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小学期末考试卷看中国考试评价体系的变化

佳丽聊世界趣事 2025-01-12 18:12:32

中国式考试

一、突然爆火的期末考试卷

最近,深圳南山区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卷突然火出天际,原因无他,就是因为网传的“太难了”。这个考试有多难,根据报道出来的信息来看,官方宣布在数学考试原有的90分钟基础上再延长20分钟,这在考试中一般不多见。而从网上的网民发布的各种评论,甚至部分自称是“20多年老教师”的评论来看,这个考卷据说难度非常大。甚至还有不少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的家长说“自己都不能保证及格”等等。从各方汇集的信息来看,这个考试卷子似乎难度很大。

那么这个卷子是否真的如外界传言的那样,难度大到飞起呢?

笔者昨天尝试着自己做了一下这套卷子,大概用时在60分钟左右。做完的感受大致有这么几点:

1、题量相较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多了。这个卷子一共有36道题,其中34-36题为加分题。即使拿掉这三道加分题,仍然有33道题。以我自己做题的体验来看,90分钟的试卷,题量大概控制在25-30道题就足够了。因为卷子里面有的题还有2-3个小题,实际上题量已经达到40道题了。也就是说平均不到2分半钟就要做一道题,这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要求有点高。

2、计算难度并不大。外界传言的这个卷子,计算量很大,其实都是谣传。我自己做了来看,最难的也就是两位数与三位数的乘除法,且并没有大量的计算题。草稿纸的话,一张A4纸可能都写不满一面就能解决所有的计算。

3、阅读理解要求很高。很多人觉得难,我想首先就是难在了阅读理解上。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阅读不等于阅读理解。很多时候,你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就是阅读与阅读理解的差异。显然这次的考试题也存在这样的难点,其中有不少题目就明显是在考查阅读理解的能力。

比如说第4题:“下列成语所描述的事件中,哪个发生的可能性最小?A海底捞针,B瓜熟蒂落,C旭日东升,D水滴穿石”显然,这里面考查的是时间发生的概率,从小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来看,大致分为“一定会发生、可能会发生、一定不会发生”三种。选项中BCD都是常见的大概率会发生事情,而A选项发生的可能性虽不说没有,但从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角度来说都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这个考题其实就是在考查孩子们对选项所描述事件可能性的理解,其本质是数学中概率论的知识点。但是很多考生面对这样从未遇到过的题,就不知所措,很多考生家长反馈的是,考生直接懵了,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

4、对于新概念的快速理解与推导应用。这个也是本次考试的另一大难点。按理说,数学是一个以逻辑推理作为基础的学科,尤其是最常见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在数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也是基于此,出题人希望老师能够将逻辑推理的方法教给孩子们。但非常可惜的是,中国的绝大多数老师自己都不太具备逻辑推理的能力,何谈将推理方法教给孩子们呢?

比如第26题的《足球游戏》题,其中题干给了一个例子,用一组坐标来表示足球场上球员的位置,然后需要孩子们照着这个模式将其他球员的位置标注出来,最后再根据位置的距离画出移动线路图。这个题目据说难倒了很多学生家长。但我做了之后发现,它可能是最简单的几道题之一。因为相较于其他的题目,这个题虽然有好几个小问题,但内容是循序渐进的。尤其是题干中给出了标准的范例,因此只需要利用逻辑推理稍加思考就能很轻松的得出想要的答案。

但是在实际考试中,孩子们在紧张的氛围下,加上平时老师不太可能讲述这样的思路,极有可能出现这道题直接交白卷的情况。而导致这样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数学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就遵循着:“学定理公式-背定理用时-用定理公式”的套路。学生们从小就被告知,只需要把定理公式牢记于心,并将其有限的推论和变形公式反复练习,就能应付所有的数学考试。于是对于定理的由来,公式的形成的过程,毫不关心。当孩子们从学习上就缺少了逻辑推理的基础,自然面对这种“题干给条件,自己推定理公式”的模式很难应付。

二、中国考试评价体系的变化

在笔者自己读书的那些年,中国完全是基础应试考试的模式。当年考高分,尤其是数学这两类理科想要考高分,只需要反复刷题即可。只要刷的题越多,那么最后遇到重复的题、类似的题概率就越大,最终就能得到越高的分数。

这样的应试教育模式下,高分的学生往往就是人们口中说的“小镇做题家”。事实证明,这样的体系培养出来的孩子,最终可以成为优秀的技术工人,也可以成为优秀的技术工程师,但很难成为领先的发明创造者和创新引领者。

这也就是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在反思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年的科技发明创造都在欧美国家,而中国竟然一个都没有,但中国却极为擅长将国外的发明创造快速复制和变现的能力。

显然,历史上这段时期的教育就是导致中国当今现状的主要原因。

这样的教育,在过去是可以的,因为它培养了中国大量的的技术工人和技术工程师,让中国成为了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大国。

但是这样的教育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中国要真正崛起,就需要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需要能够开创“中国模式”的引领者。而过去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国人的创新能力被全面扼杀了。

也就是如此,中国才在2020年前后发起了一场全面的教育体制改革。

首当其冲的就是从教材到考试的全面变化。

显然,这样的变化让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很难接受。毕竟现在的骨干教师几乎全部都是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你现在突然让他们改变传统的认知,从刷题训练走向思维训练,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一些有着十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他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已经基本固化,很难再面对如此大范围、如此深刻的教育变革。所以才有了此次对考试的重大抨击与批评。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只有主动求变化,主动改变教育模式,才能更好的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

在过去,我们所有的发展都是“引进、仿制、改进”,那是因为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中国人不需要思考创新的东西,只需要将外国的先进设备、技术引入中国并加以利用即可。

现如今,中国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引领者,如果想要继续引领全世界的发展,创新就成了我们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因此,教育改革也成了必然。

但我们也清楚的知道,创新这种东西,跟传统的模式不一样,它不可能是每个孩子都具备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它需要天赋,也需要后天的系统化培养。这就像科技发展需要先进芯片,而先进芯片需要有先进设备来制造。这不是靠人多就可以手搓出来的东西,得靠先进的光刻机。而最先发明光刻机的人,是怎么样创新性的将其设计出来,这就是需要一定的天赋。

所以,中国的选拔性考试(包括但不限于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等)都将从传统的“知识选拔性考试”转变为“创新选拔性考试”。那么刷题将不再是应对考试的唯一解决办法,甚至可以说刷题将变得毫无意义。

那么,创新能力怎么培养呢?我觉得至少在小学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肯定不是在学校里面完成的,毕竟老师不是万能的,他们能把教学计划完成就已经非常辛苦,还指望他们去交给孩子创新思维是不现实的。因此,家长就成了这个阶段唯一能够交给孩子创新能力的人。这就从无形中增加了家庭教育的负担,而那些不具备创新能力的家长或者无法有效交给孩子创新能力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可能就会在未来的考试中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

可以说,未来的考试,不仅仅是考查学校的教学能力,更是考查家庭对于教育的认知能力。毕竟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和学生的事情。

附件:深圳市南山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题

0 阅读:32
佳丽聊世界趣事

佳丽聊世界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