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吴宓曾追求过她多年,她却嫁给了同学父亲,被其他同学戏称旧同学成新伯母

紫荆斋 2024-12-13 17:03:46

本文是写毛彦文的第二篇文章,没有看过第一篇的朋友,请点击这个链接:她17岁逃婚,苦等留美表哥6年后被抛弃,37岁嫁大30岁前总理 了解前情,阅读体验会更好哟!

吴宓与朱君毅是清华时期的同学,而吴宓的妻子陈心一与毛彦文既是同学又是闺蜜。

1918年,清华留美学生陈烈勋写信给吴宓,说自己的妹妹陈心一特别仰慕吴宓的才华,他本人也愿意把妹妹嫁给吴宓。

陈心一是受过现代教育有思想有追求的新女性,她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另一半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一直到24岁还没有结婚。

有一天,陈心一在《清华周刊》上看到吴宓写的一篇文章,上面还附有吴宓的照片,于是生出了爱慕之情,这才有了陈烈勋给清华校友吴宓写信一事。

身在国外的吴宓收到陈烈勋的这封信,自然十分高兴,但彼时他正在美国读书,不可能立即回国相亲,于是他想到一个主意:让好友朱君毅的恋人毛彦文打听一下陈心一的人品与才学。

朱君毅受到好友的委托,自然在写给毛彦文的信中郑重提到此事。

而毛彦文和陈心一是同学兼闺蜜,自然会成人之美,于是她在写给朱君毅的信中夸赞陈心一是一位贤妻良母式的女性。

就这样,吴宓和陈心一也开始通过书信谈起了恋爱。

1921年,吴宓回国,自然要和已经通信两年多的陈心一见一面。

事有凑巧,就在吴宓与陈心一第一次见面这天,毛彦文也来找陈心一叙旧。

于是也就有了毛彦文与吴宓的第一次见面。其实吴宓对于毛彦文的文笔是非常熟悉的。早在吴宓、朱君毅于清华读书时,毛彦文写给朱君毅的信件,吴宓就读过许多封。

于朱君毅而言,这里面可能有男人显摆、炫耀的成分;于吴宓而言,最初是想为自己写小说搜集材料。但毛彦文的书信读得多了,吴宓对这位才女的欣赏之情越来越强烈,甚至有羡慕嫉妒朱君毅之感。

这次在陈家见到毛彦文,吴宓只觉得她活泼开朗,朝气逼人,好感更甚。但彼时吴宓知道,毛彦文是好友朱君毅的未婚妻,自己不能有非分之想。

吴宓与陈心一见面13天后,就和陈心一举行了婚礼。

后来当朱君毅想和毛彦文解除婚约的时候,吴宓作为朱君毅的好朋友,也曾苦口婆心地劝说过,当然他没有说服朱君毅与毛彦文重归于好,自己却再次对毛彦文动了心。

彼时尚有家室的吴宓,似乎是不受理智控制地向毛彦文表白了爱慕之情,但毛彦文并没有接受他。

1929年,一心追求毛彦文的吴宓断然与妻子离婚。

是年9月,毛彦文到美国留学。

而1930年到1931年,吴宓也赴欧洲游学。在游学期间,吴宓频繁地给身在美国的毛彦文通信或发电报,锲而不舍地与之谈论婚嫁之事,他甚至还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追求毛彦文的诗歌。

1931年3月,正在巴黎的吴宓,以最后通牒式的语气致电毛彦文,让她立即赶到巴黎与自己结婚,否则就视为分手。

常言说,烈女怕缠夫。何况彼时的毛彦文已经33岁,有吴宓这样一个学贯中西的才子苦苦追求,即便没有真感情,也很难不动心。

于是毛彦文扔下学业,到巴黎赴约。谁知她到巴黎后,吴宓却迟疑了,不再提结婚之事。后来,也许是为了给毛彦文一个交代,吴宓把结婚改成了订婚。

事已至此,尽管心中苦涩,毛彦文也只能暂时接受。

不料订婚之后,吴宓又没了下文,不管毛彦文如何明示暗示,他始终不予回应,还与其他女性频繁接触。慢慢地毛彦文也看明白了,吴宓不是她的良人。

那么,毛彦文是如何与比她大了近30岁的熊希龄走到一起的呢?是贪恋他曾于1913年7月起担任过民国总理一职吗?还是觉得他家底殷实丰厚?

其实都不是。

1934年秋天,熊希龄到上海朱曦家暂住。作为熊希龄已故原配夫人朱其慧的侄女,朱曦既心疼姑父年老无伴,又觉得姑父在香山慈幼事业上应该有个得力的帮手。

于是朱曦就想撮合自己的同学毛彦文嫁给姑夫。朱曦的这个想法有点大胆,为了慎重起见,她就和熊希龄的长女熊芷商量了一下。

熊芷和毛彦文是金陵女大的同学,彼此关系也不错。

没想到正怀着身孕的熊芷也觉得此事可行,就前后两次挺着孕肚由北平到上海为父亲做说客。

那么,当事人熊希龄愿不愿意呢?熊希龄当然愿意。他不仅看中了毛彦文的年轻貌美,还相中了毛彦文的人品与能力,相信她会助力于自己的慈幼事业。

在这里很有必要对熊希龄创办了香山慈幼院做一个简单介绍。

早在1910年,熊希龄就倾尽全部家财创立了香山慈幼院,用以招收北京、河北、湖南等省市因洪水灾害导致的部分孤贫儿童,不但提供衣食,还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教育,因此这是一个慈善兼教育性质的机构。

而裸损后的熊希龄每月只领200元生活费。

1930年,香山慈幼院已经达到全盛时期,形成很大的规模,不仅有婴幼儿学校,中小学校,还有师范学校、技术学校,甚至还有大学部。

本来,熊希龄的原配夫人朱其慧在香山慈幼院经营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不幸的是她于1931年因病去世了。而毛彦文留学美国学的就是教育行政与社会学,在教育事业上又有一片赤诚之心,而且有能力有见识。

因此,年已花甲的熊希龄在侄女与女儿的推动下,也放下身段苦苦追求毛彦文。

而毛彦文之所以答应熊希龄求婚,也正是因为他的一把年纪。她想,熊希龄应该不会再让自己遭遇中途仳离之苦。

行文至此,真的心疼毛彦文这位才女,两度遭遇背叛后,她对婚姻的要求已经如此之低。

毛彦文向熊希龄提的成婚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熊希龄必须剃掉胡须。

1935年2月9日。毛彦文与熊希龄在上海慕尔堂举行了婚礼。

因为这一对新人自带光环,所以婚礼现场来宾很多。有许多嘉宾为这对新人送上的对联,不但值得一读,还被人广泛传诵。

比如这副对联:旧同学成新伯母,老年伯作大姐夫。

这大概是毛彦文的同学写的,本来熊希龄是伯伯辈,但现在成了姐夫辈。

还有一副对联由两个成语组成,上联是“雄心未已”,下联对以“茅塞顿开”。把一对新人的姓氏嵌了进去。

婚后,毛彦文辞去了上海的教职,专心辅助夫君的慈幼事业。

然而夫妻同进同出的幸福时光非常短暂,因为抗战开始了。

1937年12月13日,在南京失守的情况下,毛彦文与熊希龄乘轮船前往香港。彼时在他们乘坐的船上聚集了许多从南京撤退的政府高官。

这些高官在谈到国事时,普遍流露出了浓厚的悲观情绪,这让年事已高的熊希龄深受刺激。

舟车劳顿到达香港的熊希龄,在12月25日突发脑溢血去世。同样因为战争原因,熊希龄只能暂时埋骨香港。

当初毛彦文嫁给熊希龄之后,曾经认为自己胜券在握的吴宓一度痛哭流涕,追悔莫及,甚至一口气写了38首忏悔诗。

等到熊希龄去世后,吴宓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再次纠缠毛彦文,但是毛彦文没有再给他机会,也没有再给任何男人机会。

毛彦文担起了丈夫留下的重担,一心一意把香山慈幼院经营好。

1949年,毛彦文到了台湾,后来又到美国从事报刊编辑和学术研究工作,再后来又回到台湾定居。

毛彦文晚年,又为丈夫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促成了丈夫遗骨归葬北京香山熊家墓园,一是出巨资出版了《熊希龄先生遗稿》《熊希龄传》《熊希龄与慈幼教育事业》等书。

1999年10月3日,毛彦文在台北家中安然去世,享年102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