存在什么反转?

不,其实不需要反转,你只需要客观的看待整个事件的过程,就知道潘金莲这个角色原本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书中强调过,潘金莲原本是清河县一大户人家的使女,只因那大户看上了她,便要强行将她占有,她不从,那大户才将她白白送给了武大郎,甚至还主动赔上嫁妆。

这里就有两个关键信息,其一是曾经的潘金莲也是烈女,不是什么人她都会投怀送抱的。

(武松、嫂嫂剧照)

其二是张大户对武大郎的态度,他送潘金莲还不够,还要白送嫁妆,为何?目的很明确,就是让武大郎管住潘金莲,武大郎就好似是潘金莲的枷锁一般。

潘金莲连张大户都看不上,又如何看得上武大郎?嫁给武大郎对于潘金莲来说就是一种折磨。

因此书中提到潘金莲嫁给武大郎之后才开始撩拨清河县的那些浪荡子弟,她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武大郎脸上无光,继而休妻。

然而武大郎的做法却是搬离清河县,耳不听为净。

再到武松住进武大郎家,潘金莲见武松是“打虎英雄”,自然应该明事理,于是她主动撩拨武松,企图从武松这里找到突破口,让他看清自己,继而向武大郎挑明真相,好让武大郎休妻。

可武松又是怎么做的?只怒斥嫂嫂一番,接着便不再管此事,哪怕潘金莲反过来向武大郎诬告武松,他也只是一笑而过,而武大郎对于武松的沉默,也只是尴尬赔笑,只看着武松搬离自己家。

总之一句话,武松不会劝哥哥休妻,因为他也知道,以他哥哥的条件,一旦休妻,就再也娶不到妻子了。

(武大郎、潘金莲剧照)

武松夺走了潘金莲的什么?他就好似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夺走了潘金莲活下去的希望,绝望的潘金莲只能选择走极端。

所以再回看武松的所作所为,真的是“正义的”吗?不,甚至都谈不上是“正确的”,因此作者只是让他在六和寺出家,而不是战死,已算得上是仁慈。

还是那句话,万物皆有因果,即便武松是打虎英雄,也不是完人,也要为自己的犯下的过错付出代价,在这一点上,施耐庵的处理不带任何的个人情感,当真是合情合理。

0 阅读:54
耳东品文史

耳东品文史

品名著、读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