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原创、坚持内容的真实性,一直是我行动的目标,创作不易,请多多支持!欢迎点赞、关注、评论三连。
1884年,日本记者高桥义雄在《日本人种改良论》中写下:“与优等民族杂婚,是日本成为强国的唯一出路。”
这话离谱,但却没想到点燃了一场持续百年的荒诞实验——成千上万的日本女性被送往海外“借种”,只为洗刷“矮小基因”的“民族耻辱”。
这件事情到底是怎样的呢?事情又有怎样的结果呢?

实际上,日本对身高的关注与执念,有着悠久而复杂的历史渊源。
早在北宋时期,根据《清波杂志》记载,日本商船常常停靠在中国沿海地区,随船的日本女性一旦遇到来自中原的男子,便会挑选其中容貌端正秀丽者与之同寝,这一现象史称“渡种”行动。
当时的日本男性平均身高仅约1.4米,而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已达到1.65米左右,在当时的认知背景下,这种明显的身高差距被归咎于所谓的“血统不纯”,这或许正是日本对自身人种产生焦虑的早期萌芽。

到了近代,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全面西化与现代化的进程,在经济、军事等领域迅速发展的同时,日本却发现,尽管国家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其国民的平均身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近20厘米的差距。
这种身高上的落差,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社会的焦虑情绪,并逐渐演变成一场举国关注的行动。
于是,1884年,日本记者高桥义雄在其著作《日本人种改良论》中提出了“与优等民族杂婚,是日本成为强国的唯一出路”的观点。

这一观点迅速在日本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并被日本政府奉为实现“强国梦”的“秘方”。
此后,日本政府围绕这一理论,展开了一系列旨在改良人种的举措。
为了鼓励日本女性与白人男性通婚,日本政府专门建立了专项基金,那些勇敢地与白人男性结为连理的日本女性,不仅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奖励,还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津贴补助,而生育了混血儿的家庭,更是可以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是在从物质层面上,积极推动着人种改良计划的实施。
直到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政府的行为变得更加激进,他们组建了所谓的“特殊慰安队”,表面上声称是为士兵提供服务,但实际上,其背后隐藏着收集俄国军人基因,实现其所谓的人种改良目标的目的。
到了太平洋战争时期,这种将女性身体“国家化”的操作更是达到了顶峰,超过5万名日本女性被政府送往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官方文件明确标注,她们的任务是“改良驻军后代基因”。

他们迷信“白人基因优越论”,坚信与白人进行基因融合,能够提升日本民族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身高方面,但他们却忽视了一些关键的数据与事实。
在19世纪,欧洲男性的平均身高仅为1.67米左右,与日本男性的身高差距实际上不足10厘米,这表明,所谓的白人基因在身高方面的优势,并没有他们所想象的那么显著。
事实上,真正拉开日本与欧美国家身高差距的,是20世纪欧美国家所经历的饮食革命。

在1948年至1994年间,日本通过推行“牛奶计划”,大力推广牛奶的饮用,使得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增长了10厘米,这一事实充分证明,营养的改善对于身高的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比基因改造更加有效。
然而,日本当局却执意选择了更为极端的基因改造路径,给无数日本女性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与牺牲。
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东京街头竟然出现了“混血儿收购市场”,日本政府以每个50日元的价格,回收所谓的“不合格”混血婴儿。

最终,这些无辜的婴儿被送往福利院,消失在了焚化炉的火焰中,他们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地剥夺,成为了日本政府人种改良计划的牺牲品。
而那些参与了人种改良计划的日本女性,在晚年也大多沦为了“帝国弃民”。
1945年,美军进驻日本,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日本政府将10万女性编入“特殊慰安设施”,美其名曰“用身体换取优质基因”。

这些女性在美军的控制下,遭受了身心的双重折磨,她们不仅失去了自由和尊严,还成为了日本政府与美国进行政治交易的筹码。
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日本女性还遭受了文化上的阉割。
日本政府为了推行人种改良计划,强制将传统的和服改为西式束腰裙,他们认为,宽大的和服会掩盖女性身材上的“缺陷”,而西式束腰裙则能够更好地展现女性的身材曲线。

同时,餐桌上延续了千年的味噌汤也被牛奶所取代,主妇们被迫参加“牛排烹饪速成班”,学习西方的烹饪方式,这些文化上的改变,使得日本女性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之,日本的“人种改良”计划,是一段充满争议与伤痛的历史,它不仅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反思。
回首日本这场持续了150年的“人种改良”基因狂欢,我们不难发现,最刺眼的并不是其中的科学谬误,而是日本文明观的严重扭曲。

当京都大学用AI复原“理想日本人”模型时,那张融合了北欧五官和东亚肤色的面孔,恰恰成为了日本民族身份迷失的隐喻。
日本在追求人种改良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外在的基因改变,而忽视了自身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殊不知真正的进步,从来都不是将女性的子宫变成基因实验室,也不是单纯地追求身体上的优势。
战后的日本,通过推行“牛奶计划”,改善国民的营养状况,从而实现了青少年身高的显著增长,这一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应该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注重教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综合提升。

如今,走在东京街头,那些喝着珍珠奶茶的“令和青年”,其平均身高已经超越了祖辈们的期望,然而,悬挂在国立科学博物馆里的“人种改良计划”档案,却依然在默默地提醒着我们:比基因缺陷更可怕的,是一个民族在自卑与狂妄之间摇摆不定的精神裂痕。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韩国通过文化输出,成功地重塑了亚洲的审美观念;中国则凭借着科技的突破,为未来的发展定义了新的标准,而日本,是时候放下手中那把测量身高的卡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明,找回文明真正的尺度了。

不管怎样,在追求发展与进步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以科学、理性和人文的态度,去探索和实现文明的进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新研究发现日本人祖先或有“三方起源”》:新华网
2.《研究称日本列岛曾存在“矮黑人”人种,后与外来者融合》:新华网
3.《外媒:近30年日本男性平均身高没有增加,还“越长越矮”》:环球网
4.《170.9厘米是日本男性平均身高的极限?》: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