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抑郁的探索:抑郁的人和正常人之间的关键差异是什么?

無心感悟 2023-05-06 10:01:37

塞利格曼说: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时,他就会变得抑郁和无助。

但这个观点提出来的时候却受到了两点质疑。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们探究了第一个质疑,本期我们将探究第二个质疑“抑郁症患者和普通人之间的关键差异究竟是什么?”

案例

一位抑郁症来访者对咨询师说:我不知道怎么说,就是感觉不到快乐,被一种感觉难受着。

咨询师问道:是发生了什么事让你感到难受?

来访者说:“我前年在广州也是突然有这样的感觉,我担心我以后一直这样,我接受不了,就是很无助绝望。”

“我担心我这是精神疾病的症状怎么办?”

“我很害怕得那种病,怕治不好,我害怕告诉家人。”

不知道你有没有从这位来访者身上发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这位来访者不止在意当下的感受,还很担心以后会一直像现在这样。第二个是,来访者的无助并不限于情绪上的难受,也包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跟家人之间的状况。

牛津讲师蒂斯代尔将这样的情况总结为:抑郁症患者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无助的。

但任何情况是什么意思?显然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塞利格曼教授将这里的“任何情况”细化为了两个维度。第一是时间线,第二是空间线。

抑郁的人对过去,现在,未来都会感到无能为力;对生活中的各方面都持无能为力的态度。

关键差异一:时间线

什么是时间线上的差异?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无助”也分暂时性无助和长期性无助。

普通人和抑郁症患者的第一个关键差异是两者对自己无能为力的状态会持续多长时间的认知不同。

普通人感受到的无助是有截止日期的,但抑郁症患者感受到的无助是长期的。

什么是暂时性无助?

蒂斯代尔反驳塞利格曼的时候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名无法躲避噪声的被试者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实验室的一个把戏,在实验室之外或者其他时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这种感觉就像你去游乐场的鬼屋,即使你很恐惧也能够摸索着向前走,因为你肯定前面是有出口的,只要出去了你就不用再如此恐惧,这个出口就是你的“截止日期”。

什么是长期性无助?

长期性无助就是你根本无法确定这个“截止日期”。

有一种抑郁症叫做“婚后抑郁症”。

由于结婚之后的沟通问题,金钱问题,家庭责任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会让夫妻双方进入一种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改善的状态,同时两个人的近距离,会放大某些问题,这会加重婚姻双方的无助感。

另外,就像钱钟书说的那样:婚姻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对一部分人来说婚姻本来就是单行道,所以婚后也更容易关注到对自己有威胁的部分。

这种感觉就像你明知道自己走进了鬼屋,但你不知道出口在哪里,甚至不知道有没有出口,一边走着一边还要防着某个地方蹦出个东西吓你一跳。

你无法准确知道自己要在这样的状态下走多久,但在本能的驱使下又长期保持着神经紧绷。

这个就是长期性无助。

关键差异二:空间线

什么是空间线上的差异?

A和B两个人同时失业了,他们都很沮丧;A对失业的态度是,这是一个特殊事件,虽然工作丢了,但生活上的其他方面仍然井井有条,坚持健身,社交,下厨,逛街。

B对失业的态度是感到崩溃,他花掉自己大部分时间去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经常一个人发呆,对家庭和孩子漠不关心,他不再去跑步、健身,也拒绝社交,他总感觉自己无法面对任何人。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两者的区别?

A虽然失业,但这个结局并不会对他生活的其他方面产生情绪性的影响;B同样是失业,这个结局却影响到他生活的各方面。

其实在遇到生活事件的时候大家都会有情绪。相对健康的心理是,不同的结局具有独特性,但不健康的心理会把结局进行空间线上的转移。

比如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不管怎么努力都不会有所改变,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塞利格曼又把这样的方式叫做普遍性,当一个人对事情的认识方式保持着“普遍性”就很容易把无助感带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比如开头故事中的来访者,她只是“感受”上的不适,就已经将自身的状态联系到过去待过的地方,延伸到以后;还有自己的精神健康状态。

她把这种不适带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受挫的事件,比如失恋,失业,投资失败,心理健康的人很容易就能从这些事件中走出来,但抑郁的人会感觉变天了。

他们会因为一件事陷入长期性无能为力,并对所有事情都保持无能为力的基调; 时间线和空间线是他们和健康人之间的关键差异。

抑郁真正形成的标志:形成固定的思维风格

当一个人长时间陷入无能为力,并认为自己在生活中的各方面都如此,会变成什么样?

塞利格曼的团队经过20年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个体将“遇到的问题是内在的、永久的、普遍性的”思考方式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就会变成“抑郁的归因风格”。

一位来访者对咨询师说:男朋友很爱我,可是他又找前女友了,他说他很愧疚,但彻底跟前女友分开又舍不得;跟我相处一年了,我才知道最近三个月他们复合了,白天陪我,晚上陪她。

听到这里,咨询师猜测来访者是要想要寻求安慰或是帮她出主意该怎么应对,但随后的一句话却让咨询师愣住了。

来访者问道:你说他到底是更爱谁呢?

令咨询师诧异的是,一个人遭受了如此背叛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愤怒和争取,而是问了一个“探索性”问题。

她为什么会避开了自己的情绪?

可能有人会觉得她只是看得开,并不是抑郁;但是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虽然她看上去没有情绪崩坏,但她远远不能做到自洽。

最好的证据就是她找到了咨询师,她在寻求帮助,而不是看开了这件事。

对这种情况更合理的解释是,她即使已经崩溃到了走进咨询室,也无法正视自己的感受;提出探索性问题是掩饰自己情绪的手段,弗洛伊德把这种手段叫做“补偿策略”。

她并非不难受,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原因让她无法自我表达。

这个原因是什么?是自我肯定?是自我价值?还是真的需要一个答案?

只有随着咨询师的继续探索才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她的认知里,不管面对的是什么事她都无法承受情绪给自己带来的后果,过去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并坚信这是事实。

这个就是“抑郁的归因风格”。

结语

塞利格曼说:如果一个人通过内在、永久、以及普遍性视角来解释失败,抑郁就会产生。

这样的思维方式还有另外一个名称:悲观主义。

7 阅读: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