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名嘴”到“滚出主持界”,董倩究竟经历了什么

哈哈唠一娱娱 2024-11-26 15:18:51

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际,52岁的董倩再一次站在了新闻最前线。人们赞誉为“拼命三娘”,而她认为这正是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记者就要站在第一现场。"这句朴实无华的表达,恰好是董倩27年央视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然而,我们或许无法想象,这位如今在央视行业稳居一席之地的"金话筒"得主,曾经也遭受到观众的强烈抵触,甚至一度被喊着"滚出主持界"。

时间倒退回2008年汶川地震,当董倩蹲下身子,对着废墟下的幸存者问出"你疼吗"时,网民热议纷纷,各种质疑声可谓铺天盖地。有些人认为这是在幸存者的伤口上撒盐,还有些人质问央视选了这样冷血的记者。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那天,董倩正准备做另一档节目,突然接到紧急任务被叫进直播间,她看到地震画面时,瞬间哽咽落泪。

电话那头提醒她要放平心态,于是她强忍悲痛,继续进行播报工作。

"我只是想让最真实的声音被听到。" 董倩坚持了27年这个explaination。从央视新人到"央视名嘴",她的采访风格始终如一——直接、犀利、直击人心,不绕弯子。

这种风格,使她饱受争议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她的专业性。

董倩把那封满是批评的投诉材料直接贴到了办公桌上,并且认定这是一种提醒,也是一份动力。

正是由于她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她才能从一个备受质疑的主持人逐步成长为《新闻1+1》《东方时空》等重量级节目的主持人。

"做新闻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真实",董倩常常以此为出发点坚持犀利的提问风格。她认为,只有直接触及痛点的提问,才能深入事件的本质,从而让观众看到最真实的一面。

从被骂到获得金话筒奖,董倩用27年来证明坚持专业主义的重要性。现在她依然保持着新闻人的本色,无论何时只要有重大新闻发生,你总能在现场看到她孜孜不倦的身影。

1995年,董倩作为北大的毕业生,带着满心的骄傲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踏进了央视的大门。然而,第一天的经历就给这个自信满满的"学霸"泼了一盆冷水。

"我早早地来到了办公室,却无事可做,像是在办公室里格格不入,我只能看着其他同事忙碌的身影。"董倩回忆起那天的场景时说。

"从家庭的骄傲到职场小白,这个落差感让她瞬间失去了自信。"

没有人有多余的时间来带她这个新人,没有基础的她只能厚着脸皮去请教。有的时候会碰一鼻子灰,有的时候问了也没人搭理。

这样的日子,跟她想象中光鲜亮丽的央视生活实在是差太远了。

董倩是个新手记者,为了在第一次外出采访中展现成熟稳重,她精心挑选了一件细格布衬衫搭配毛衣。然而,一开口就暴露了她的新手本色,并没有问出她所期望的答案。

直到那一刻,她才明白,做新闻是不能伪装的。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董倩原本英语不算特别好,但她埋头苦干,终于得到了去耶鲁大学学习的机会。这段留学经历让董倩对新闻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耶鲁的学习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新闻工作的意义。"董倩表示。回国后的她,已不再是那种为了提问而提问的新手,而是一个能够"如何提问"的专家。

从那时起,她的采访方式有所改变:不再是俯视的角度,而是与受访者平等;不再步步紧逼,而是以真诚换取理解。尽管问题仍然尖锐,但这种转变使她的专业性开始被广泛认可。

这场与质疑的拉锯战,最后以董倩的成长作为最好的答卷。从最初的采访新手到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再从被同事嫌弃成为顶级主持人,董倩用实力证明了:成长,就是对质疑最好的回应。

董倩的成长历程中,王世林无疑是那个默默支持她的重要角色。这位同样是央视主持人的老前辈,与她共度了18年的婚姻生活,为她提供了最温暖的港湾。

王世林在初到央视的时候,已经30岁了,他在台里已经是老资历。谁也没想到,这个一心扑在事业上,把家里人都急坏了的主持人,会被新来的"倔强丫头"一下子击中心房。

突然降临的情感使得两个主持人在镜头前谈笑风生,而在感情面前,他们却显得有点害羞。

他们通过工作上的交流而彼此靠近——讨论节目、切磋业务,王世林甚至会经常指出董倩在采访中的问题。就这样,他们的心在新闻理想的共鸣中逐渐靠拢。

为了让妻子能专心工作,王世林在两人有孩子以后,主动承担起更多的家务。在2020年疫情期间,当董倩坚持要去前线报道时,王世林虽然担心,但依然选择支持她,原因是如果不支持可能会成为妻子一生的遗憾。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很知足。"这句话听起来非常普通,但却揭示了这对央视名嘴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再强势的女人,也需要被温柔呵护;再犀利的主播,也有柔情的一面。

谁能想到,那个被央视观众称为“冷血”的主持人,少年时竟是一个让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作为独生女的她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性格骄纵不懂事,像个“熊孩子”。

"不爱学习,天天叫家长"——这是董倩上学时的标配。父母教育严格,但对她无可奈何。小时候的董倩在老师眼里就是个"放弃户",甚至连管都懒得管。

命运的转折是偶然发生的。换了班级后,新来的老师颠覆了所有人对她的"既定印象"。大家都认为董倩这孩子很有意思,天马行空,不应该被放弃。

这句话使她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高考前,董倩接触到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小说。其中北大的爱情故事吸引了她,决心考入北大。然而,她的英语成绩较弱,因而选择了历史系,因为历史系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

"虽然不喜欢,但为了理想的学校,受点委屈也是值得的。"这个决定让她流了几次泪,但也让她明白:想得到什么,就必须舍得失去什么。

大学四年,董倩大部分时间都在图书馆度过,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对历史系的课程几乎不闻不问。然而,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阅读方式对她的主持生涯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业的时候,她带着一些傲气,看到央视在招人,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没想到,制片人一眼就看中了这个"跨专业"的姑娘,觉得她是个"好苗子"。

董倩从叛逆少女到央视主播的转变,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作为一名曾经被老师放弃的问题学生,她如今已成为观众们深信不疑的金牌主持人。

这大概就是命运最奇妙的安排:一个愿意给你机会的人的出现,会带你开启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27年,对于主持人而言,不仅是岁月的积淀,更是一种坚定信仰的磨练。从《新闻1+1》到《东方时空》,再到《新闻调查》,董倩用一档又一档备受好评的节目,为我们展示了何为“央视水准”。

观众们经常问董倩,"你的采访怎么总能深入人心?"董倩的回答简单明了:"因为我只问真话。"她不怕得罪人,只怕问不出真相。

她的执着,使她获得了金话筒奖这个行业内的最高荣誉,但也曾使她成为争议的焦点。

今年52岁的董倩,始终保持新闻人最可贵的品质——好奇心和责任心。当年轻记者们还在犹豫要不要去现场时,她已经背起设备冲在最前线。

她感叹说:“如果不是记者,我真的不知道我能做什么。”这表达了她对新闻事业的深深热爱。

有趣的是,董倩对她的职业理解越发深刻。她表示:"从事新闻工作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让真相被公众所看到。"这种认知使她在面临批评时能够坦然面对,在接受赞扬时保持谦逊。

现在的董倩,早已不是那个会因为批评而困扰的年轻主持人了,相反,她将批评的声音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必须做到最好。"这种信念使她即使到了退休之年,也能持续提升自己。

对于年轻一代的新闻人来说,董倩的经历是最好的启示。专业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证明。曾经的质疑声现在听来,反而成了她职业生涯最好的注脚。

央视的金字招牌需要时间来擦亮,而董倩用27年的时间证明了只要坚持本心,打磨专业,就一定能等到理解和认可的那一天。

0 阅读:0
哈哈唠一娱娱

哈哈唠一娱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