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则重磅商业交易震动全球航运界,李嘉诚所掌控的长实集团与美国投资管理集团贝莱德达成协议,将以228亿美元天价转让其在全球控制的港口。
值得注意的是,这笔交易囊括了巴拿马运河港口、巴尔博亚港口,以及克里斯托瓦港口的绝对控股权,这些港口枢纽每年承载着中国大约五分之一的通航量,有分析认为,此举将会直接影响中国海上贸易。
然而,黑石抵京不到48小时,商务部专家发声,这场酝酿已久的资本交易是否会泡汤?而李嘉诚是否会在这一轮博弈中被迫出局?


3月24日,全球私募巨头黑石集团高层代表突然抵达北京,此举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外界猜测,黑石集团来华可能与某项重大交易有关,尤其是可能涉及到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
黑石集团作为美国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突然来华势必引发市场的波动,尤其是作为贝莱德曾经的母公司,此次抵华,可能对李嘉诚的长实集团与贝莱德集团的交易造成不小的冲击。

近年来,黑石在中国市场动作频频,尤其是在房地产、物流和基础设施领域布局深远,黑石曾以30亿美元收购SOHO中国,但由于监管审批等诸多原因未能成功。
此次黑石高层再度访华,外界猜测其可能瞄准了另一项重要资产,尤其是近期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很有可能成为黑石的交易对象。

黑石来华绝对不可能是简单的商业磋商,更有意思的是,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并没有向李嘉诚释放合作信号,恰恰相反,苏世民高调表示,愿意继续“深耕”中国市场。
李嘉诚近年来持续减少对中国内地及香港资产的把控,转而加码加量的进入欧洲市场,令其没有想到的是,此次与贝莱德的合作却在黑石抵京后迅速遭到变数。


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商业决策频频引发舆论关注,尤其是在全球资产配置上的调整,与中国的政策形成微妙距离。
尽管官方多次通过媒体或者政策释放信号,加上暗示和劝解,希望国内资本将投资重心回归内地或者香港,但李嘉诚仍坚持其在全球的布局策略,这一现象,反映出商业巨头与政策之间存在分歧。

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更加注重企业在国内的发展,多次呼吁民营企业家能够继续在中国深耕。
官方的劝解并没直接施压,而是通过政策信号来传递态度,鼓励资本流向国内实体经济,然而,李嘉诚的部署显然是与当前的政策方向相背驰。
尽管在提醒下,李嘉诚并没有调整其对资产的分配策略,这种无动于衷的态度,使得国内政策与商业巨头之间的氛围愈发紧张。

李嘉诚的决策背后,是纯粹的商业逻辑,在他看来,资本就是资本,国外部分地区具有稳定的资本流向,李嘉诚的投资逻辑就是“低买高卖”,随时出手,完全不顾国家利益。
短期内,李嘉诚与官方的这种微妙关系仍然会继续下去。
早在2016年,李嘉诚就有意出售港口,在得到消息后的招商局联合几家企业组成谈判团与李嘉诚协商。

只可惜,李嘉诚是毫无交涉诚意,甚至狮子大开口,仅想以40%的股份卖出205亿美元的天价,以至于后续交易被迫停止。
如今,航运事业再上高度,港口所带来的经济越来越多,此时,李嘉诚却以80%的股份与贝莱德做交易,因为他的报价比16年的报价要高出许多。
令人意想不到是,李嘉诚却仅仅以22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港口,与之间的报价差距不明显,相比较委婉的出售,更加贴切的形容是“送”给对方。

商务部的专家也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李嘉诚是在商不言商,失去了一个生意人的理性。
想必李嘉诚自己也清楚,如果美国投资公司控制这些港口资源,对中国航运的发展并没有好处,可他还是一意孤行,对于劝解完全置之不理,坚持要将港口卖掉。

不管从法律角度,还是商业逻辑,李嘉诚的交易很难成功,大概率会被卡住,商务部专家虽并未直接对李嘉诚予以针对警告,但从官方的态度来看,李嘉诚的交易很有可能终止。
李嘉诚近年来持续调整其在中国的商业版图,逐步减少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投资,转而大举进军国外市场,2022年,长实集团曾试图出售其英国电网资产,但因某些因素未能成功。

李嘉诚大规模的抛售资产,被外界解读为“撤资中国”,频频登上热搜,引发热议,然而,这些交易不仅仅是李嘉诚个人的资产出售,其涉及的利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年来加强对外资的管理,尤其是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发展,李嘉诚与贝莱德的交易可能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查。

李嘉诚的行为明显是有意重新布局市场,但问题在于,他的资本运作模式与中国当前的政策产生了冲突,他的这种见利就撒手的逻辑和长期稳定的产业投资政策相违背。
如今,黑石集团的到来,为李嘉诚与贝莱德的交易注入了更加不稳定的因素。

此次李嘉诚的交易风波毫无疑问是将自己推到了峰尖浪口处。

信息来源:
第一财经2025-03-27发布的文章《朱鹤新局长会见黑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世民》
中华网2025-03-26发布的文章《商务部专家:李嘉诚在商不言商,两面不讨好》
楠风
日本名字,李家不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