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路上刷到一半的短视频、发现电量快不足,旅行途中正需要手机导航电量不足、碰到公司有会议的情况的时候,还要拿着个充电器充电,也是很尴尬的……当代人的生活,似乎总在与电量焦虑赛跑。我身边的朋友差超70%的人每天至少经历一次电量恐慌,要不就是随身带着充电器,要不就是出门前把充电宝充的满满当当的。而一块轻便可靠的充电宝,早已从“备选”变成了“刚需”。
今天介绍的主角——闪极随行 Mini2 移动电源,正是瞄准了这一痛点。作为前代爆款的升级版,它能否在“小体积”与“高性能”之间找到平衡?实测一周后,它的表现还是很让人意外的。
初次拿到闪极随行 Mini2,最直观的感受是:小巧精致。
口红般的体积:仅100g的重量,尺寸与一支口红相仿,轻松放入随身小包甚至口袋,彻底告别传统充电宝的“砖头感”。
低调却耐看的设计:玄曜黑的配色很是经典高级,像这种小电设备黑色总是耐看,哑光金属质感外壳,既避免指纹残留,又能无缝融入职场、休闲等不同场景。
人性化细节加分:自带挂绳可随手拎取,3.7mm增高垫设计让戴壳手机也能稳固充电,而可更换Type-C/Lightning转接头更是解决了“安卓苹果双持党”的终极痛点——无需额外线材,一物兼容全设备。
作为一名平时用iPhone比较多的我,不需要我多说,苹果的充电能力有多慢,我一直在苦恼为什么国内没有充电宝对苹果的快充下手呢,肯定有一波市场的。实测为iPhone 16充电30分钟,电量从5%提升至55%(实验室数据为50%),远超同体积5W充电宝的表现;
支持华为SCP快充协议,华为Mate 60 Pro 30分钟充至48%,应急场景完全够用。
一边为手机充电,一边通过C口为充电宝蓄电,出差途中无需频繁插拔;
同时为手机和耳机供电,解决多设备党的“续航打架”难题。
3.兼容性无短板实测兼容PD/QC/SCP等主流协议,iPhone、华为、小米、Switch掌机模式均可快速响应,甚至能为部分轻薄笔记本应急供电。
通勤场景:早高峰地铁上,单手握持Mini2为手机补电,小巧机身完全不占空间,挂绳设计防止滑落;再也不是拿着一块板砖,又重又不好握,握了半天手都发酸。
短途旅行:5000mAh容量虽无法支撑重度使用,但应对导航、拍照等间断需求绰绰有余,且符合民航携带标准;作为去度假小巧便捷的选择还是不错的,能满足一次满电,而且充电宝充的也快,到了暂时休息吃饭的地方不充手机只充闪极随行Mini2就好。
临时会议:金属卡扣升级为斜坡抽拉设计,取线流畅不卡顿,避免了一代塑料卡扣的尴尬“拉扯”。
平常的充电宝,在经过一个多月的使用后循环续航明显下降,总感觉越用越不耐用,总体还是电芯品质差点意思。车规级电芯,采用与新能源汽车同源的21700动力电芯,循环寿命提升30%,长期使用无明显发热;
重要的是充电宝也是一个安全问题,像以前我疏忽大意把充电宝放兜里给手机充电结果越来越热,手上边玩,后面烫到我了及时发现拿出来,当时都已经有一股塑料味,后面就直接报废了,好在没有出现爆炸的情况。闪极就想到了这一点,有六重安全防护:过压、过流、短路保护+智能温控,实测边充边玩3小时,外壳温度始终低于40℃ ;而且PC V0级阻燃材质:意外跌落或高温环境下,外壳不易变形或燃烧,安全感拉满。
容量限制:5000mAh仅适合应急,重度依赖长时间续航用户需权衡便携与续航;
配色选择:目前仅有玄曜黑/太空银两色可选,而且个人觉得这两颜色不太潮流(我就是有点挑,别多想),期待后续推出更多潮流配色。
总结:谁适合选择闪极随行 Mini2?如果你追求“极致便携+快速补能”,且日常以轻量级应急需求为主(如通勤、短途出行),这款充电宝几乎是为都市人量身定制。相较于前代,22.5W快充、双口设计与金属卡扣的升级,让它真正实现了“小而强”;而可更换转接头、挂绳等细节,则展现了品牌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洞察。
当然,若你更看重“大容量长续航”,它或许不是最优解。但在这个“减负”成为刚需的时代,能装进口袋的“安全感”,或许比数字更有吸引力。博主提示:闪极随行 Mini2 移动电源将于2025年4月8日全平台开售,首发价16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