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高适,经历了怎样的盛唐(补充篇:奉献也是要给钱的!)

穿过大海来摸鱼 2023-08-01 04:56:11

李白与高适,经历了怎样的盛唐(第一章)

李隆基登基后到底在愁啥?

《贞观之治》剧照

他一生挺能折腾的,这不怪他,由于李唐的家族传承,皇帝也要“竞聘”上岗,从他的上位经历就能看出他这一辈子活得挺累的,爷爷奶奶都是灭霸级的,老爹叔叔都吓萎了,妈妈婶婶姑姑没一个省油的灯,主打的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顺,妯娌情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没点心理阴影是不可能的!

要说老李家当皇帝当得最到位的还得是太爷爷二凤,开创千秋功业,挂得恰到好处,李治和媚娘从二凤手上继承了丰厚的遗产,李二同志一辈子为帝国劳心劳力,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将国家内外都打理顺畅了,还留下了天王级别的班底,只要后来人按既定方针办老本能吃好几十年,至于几十年后,就看后人有没有政治智慧跳出历史周期率了,总之应该不会那么快出乱子,可中国的传统故事逻辑就是总是会不出意外地出意外。

李隆基上台后,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这问题根子还是要算到爷爷奶奶头上,那就是——边患!拜媚娘所赐,为了在大唐实现真正的“N权”,让自己上位,这位奶奶将自己化身为超级圣斗士,把太宗朝留下的班底都给报销了,然后又把周边四夷得罪了个干净,让吐蕃占了河西,掐断了丝绸之路的南部通道,还出尔反尔和东边的契丹结下死仇,并且让突厥复国,太宗好不容易稳定的局面出现全面崩盘!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我大唐,哦不!我大周武德充沛,大不了干就完了!可是,这次真的可是了,老武同志由于是在总部机关搞“办公室斗争”上去的,特别害怕李唐复辟,重用的都是酷吏,而且着力于削夺兵权,军队战斗力太强对她来说不是好事。要知道,太宗一朝最大的军头就是他自己,十二卫的总扛把子,李世民本身就是那帮丘八的代表!跟着李二混的时候能打胜仗能立功,人家薛仁贵就是底层飞升的样板!这样的军队不是武奶奶想要的,她要的是武氏领导一切,她需要的是能告密能整人的“大才”,需要的是“鹰犬”,而不是跃升起来的军事明星,不可控因素太多,万一人家振臂一呼把武氏干翻了咋整!到了她的手上,当兵不再是令人向往的职业,府兵制在岁月静好的土地兼并中逐步瓦解,被老太太扩充的官僚队伍带来的也不只是统治基础的扩大,还有沉重地负担和军功的贬值,武周一朝拉胯的战绩足以吓住每一个想投身国防的青年。没人愿意当兵了,政府开始强行征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拉壮丁!

事实上,在太宗时期就有募兵,不过当时更多的是在府兵制之外的补充,以弥补府兵制不利于长期异地作战的短板,贞观年间,全国共有折冲府634处,其中京城所在的关中地区军府最多,有261府,兵20万人,占全国军府总数的40%多。要到边地作战短时间还好说,时间长了就要涉及部队轮替换防,肯定影响生产,动摇军心,所以在征讨高句丽这样的战事中多有募兵之举。而且最关键的是,李世民很能打,胜率极高,大部分时候是少数唐军带着一大帮仆从国的伪军出去扫荡,太宗那是真敢给肉吃,募的兵真给财帛,只要你敢立大功,他就敢给官给钱给土地,所以当时当兵名额是要抢的,僧多粥少,想立功也不容易!

而随着李治夫妇的作死,到了李隆基时期边患已经成了危及大唐可持续性发展的严重问题,对于驶入改革深水区的唐帝国来说是必须要摆上桌面解决的心腹之患!

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天可汗”就是因为一手大棒一手枣,用强悍的战力做后盾和周边四夷讲道理分果果,教化是真教化,打也是真打,让周边国家一起沐浴大唐荣光,构建起了大唐版命运共同体,如果有跳梁小丑就是在和一堆国家做对,会面临群起而攻之,所以当时大唐维稳的成本其实并不高,甚至还有巨大收益。到了李隆基这里,他悲催的发现,自己想威震四夷就要打断自己的骨头来熬汤,因为他要和周边几乎所有国家作战!

要战,就要有兵有钱,打仗是要死人的,怎么才能让我大唐的青年为帝国燃烧自己照亮官府呢?开元八年八月时李隆基下诏,命幽州刺史募兵两万作为地方常备兵,不得杂使,租庸调资课全部免。看到没,当兵免税!

开元十一年,在宰相张说的建议下,召募壮丁充任禁兵,募兵不再负担徭役,并指定给与优厚政策,随后大量的流民出来应募了,仅仅十天就得兵十三万,分别隶属于各卫,兵农分离就此开始铺开。在京兆、蒲、同、岐、华等州府兵和白丁,每年宿卫两个月,免除出征、镇守负担,称长从宿卫,开元十三年改称彍骑。在地方上,招募士兵称为长征健儿、长行健儿、兵防健儿,长驻边境。

而且张说确实有大才,招募的重点是流民和异族,国家原有户口是不动的,老张确实是个人物在推动兵制改革时还进行了大裁军,先是,缘边镇兵常六十余万,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奏罢二十余万,勒还营农。一口气裁撤二十万军队都是他一肩担待了,他向领导解释:臣久在疆场,具知其情,将帅苟以自卫及役使营私而已,御敌制胜不在兵多,陛下若以为疑,臣以阖门百口为保。以陛下之明,四夷畏伏,必不虑减兵而招寇!为了裁军,老张是把自己一家人的性命都赌上了,这样的好同志你上哪里找,人家给自己女婿开个后门当一回老泰山很合理好不好!

除了募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搞钱!没钱谁给你去边疆卖命,你不奉献我不奉献,国家怎么办,你想让人家奉献不能总靠白嫖吧!想让人家尽义务你是不是得讲规矩,府兵作战就是要自备武器马匹,一般家庭还真hold不住,以前有均田制作保障,群众和官府之间有着血肉联系,家里的田是老李家分的,保家卫国是义务,建功立业是增值,对百姓来说大唐是我的也是我你的。现在募兵了,老子是给官府打工,扛枪吃粮,天经地义!再让人家自掏腰包肯定不合适了,工资待遇,绩效考核,后勤保障,家属优待都得安排上,要不然别人凭什么上战场当炮灰?天下又不是我的,不能逮着我死薅羊毛吧,要贡献也要一起贡献!

客观的说,李隆基在这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在即位之初,他就开始拨乱反正,为了刹住武周时期兴起的营建奢靡之风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正月,李隆基特别签发文件,从京官中选有才识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使京官与地方官有序流动,成为日后的政治规矩。并在姚崇德建议下严查寺庙,吊销执照和从业资格证,清查并勒令还俗者一万两千余人。干部队伍进行了精简,将武周滥封破坏的管吏体系进行了梳理,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

开元二年七月初十,针对此时整个社会的奢侈浮华风俗,李隆基下达文件:皇宫内的乘舆服御、金银器玩都由有关部门负责销熔以供财政支出;凡属珠宝玉器、锦绣织物的奢侈品均在殿前焚毁;宫中自后妃以下一律不得使用以珠玉锦绣制成的物品!七月十三,李隆基再发敕命:百官所用的腰带、酒器、马蹬等物品,三品以上的可用玉来装饰;四品官可用金来装饰;五品官可用银来装饰,五品以下都给我免!今后全国均不得采集珠玉,纺织锦绣织物,违犯者杖刑一百!李隆基还下令撤消了设于东西两京的织锦坊。

老李第一刀就砍向了既得利益集团,这下苦一苦百姓你没话说了吧,都是为了大唐,领导带了头下面才好办事!姚崇宋景能干的活也就到此为止了,这二位是有底线的,人在社会飘,谁还不是个工具人啊!节流的事他们干了,开源的事得换副新手套!很快新的工具人上场了,开元九年(721)监察御史宇文融进言说天下户口逃移太多,弄虚作假现象太重,希望启动户口普查。二月初八,李隆基发布敕令,制:州县逃亡户口听百日自首,或于所在附籍,或牒归故乡,各从所欲。过期不首,即加检括,谪徙边州;公私敢容庇者抵罪!历朝历代这都是一个得罪人的活,民间土地兼并时日已久,隐报瞒报蔚然成风,开元年间全国的土地价格都在涨,你这上来就收房产税谁受得了,而且得罪的还是大户!

宇文融作为倡导者成了这项业务的主办人员,谁提议谁负责嘛,他专门负责抓逃移户口及藏匿的黑田,查出来的弄虚作假者甚众,后又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别巡行天下,新编入户籍的户口免六年赋调,但需要每丁要一次性缴纳一千五百文钱,就当上户口的手续费了。

一剂猛药下去,疗效显著,各级官吏算是号到领导的脉了,原来是想搞钱,早说啊!这业务咱熟!之前又是裁军又是裁官的搞得同志们压力很大,直接说弄票子我们不就坚决拥护了。各地州县也开始数据造假,甚至把本来的户口数当新增户口往上报,凡得户八十余万,田亦称是!岁终,增珉钱数百万,悉进入宫。瞧见没,这就是咱大唐的效率,领导以后有啥可以要求直接提出来,大事小事咱都给你办了,没必要搞那些运动,同志们也能安心搜刮,哦不,是工作了!

玄宗时期的唐朝疆域

搞钱这事和偷情一样是会上瘾的,有一回就会有两回,还会有三回四回,一直搞钱一直爽!很快,李三郎就在搞钱的道路上如脱缰的野马一样刹不住车了,没钱的时候看到别人挥金如土都是伤风败俗,等自己有钱了就疯狂报复性消费,掌握财政大权才是真正的翻身做主,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有钱就是NB!

看到了对征兵对象的限制就应该明白,这些人都是大唐的不安定因素,在农耕社会正经人谁没事去外地找工作,把他们送到边地为帝国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一举两得,干死外敌除外患,被人打死除内乱,统一安排工作,省得让派出所头疼,留下的都是大大滴良民,小娘子,你别跑!比如我们熟悉的杨国忠同志,就是三十岁时因为行为不检,五毒俱全为乡里所耻,一气之下选择了从军,从此开启了其波澜而不壮阔的一生!

看了杨国忠的成分就应该明白,所募之兵大多不是啥善人,联系宇文融的丰功伟绩就能想到当时的大唐社会矛盾有多尖锐,一杆子就查出那么多流民和隐户,这帮爷对朝廷会是个啥态度,你问我爱你有多深,就看你能压榨到几分!以前府兵制的兵源还可以称得上是国家的统治集团一份子,现在就是纯粹的打工人,打工人就要有打工人的觉悟!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紧扣KPI,向升职加薪看齐,公司做大做强是次要的,自己的年终奖才是切身利益,领导要业绩,那么创造困难也要上没有敌人也要创造敌人,不然公司会裁员的,小兵的能量终究有限,统兵大将就不一样了,只有战事不止才能实现部门权重扩大!

唐朝初期,当有战事发生,朝廷临时任命将领担任行军大总管,战事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主打一个兵将分离。在太宗的英明领导下,这个体制本身还没有太大问题,唐军那是相当能打!贞观三年,和劼利可汗在渭水边进行“友好会晤”发表的《联合声明》尚温,八月,听说突厥由于遭受了极端天气灾害出现内乱,李世民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以张公瑾为副总管,率大军北上欲进行回访,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带着三千骑兵冒着暴雪从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突袭恶阳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行军路线长达四百里,不辞辛苦展开了人道主义救援!巡狩至铁山的劼利可汗被李靖的诚意感动,表示要亲往长安答谢,李世民大喜,在欢迎晚宴上,劼利可汗亲自下场,为太宗和百官倒酒,并且起舞助兴,高度赞扬了大唐的建设成就,表达了对长安的向往之情,太宗悦,命有司安排,从此劼利可汗光荣地加入了大唐中央歌舞团,为大唐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到唐睿宗景云二年,任命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节度使的官名才最终确定。节,就是符节,度,就是调度,使,就是使者,连起来就是持天子符节有调度权的使者。《新唐书·百官志》记载:“节度使掌总军旅,颛(同“专”)诛杀。初授,具帑持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dào,旗子),中官祖送,次一驿则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chuáng,旗子)居中,大将鸣珂(kē,玉石)金钲(zhēng,青铜乐器)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

史载“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开元中,置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诸节度使以统之,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供糗粮,设监牧,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

边将有统兵之权其实没毛病,更有利于开展作战行动,朝廷完全可以在征兵、后勤、调兵、加强思想教育这些环节进行钳制,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央政府想进行这些事就要承担大量的损耗,哪怕是到了晚晴时期,调派军队,转运粮草都是一件开支浩繁的苦差事,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几十万清军被两万杂牌英军弄得奔波劳苦,仗打完了有的部队还在路上开十一号,所以面对现实李隆基选择了放权!

没错,让节度使在自己的防区征兵,为了大唐,边将开始勉为其难的截留税款,搞钱这事不光皇帝回上瘾,谁摊上了谁都上瘾!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朔方节度使开始兼任关内盐池使,到了天宝年间玄宗迈的步子更大了,天宝元年,范阳节度使裴宽首开先河,负责了度支使、营田使两项工作,而且又担任转运使,完全把持了当地的所有税收,潘多拉魔盒开了一角!

0 阅读:8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