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经过精心编写,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古朴风貌,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那份岁月沉淀下的宁静与美好。
“南下干部”指解放战时,共产党派往南方接管政权的干部队伍,源自北方解放区。他们南下后剿匪、斗地主、征粮、土改,巩固政权,促南北融合,定居南方,繁衍后代。南下干部子女因父辈经历共建群,缅怀父辈建国艰辛,追寻北方南下足迹。恐历史被遗忘,使命鞭策我们还原父辈荣光,铭记英雄奋斗历程。搜寻南下干部踪迹时,我注意到了吕长水老师。作为他的学生,我知晓他是位老革命,北方口音透露出他曾随南进大军入川,成为一生扎根南方的南下干部。
闲暇时,我细问他的过往,方知他一生传奇,历经诸多苦难,道路坎坷曲折。长水老师来自山东济南,其母为卢姓五十余岁退伍老兵之妻,诞下他。父以拉黄包车为生,家境贫寒。幼时,父患黑死病亡,乡亲集资购薄棺以葬。生父离世后,他随母至继父家,改姓吕名建昌。家境贫寒,他幼时被送至工地做童工,上街拾荒补贴家用。常受继父虐待,一次险被摔死,他誓要逃离继父与贫困之家。一九四五年春,继父同乡李佩三,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孙殿英部独二旅上校参谋长,回乡探亲经济南,住继父家。
闻其身份,他恳请继父让李佩三带其从军,继父应允。李佩三身为国民党军官,实为共产党的地下情报员,频繁为太行山战斗的共产党军队秘密传递军事情报。一九四六年,李佩三借告老还乡之契机,携他前往共产党驻邯郸的晋冀鲁豫军区,随后安排其在邯郸完小接受教育。长水老师感慨道:“李佩三引领我走上革命路,但他在敌占区策反国民党军时被出卖,不幸被敌人秘密杀害,实在令人痛心。”一九四六年,内战爆发,他随部队转移太行山时患伤寒走散。凭革命热情,他强撑病体追赶部队,得解放区老乡相助,终抵太行军区。病愈后遇李佩三妻刘洁清,推荐入文工队,改名吕长水,从此从艺。
加入文工队,他刻苦钻研,跟随鲁艺京剧班出身的董老师学艺,掌握了一身武行功夫,参演多部京剧,赢得了部队官兵的广泛赞誉。一九四七年春,豫北战役胜后,第五军分区文工队转至太行军区,改编为文工团。部队开展诉苦运动,他积极参与,诉童年苦难与继父虐待,成积极分子,后于一九四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所在部队抵山西临汾,整编为十三纵队文工团,参与临汾、太原战役。他与团员们赴前线,助战士备战,鼓舞士气。战斗中,炮弹落坑,他被埋,幸得指导员救。吕长水继续投身前线。
他随部队自山西征战至陕西西安。期间,他所在的部队整编为六十一军文工团。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部队于宝鸡休整之际,战士们获悉振奋消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官兵群情振奋,斗志满满,解放大西南战役启幕。贺龙率十八兵团越秦岭,赴大西南。虽蜀道艰难,但他们克难前行,昼夜追击胡宗南。文工团彩衣快板,鼓舞士气,直至南充,他立功四川。
四川解放后,他赴川北、西南公安军文工团工作,并随剿匪部队深入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边剿匪边创作。该地条件恶劣,土匪勾结封建势力。他毅然前线,组织清理战场,终歼残匪。
一九五三年,作为戏剧队长的他被选送参加文化部“俄国文学读书班”,并观看了苏联芭蕾舞团乌兰诺娃主演的《天鹅湖》。此行让他大开眼界,决心在艺术之路前行,成为表演艺术家。一九五五年,西南公安军文工团赴京整编时,他获荐西南艺术剧院话剧演员之职,梦想成表演艺术家,遂放弃铁路二局文工团与八一厂行政职务,坚决申请 转业。
他调至西南人民艺术剧院(后更名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塑造了众多经典形象。1958年,他带队赴川北送戏下乡,与民同吃同住。在剧院,他曾任演员队长、院务委员及党支部书记。艺术之路无尽头,小学文化的他,不满足于表演,师从编剧刘沧浪研习编剧。勤查字典、请教,终入编剧行。后随导演肖锡荃、杨树声学导演,数年苦学,艺术大进,成四川首批戏剧家协会会员。
他编导的话剧《北伐使者入川》获四川十大优秀剧目,编剧《贤娃》得省级奖,导演川剧《燕儿窝之夜》亦获省级优秀奖。巅峰作《热血》参加建国三十周年大庆,获奖。曾任中国话剧研究会西南分会常务理事。
他视人生如戏,戏映人生。作为战争年代走出的南下干部,他执爱党,坚信仰,作品歌颂党、祖国与人民,蕴含艺术精髓与人生哲理,成不朽文化宝藏。
离休后,吕长水依旧笔耕不辍,以老骥伏枥之志,持续创作,先后完成了数百万字的文学艺术作品,展现了其志在千里的精神风貌。他视南下蜀地为己任,如种子般无怨无悔地扎根第二故乡,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开花,最终结出了累累艺术硕果,完成了党和国家的神圣使命。
2019年,值此共和国七十华诞,他获殊荣,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纪念章”及“在党七十五年纪念章”。长水老师虽已耄耋,但在稀少的南下干部中仍身姿挺拔,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满怀自信,他常说:“我正向着百岁高龄奋力迈进。”可爱的长水老师,既是历经北战南征的战士,也是巴山蜀水间杰出的艺术家,他被誉为这个时代的英勇楷模。他们统称为“南下干部”,这一名字是他们共有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