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文脉涵养“中华一家亲”石榴果

文旅中国 2024-08-26 17:11:3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把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凝聚到一起,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举。

8月24日上午,由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开展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之“八桂大地展新颜”集中采访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民族博物馆启动。当天,记者一行参观了“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和“壮族文化展”。

▲ 广西民族博物馆“镇馆之宝”云雷纹大铜鼓 记者 李欣然 摄

“大家现在看到的云雷纹大铜鼓出土于广西北流市,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国家一级文物。鼓面直径165厘米,重299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铜鼓,被誉为‘铜鼓王’。”跟随讲解员走进展厅,一面中央有着太阳纹饰的铜鼓映入眼帘,大家争相围在鼓前,举起手机、相机记录“铜鼓王”的风采。

“‘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共同’为出发点,分为‘共辟辽阔疆域’‘共书悠久历史’‘共创灿烂文化’‘共育伟大民族精神’四个部分。”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麦西介绍,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区30家文博单位的295件(套)文物,生动展示了广西各民族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了345面古代铜鼓,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铜鼓数量最多的博物馆,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十二生肖纹铜鼓。”展厅里,讲解员覃婷引导观众观察铜鼓的纹饰。鼓面上,精美繁复的十二生肖纹样围成一周,与富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图案交相辉映,为诞生于八桂大地的铜鼓增添了浓郁的中原文化气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

作为中国南方各民族使用的打击乐器和祭祀用具,铜鼓传承至今已有2700余年。各民族在青铜冶炼技术上进行交流、在文化上进行交融,使铜鼓朝着多样化、精美化方向发展,让历史悠久的铜鼓文化蓬勃多彩、长盛不衰。中原文化的生肖与西南少数民族的纹饰相互交织,十二生肖纹铜鼓成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下,广西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奏响了一曲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凯歌。”听着讲解走进“共育伟大民族精神”展厅,“抗战必胜”小江瓷壶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这只白瓷黑字、造型简约的小壶是广西抗战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不仅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灿烂多彩的文化遗产,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当危难来临时,各族人民更是团结一心、生死与共,拯救家国于存亡之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曾经,为了鼓舞广大民众的抗日斗志,广西钦州市浦北县的小江瓷厂生产了大量题有“抗战到底”“抗战必胜”“还我河山”等字样的抗战瓷器,鼓舞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浴血拼搏的战斗意志。现在,“抗战必胜”小江瓷壶作为当年各族人民共同抗战的历史载体,传递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远意义。

“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观众被一阵优美的歌声所吸引,循声围拢过去。

▲“红领巾讲解员”周思言为观众讲解 记者 王添艺 摄

“各位游客,大家好,刚才山歌中提到的‘这边唱来那边和’是广西历史悠久的歌圩文化,孕育出了独特且丰富多彩的刘三姐文化。‘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刘三姐歌谣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传遍岭南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回忆。

多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刘三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每一位‘刘三姐’都讲述着中国的故事、传播着中国的声音。”作为一名“红领巾讲解员”,来自广西南宁市越秀路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周思言的讲解,令现场观众频频点头。据了解,像周思言这样的“红领巾讲解员”,在广西民族博物馆还有不少。“因为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我希望通过做志愿者,把广西的壮美文化传递给大家,让更多观众了解广西文化。”周思言的话语,代表了“红领巾讲解员”们共同的心声。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广西民族博物馆在策划推出的多项展览中,都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西民族博物馆不仅培养了一批“红领巾讲解员”,还在重大活动和节假日期间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展厅举办活态展演。此外,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主馆的延伸设施——广西民族村,每逢农历三月三、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也会举办展演,向观众展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与技艺。

“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自今年6月8日开展以来,各界观众络绎不绝,截至8月19日,该展览接待观众超过39.72万人次,接待参观团队305批次,完成团队讲解290场。观众们通过观看该展览,了解了广西民族团结的历史文化基因,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天要讲12场,每场半小时左右,但还是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目前,我们正在录制线上解说视频,争取让更多观众看到展览。”覃婷说。

展览期间,广西民族博物馆还举办了“籽籽同心 共绘家园”集体共创绘画、解谜互动、展品竞猜、非遗展演、趣味集章等宣传教育活动23场,并通过专家导赏直播、网络达人共创短视频等形式,在各媒体平台实现持续曝光,浏览量超过150万,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据了解,“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将持续展出至10月8日,之后将赴桂林、柳州、梧州、玉林等地进行巡展。

接下来,来自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及部分行业媒体、地方媒体的120余名编辑记者分南北两线,深入广西多地进行集中采访。采访团向南深入防城港、崇左、百色,北上直达来宾、柳州、桂林,双线并进,全方位、多角度讲好广西加快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生动故事,报道广西在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作者:苏晓明、李欣然、王添艺

责编:勾晓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