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三句话读懂《黄帝内经》!

金东文化 2024-03-31 08:14:47

【医经钩考】三句话读懂《黄帝内经》!

金栋按:据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考证,今通行本《黄帝内经》不是《汉志》“《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是由《黄帝素问》和《黄帝针经》(《九卷》《灵枢经》)两部独立的医学巨典组成,两书约皆编纂成书于东汉(或以后)时期。所谓“编纂成书”,指该书所有内容完全编纂在一起了才算成书。成书与成篇不同,每篇文章可能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写成,但编纂成书是同一时期、一二个或几个作者所为

《黄帝素问》与《黄帝针经》之名,皆首见于《隋书·经籍志》。

《黄帝素问》即今通行本《素问》,全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由唐代王冰次注、宋臣林亿等《新校正》者。该书《灵兰秘典论》(全元起本名《十二藏相使》)篇“中正”、“州都”之官职,是魏晋以后才有的,疑由南北朝时期南朝齐梁间人全元起在给《素问》作注解时补入,可作为《素问》编纂成书下限时间之标志。

《黄帝针经》即今本《灵枢经》,简称《灵枢》,乃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锦官史崧之“家藏旧本”。据《宋史·卷十七·哲宗本纪》记载:“元祐八年正月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元祐八年,即公元1093年。可见,史崧本实系高丽国所献《黄帝针经》之后继本。汉末名《九卷》,晋代名《针经》,唐代名《灵枢》。

《内经》有哪些内容?简言之,有养生之道,人与自然,生理常识,病因病机,诊法,诸病,经脉针灸,运气,学医态度等。

《内经》确实不好读。要之,下面三句话,对学习、读懂、弄通《内经》之实质,定有帮助。

读《内经》则会发现:⑴《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⑵《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⑶《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最高理论。(赵洪钧《内经时代》)

①天人相应体系,与西汉大儒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思想有关。 见董仲舒《春秋繁露》。

②比类取象方法,多数学者认为与战国秦汉间《易传》取象思维有关(按:据《帛书易传》,今本《易传》定型成书于西汉武帝以后之宣元时期)。愚见,二者并非承继关系,或相互渗透而已!

③阴阳学说作为哲学概念,始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道家(老庄道家、稷下道家)与阴阳家(邹衍的自然观)的天道观思想,如《老子》《庄子》《管子》等。后来战国时期的《易传》接受了当时流行的阴阳学说,阐释附会《周易古经》。

五行学说中,先有的相克(胜)说,或始于墨家的《墨子》,并与先秦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有关。后有的相生说,始于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

阴阳五行合流,与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的“自然观”“五德终始”说有关,至汉初董仲舒等大倡阴阳五行说,后其说大显。

阴阳五行学说,至汉代实则五行学说,完全被汉代儒家所吸收。五行是汉代的思想律,是汉代的统治哲学,《内经》受其影响,阴阳五行学说充斥其中,故《内经》编纂成书时期——即今本《内经》理论体系的天人相应学说、气化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诊法学说等大体完成(除七篇大论之外),一般说来也编纂在一起了,算是成书(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当是两汉时期,确切地说是东汉(或以后)时期。故带着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内经》,无往而不适! 否则,基本上读不通、读不懂!

附1:中医临床医生该不该学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中医四部经典著作有哪些?

金栋按:目前国粹中医临床每况愈下,国家层面积极大力提倡使用中医中药,为百姓健康服务,新冠疫情用中医药治疗则是很好的说明,老祖宗留下的这点东西,绝对不能失传。所以对国粹中医的发展与传承,民间呐喊之声如火如荼,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方兴未艾。相关法律日渐出台,逐渐萎缩、被边缘化的中医(国医),在国人、政府及相关学者的大力支持下,振兴在即。此乃百姓之幸事、国家之幸事!

实际上从中医临床角度分析,中医能否发展或失传,虽与国家医疗政策有关,但还是与临床疗效有关。如果中医药没疗效,政策再好,恐怕早晚会被淘汰、会失传的。

为了提高中医药疗效,国家层面或中医学者、国医大师等又提出必须学经典,名曰“学经典,做临床”。那么,

什么是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著作。

什么是中医经典?指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性、权威性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理论指导及临床实用与研究价值的科学典籍。

古代哪些中医著作称得上经典著作?

中医经典著作,有四部经典 、九大经典、十三经和十四经等称谓。流行比较广泛有四部经典之说,而四部经典还有不同说法。如《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一向有四部经典之称,这是最早的一种说法,也称早四经。

实际上《难经》和《神农本草经》有时并未计入到临床经典,为什么?

当代中医熊继柏《一名真正的名中医》说:“《神农本草经》是讲中药的,是药物学的起源、基础,我们作为临床中医来讲,《神农本草经》可以不把它列为中医经典……这个《难经》主要是解释《内经》的(金栋按:此说不妥,即《难经》不是为了解释《内经》中的疑难问题而作,而是扁鹊学派的医学著作),而且《难经》解释《内经》主要是讲两个方面,一个是脉学,一个是经络,它并没有全面的解释《内经》。所以作为中医来讲,实际上并没有把《难经》作为经典……还有一类书,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肯定,因为它对我们临床特别有指导价值,这就是温病的书。它包括很多书,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叶天士的《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是明清时期温病学诸家成就最显著之书,首创“卫气营血”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并明确了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⑵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辩证论治的理论依据,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

⑶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内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㾦等。

⑷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诊治特点。

所以后世医家奉为圭臬,直到现在仍是研究温病学说的重要医籍。

吴鞠通《温病条辨》,继叶氏之后,总结了以前温病学家之说,撰著《温病条辨》为另一部系统论述温病辨治的专著,创“三焦”温病辨证论治理论,以之羽翼“卫气营血”辨治理论,从而温病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便已形成。该书是以三焦学说为经,以叶氏卫气营血学说为纬,进一步完善了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与叶氏共同奠定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

《温病条辨》全书内容丰富,条理明晰,乃集明清温病学理论和临床之大成,所以被诸多医家推崇为与叶氏《温热论》相并列的温病学经典之著。此书对后世温病学影响很大,其创制的众多治温名方,如桑菊饮、银翘散、清营汤、清络饮以及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等,一直为后世临床所习用。

综上所述,如果“现在四部经典包括温病学”的话,当指温病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如《温病条辨》,而不是指温病学。

所以目前四部经典说法比较一致和公认的是《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这是新四经。

中医四部经典,永远是中医之精髓,历代著名医家无不熟读经典,奉为圭臬,至今仍是学习中医的必读教材。如目前所使用的中医高校教材、中医各种学术著作及养生防病临证等,有哪些没有经典的内容?但是,因《内经》一书时代久远,文字晦涩,通假普遍,衍讹脱落,间或有之,理论玄奥,内容广博,故很难读通、读懂。因此作为一位中医临床医生,从实用角度讲,学中医经典《内经》,莫如学习高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相关书籍。为什么?这是因为此类中医理论基础教材,

“它用现代语言比较系统、精炼地叙述了《内经》的主要内容,在大部分概念和理论上都比《内经》更全面、系统、准确。它避免了大量重复,统一了《内经》中自相矛盾的地方,适当补充了一些后世学说,因而使中医理论更完善。”(赵洪钧《内经时代》)

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说:“如果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科学与实用技艺,学习的目的在于治疗疾病,自然可以脱离开《内经》的原始文字;而如果想要明其源流、知其所以,则必须研读经典。”

要之,赵氏、廖氏二位学者的说法非常有道理。

附2:参考书目如下

0 阅读:1

金东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