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军事集团中,许多核心将领都是“泥腿子”出身。他们大多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甚至连《三字经》都无法背全,但这些“农民将军”却成为了明朝开国的重要功臣。然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将领几乎都未能善终。常遇春壮年暴毙,徐达据传因一只烧鹅丧命,汤和被贬,傅友德更是被处决。朱元璋为何如此偏爱这些“武夫”?是单纯的忠诚,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算计?
朱元璋的军队最初并非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更像是一群饥民的集合体。徐达、常遇春等将领出身农民,初次上战场时甚至分不清军旗的方向。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早期部队的武器大多是由农具改造而成,作战方式也极为原始——不讲阵法,只讲拼命。
常遇春在攻打采石矶时,面对守军密集的箭雨,带领部下用木板当作盾牌,硬生生地攀上了城墙。这种近乎自杀式的进攻方式,让当时以“文人雅士”自居的张士诚军队感到恐惧。一位元末的记录者曾描述道:“他们如狼似虎,不畏生死,见血而进,非常人所能及。”
与传统军事史中的“谋略取胜”不同,朱元璋军队的早期胜利更多依赖于一种令人胆寒的“不畏死”精神。当时的士兵们喊出了“宁愿战死,也不愿饿死”的口号。这种在绝境中的生存法则,成就了他们早期的军事奇迹。
朱元璋的核心将领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清一色都是“泥腿子”出身。尽管李善长、刘基等读书人也被重用,但他们主要负责谋划和内政,而非军事指挥。
1367年,朱元璋在南京设宴时,突然问道:“你们觉得哪位将军最适合率军北伐元廷?”文臣们推荐了几位出身世家的将领,但朱元璋听后却大笑,最终选择了徐达和常遇春这两位“农夫将军”。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曾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将领,但因为他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逐渐被疏远。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朱文正引用《孙子兵法》提出作战建议,朱元璋当场变色:“打仗靠的是实战,不是翻书!”
南京城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被朱元璋召见的将领,不准带笔墨进宫。当徐达被问及原因时,他只说是“皇上怕文书污了铠甲”。但实际上,朱元璋最担心的是有人记录下他的言行或秘密命令。
《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常遇春在攻破苏州后,得到了张士诚的玉玺和龙袍,但他却下令将其烧毁。朱元璋问他为何不留着,常遇春回答:“这是贼物,留之何用?”朱元璋听后非常满意。这种看似愚忠的表现,正是朱元璋最欣赏的品质——没有政治野心的纯粹战斗工具。
历史书上常将徐达、常遇春等人描述为“军事天才”,但很少有人提及他们成功背后的血腥代价。据考证,朱元璋起义初期的部队,平均每三次战斗就会折损一半以上的兵力。
在鄱阳湖大战中,徐达率领的先锋部队阵亡率高达七成。面对如此惨重的伤亡,朱元璋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打仗就是这样,不死人怎能赢?”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洪武元年冬,常遇春率军追击元廷残部至大同,寒风凛冽,冻死士卒三千余人,而朱元璋闻后却无动于衷。在朱元璋眼中,这些将领和士兵不过是争夺天下的工具。
这些“农民将军”的结局更加印证了朱元璋的无情。常遇春在北伐途中暴病而亡,年仅四十岁;徐达虽然被封为魏国公,却在一次宫宴后突发重病,传言是朱元璋赐的烧鹅中被下了毒;李文忠被抓住把柄,家族被清洗;冯胜被迫自杀……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一段史料记载:朱元璋曾对一位心腹说:“徐达、常遇春之流,若非乱世,不过田间一农夫耳。朕用之如臂,弃之如履。”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这些开国功臣的真实态度。
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修建功臣庙,供奉开国将领的画像。但在私下里,他却对谋士说:“让他们享受这最后的荣光吧,活着的功臣,迟早是个祸害。”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这些将领大多没能善终。
朱元璋为何偏爱文盲将领?答案或许是残酷而实用的:他们忠诚、莽撞、无政治野心,只是皇权的完美工具,用完即弃。乱世中的英雄传奇背后,往往是更深的政治考量和无情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