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残奥会?

体育产业生态圈 2024-08-29 11:03:18

大约有超过10亿残疾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占到全球人口的15%,是目前规模最大的边缘群体。纵使数目惊人,这一群体仍然在社会文明中被忽视,在日常生活中承受大量的污名化,甚至歧视。

北京时间8月29日凌晨,2024巴黎残奥会圣火燃起,整个体育世界也正式进入为期10天的「残奥时间」。作为全球残疾人的最高体育舞台,残奥会也再一次将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故事与呼喊,置于「聚光灯下」。

文 / 李禄源

「我不‘参与’2024巴黎残奥会,我是去参赛!」

就在2024巴黎残奥会即将开幕之前,国际残奥委会(IPC)携手多名残奥运动员通过社媒平台发出声音——残奥会运动员常常被描述为「参与者」而不是「参赛者」,在2024巴黎残奥会上,是时候澄清事实了。

当人们还在争论哪个品牌在奥运期间的传播标语做得最好时,2024巴黎残奥会直接让大家闭了嘴。

本届残奥会到目前为止的亮点还不止于此。

在2024巴黎奥运会闭幕两周后,巴黎残奥会的圣火在残奥起源地——英国的斯托克·曼德维尔小镇点燃。

与大众印象中奥运圣火宏达、漫长的传递周期不同,本届残奥会圣火从英国抵达巴黎,只做出了4天的规划。但这并不能掩盖这次传递的伟大——先抛开残奥概念本身的意义不谈,此次传递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有圣火从连接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英吉利海峡隧道中完整穿过。

2024巴黎残奥会圣火点燃  图源:巴黎残奥会官网那么,在盛大的奥运会之余,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一个残奥会?

与奥运会平行的全球盛会回看世界范围内为残障人士开展的体育活动,其历史可追溯至一百多年前——1888年,德国柏林成立了全球首个聋哑人体育俱乐部。然而直到二战后,残疾人运动才真正得以推广,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大量曾在战时受伤的退伍军人和平民提供参与体育运动的平台。

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平等」的意识也在觉醒,人们愈发感知到平等不应仅局限于人种,残障人士同样应该拥有平等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1944年应政府要求,曾是脊髓损伤中心医生、并且关注运动康复的路德维希·古特曼博士,在英国的斯托克-曼德维尔医院开设了一个脊柱损伤中心,在残疾人群体中推广康复运动,并最终发展出竞技运动。

1948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当天,古特曼博士组织了首场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这便是残奥会的前身。即便那场运动会只有射箭一个比赛项目、统共16人参赛,却并不妨碍它成为残疾人运动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四年后,荷兰退伍军人也加入进来,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首次拥有国际属性。

1960年,首届残奥会在意大利罗马举行,共有包括射箭、轮椅击剑、田径、游泳、镖箭术、斯诺克、乒乓球、轮椅篮球在内的8个项目,来自23个国家的400名运动员参加。此后便形成了每四年举办一届的传统。

如今,这一残疾人心中最宏伟的体育舞台,已经从最初的8个比赛项目发展为22个大项、549多个小项的角逐,参赛运动员也从最初的400人壮大到4400人左右。

1960年罗马,首届残奥会开幕式运动员入场。图源:iWAS

至于名字,残奥会(Paralympic)一词最早源自希腊语前置介词para与Olympic的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para本身并无残疾、无能之意,而表示在旁、平行的意思——正如国际残奥委会所一直强调的那样,残奥会并非奥运会的特殊衍生品,二者是相互平等、平行存在的体育盛会。

国际残奥委发布用语指导,呼吁人们正确看待残疾人群体

话虽如此,但相比于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残奥会的吸引力自然无法同日而语。

且不说二者在收视率上鸿沟般的差距,大量媒体团队在奥运会结束后就选择返程的情况不在少数,这直接导致大量体育类电视台在残奥周期宁可播放奥运比赛录像也不对残奥会直播,而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成本考虑,自然也离不开广告主的需求。

除此之外,各直播平台也鲜有残奥相关专题策划,致使普通观众难以获取残奥运动员的信息与成长故事。

好在,残奥会的震撼与感动无需借助媒体的过分渲染。因为当这些运动员们站到赛场上的那一刻,奥林匹克精神就已经通过转播画面,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给了每一个观众。

残奥会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残奥会之所以重要,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所代表的残疾人运动员、乃至全球10亿多残疾人群体,都需要这样一场奥运级别的体育赛事,来唤醒人们对残障人士的关注。

正如国际残奥委会首席品牌与宣传官克雷格·斯宾塞(Craig Spence)曾说过的那样,「体育是改变人们观念的绝佳工具。」

那么,残奥会真的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帮助残疾人群体在社会中的处境产生显著性的变革吗?答案是肯定的,对主办国尤其如此。

以大多数国人较为熟悉的2008年北京残奥会为例。在筹办该届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七年时间里,我国总计投资超过1.5亿美元在全国新建1.4万个无障碍设施,这一数字在当时相当于过去20年相关投资的总和。

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首批签署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国家,并且通过了新的残疾人无障碍权益保障法律,使残疾人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以实际行动提升了国民对于残疾人的关注与尊重。

图源:IPC官网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2016年里约残奥会筹办期间。作为南美大陆上举办的首届残奥会,里约政府在当时投入近百万美元修建主要旅游景点的无障碍设施。

并且在残奥会举办前一年,巴西政府通过了新的《残疾人社会包容法案》,致力于改善国内近5000万名残疾人的生活,成为了那片土地上关于残疾人社会处境变革的起点。

这些宝贵的残奥「遗产」并不会随着一届比赛的结束就消失殆尽。反而,它们会长久保存下去,并持续改善当地残疾人群体的生活品质。

除此之外,作为与奥运会同样四年一届的全球体育盛会,媒体对残奥会的关注与报道,也会切实影响大众对于残疾人群体的看法。最为典型的例子发生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期间。

当时,英国广播公司第四频道(Channel 4)为了能够更好地报道该届残奥会,花费120万美元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合适的残疾人并进行媒体相关业务培训,旨在使其媒体团队中有半数是残障人士,以确保比赛报道中关于残疾人问题讨论的客观与理性。

事后经统计,英国当时有超过4000万人通过Channel 4收看了残奥会比赛,占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并且有三分之一的英国成年人就此改变了他们对残疾人的看法,更有81%的人认为是残奥会使他们对待残疾人士的态度产生了积极的转变。

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国际残奥委会在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在当时已有385万残疾人就业,比2012年多了近100万人。

Channel 4在巴黎残奥会期间的主要团队成员  图源:Channel 4

更为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巴西,2009年获得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权时,巴西国内仅有28万残疾人就业,而到了里约残奥会结束后两年,这一数字已经上涨为41.8万人,增幅近50%。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残奥会关注并了解残疾人,这一群体的生存环境也在切实发生着改变。

与此同时,残疾人运动员通过残奥会舞台向世人展示有别于常规竞技体育的冲击力,在给世人带来震撼与感动的同时,也帮助后者进一步感知美的多元化,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东京残奥会期间,组委会主席桥本圣子就表示,考虑到建立和谐共生社会的教育意义,在家长同意的前提下,残奥会允许学校组织小学生、初中生以及高中生前往赛场观看比赛。

仅一天时间,奥组委就收到了近230所学校的申请,需发放约3.5万张门票;而到了开幕前,这一数字已经暴涨至13万。这一举动无疑让我们看到,残奥会在残疾人群体之外对于整个社会所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十届残奥会,中国已成最强者

与参加奥运会一样,我们国家同样在1984年首次参加夏季残奥会。随着连续五届以绝对优势霸榜残奥会奖牌榜,中国近年来已成为这一舞台的绝对霸主。

说起中国奥运史上的首金,人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便是许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的身影。其实,如果算上残奥会,有一枚金牌来得更早——由于当年残奥会在奥运会之前举办,1984年6月,一位叫作平亚丽的视障田径运动员在跳远比赛中以4.28米的成绩夺得冠军,为中国取得了首枚残奥会金牌。

由于当时国内对残疾人体育比赛关注相对较少,平亚丽的这枚金牌在社会层面上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但在残疾人群体当中,她的传奇故事无疑激励了更多人勇敢踏上了体育的舞台。

中国残奥首金平亚丽(图右),旁边的田麦久是她的教练  图源:ChinaDaily

1984年残奥会,首次参赛的中国代表团派出24名运动员,最终收获两枚金牌位列奖牌榜第23位;到了20年后的雅典残奥会,我国已有200名运动员参赛,并且首次登顶奖牌榜,也由此开启了「四连冠」的伟业。

作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新闻发言人,邓亚萍曾面对镜头呼吁,「咱们残奥会的成绩一直特别棒,只要咱们关注他们、鼓励他们、支持他们,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

名嘴韩乔生也提到,因为能够感受到残疾人运动员背后的付出和不易,自己几乎每次看残奥会都会流泪。

确实,面向奥运舞台,每个人都希望运动员们能够将长久以来艰苦的付出化为领奖台上最甜美的收获。只是相比于我们作为普通观众对结果的过分追求,身处其中的运动员们,或许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拼搏和努力,借助残奥的平台产生更为强大的力量。

赛场之外,要做的还有更多

残奥会为大众关注残障人士打开了窗口,但能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毕竟是少数,面向生活在世界各个角落的10亿残疾人群体,残奥会之外,我们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

首先,便是从个人角度,应当如何理性看待残疾人。

时至今日,随着残奥会和各类残疾人运动会的推广与普及,大家在对待残疾人的态度上比较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方面,为他们身体或生理上的缺陷心生怜悯;另一方面,又在残奥运动员百米跑进10秒5之后倍感震撼。

巴西残奥运动员曾在百米跑进10秒5的成绩  图源:IPC官网

然而,如果细想便会发现,在怜悯与震撼之间,人们忽视的是对于残障人士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生活于这个社会最基础的认知。

大众过分关注残疾人身体上的损伤所造成的能力缺失,却忽视了他们与常人同样具备生存的能力,能够胜任日常工作、追求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同样也能够开得起玩笑。

关于这一问题,在国际残奥委联合国际残疾人理事会、联合国人权组织等近20个国际公益组织共同发起的「#WeThe15」行动中,于2020东京残奥会前发布的一条短片引发了广泛的思考与讨论。

短片初始,一名残疾人运动员乘坐轮椅入场,身边回荡着那些耳熟能详的评价——「你是超级英雄」「你让我认识到生活的美好」「你真勇敢」……

然而镜头一转,画风突变。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位残疾人陆续登场,用轻松的语气告诉观众,自己平时也会刷剧、看综艺、约会、结婚、养死家里的花、摔坏手机……自己才不是什么超级英雄,只是一个有幽默感、有亲和力的普普通通的人而已。

其次,是社会层面出发,关注各类无障碍设施和技术的持续普及和使用。

残奥会的举办无疑在短时间内使主办国的无障碍设施快速普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管理的疏忽,大量无障碍设施成了摆设,为残障人士出行造成了极大不便。

或许仍有不少人认为残疾人群体毕竟少数,在日常花费大量的资金修建和维护无障碍设施没有必要。

仅以我国为例,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有约8500万残疾人,占人口总数的6%。这就意味着,平均每15个人当中就有一位残疾人,如果从这个视角出发,相信就不会再有人质疑社会中无障碍设施的必要性了。

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快速根植每一个人的生活,各类APP面向视障人士的无障碍体验却没有赶上消费升级的脚步。

有视障人士表示,目前不少APP确实加入了无障碍功能,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十分「劝退」,他们无法理解,本应是个简单的基础功能,为什么却无法得到满足。

不论是现实中的无障碍设施,还是互联网平台的无障碍功能,对于那些残障人士而言,都是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依赖,却似乎也成了他们最大的担忧。

无障碍功能也是Apple近年来品牌宣传的重点之一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他们并非没有争取,只是这些微小的声音,在资本浩瀚的海洋里似乎永远掀不起波浪。

聚焦到体育领域,残疾人运动员的日常保障也急需提升。对于大多数残疾人运动员而言,外出比赛必须有专人陪同负责料理生活,但相比于他们所能够拿到的微薄收入,这些花销成为了最大的阻碍。

举一个东京残奥会时的例子,劳伦斯·萨普是一位美国的智力障碍游泳选手,同时也是美国残疾人游泳的纪录保持者。然而在出发参加残奥会前,他的父母不得不帮助他一起在网络上发起募捐活动,以支付妈妈和护理人员的差旅费用——但这个金额,仅仅是1万美元。

美国残疾人游泳选手劳伦斯·萨普  图源:New York Times

萨普的遭遇并非个例,甚至也不是仅在美国才会发生,在残疾人运动员的世界里,类似的遭遇屡见不鲜。

对于他们而言,喜欢体育或许并非难事,但如果想成为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那么不论在生活护理还是资金方面,都会困难重重。而这,也正是在耀眼的残奥会之外,体育世界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残奥会所散发出的奥林匹克精神,通过每一名运动员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也在不断拓宽人们对美的认知边界;与此同时,随着自身影响力的不断加深,残奥会也在切实变革着残疾人群体的社会生存环境。如果有一天,大家看待残疾人的目光不再局限于残障所造成的缺陷,而是能够更多面地理解他们、包容他们;而残疾人在这个世界也不再被边缘化对待,那么这场运动也就完成了它最伟大的使命。

如同样身患残疾的作家杏林子所写,「且让我们把泪抛洒一旁,把心酸置之脑后,把缺陷还诸天地,把爱留下,潇洒走一回。」

希望熊熊燃起的残奥圣火,也能够一同点燃世界对10亿残疾人群体的关注,用爱与尊重帮助他们抛开辛酸,做回一个普通人。

0 阅读:1
体育产业生态圈

体育产业生态圈

体育产业生态圈,打造体育商业新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