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炎热和异常天气比往年来的更早一些,我们国家目前已经经历北方的高温干旱和南方的湿热内涝。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全世界都遇到了极端的天气,印度甚至出现了长达数周的极端炎热天气,最高气温达到52℃,这样的温度下,出去待一会儿恐怕都能把人晒伤,待2小时以上,可能就直接热射病造成死亡。
近日,欧洲气象机构哥白尼发出了警告,称统计数据显示6 月份全球气温连续 13 个月创下历史新高,气温已经比工业时代上升了1.5℃左右。虽然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太阳的活动周期,但是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可能也是短期内迅速升温的原因之一。报告还显示,在6月份的时候,全球的平均气温达到了16.66 ℃,这已经比6月30年来历史平均气温高了0.67 ℃。
哥白尼发出这样的警告,是想要警告全世界气候变化的紧迫性,那会带来一系列的极端天气,造成更加不稳定的气象变化,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这份报告表明,这个气温上升的幅度可能已经超出了2015年《巴黎协定》中警告的危险数值,而世界上目前已经开始出现气候难民,气候短时间的快速转变,人类建设的城市等一时半会儿可能承受不住。
拿我们国家来说,这些年的极端气象事件也越来越多了,前几天的龙卷风事件还造成了数名民众死亡。在更早的时候,极端暴雨更是导致交通中断,村庄失联。一个地区通常可能数十年也遇不到多少极端的天气,因此城市的排水等系统,设计冗余可能难以应付极端的天气事件。过去 13 个月来,气象记录“被大幅打破”,世界范围内洪水、风暴、干旱和热浪日益严重。
专家表示,6月初时候欧洲、南亚、拉美等多地遇到了极端的热浪,但是目前的监测显示极端高温可能快要结束了。但这也只是阶段性的,未来随着气候变暖,更加极端的天气可能还会出现。专家称:“除非我们停止向大气和海洋排放温室气体,否则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而目前的状况,停止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不是很现实,气候的变暖似乎有点控制不住了。
对于气候的变化原本各国都有碳排放相关的政策,但因为这几年区域的不和平导致很多地区能源供给出现了问题,原本搞得各类气候协议,也面临着不断毁约的情况。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欧洲推迟了降低碳排放的计划,他们甚至为了保护传统内燃机汽车而排斥更利于碳排放管理的电动汽车,重启了燃煤发电机组等。
环境保护迫在眉睫,认真执行计划的却没几个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美国的气候政策变化对全球碳排放管理有着重要影响。2017年,时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理由是协定对美国经济不公平,认为其会削弱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增加就业压力。此举不仅削弱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也导致美国国内的减排政策出现动荡。
尽管拜登政府上台后迅速宣布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并提出了更为激进的减排目标,但美国国内的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依然面临重重困难。比如美国最近的数据显示,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因为发展人工智能,耗能增加,配套的电力供应等也增加了,这使得谷歌在短期内碳排放迅速增加,甚至5年内也达不到碳排放净零的目标。
欧洲一直以来是全球气候行动的领跑者,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和减排目标。然而,近几年欧洲的碳排放政策也出现了倒退的迹象。能源危机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使得欧洲的能源供应出现问题,许多国家不得不重新依赖传统化石燃料来保障能源安全。例如,德国在关闭了多座核电站后,选择重启了一些燃煤发电机组以应对能源短缺问题。这不仅对碳排放造成了负面影响,也与其之前的减排承诺背道而驰。
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推广电动汽车被认为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因为这便于对碳排放进行集中管理,排放的口子主要在能源生产企业,相较于散在的汽车尾气造成的碳排放,电力等能源生产企业生产集中,更利于设置环保设施,且废旧电池也是集中处理的,也有利于降低碳排放。
然而,在一些国家,尤其是传统汽车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比如日本和欧洲,电动汽车的推广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阻力。传统内燃机汽车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企业和工会担心电动汽车的普及会导致大量的失业和产业链的调整,从而对经济造成冲击。因此,部分国家在推进电动汽车政策上显得犹豫不决,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出现了保护传统内燃机汽车产业的倾向。
能源政策的制定往往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往往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依赖化石燃料的传统能源供应可以快速解决当前的能源需求,保障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长期依赖化石燃料将加剧温室气体排放,恶化气候变化问题。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制定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政策,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
环境保护需要国际合作,但很难的尽管当前各国在碳排放管理和气候行动上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不容忽视。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已经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构成了严重威胁。只有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强化合作与协调,才能有效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
首先,各国需要加强政策执行的力度,确保已制定的减排目标和措施能够真正落地。政府应通过立法、监管和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到减排行动中来。同时,发达国家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援助,帮助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其次,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推动全球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市场手段,引导资源向低碳、绿色方向配置,提高碳减排的经济效率。此外,还应加强气候变化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和碳捕捉与封存等技术的应用,降低全球碳排放水平。
最后,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也至关重要。政府和媒体应加大环保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鼓励个人和家庭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如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绿色出行等。
但还是上文说的,具体到一个国家,需要考虑到全盘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很容易造成政策上的动摇,导致碳排放的计划一再改变。短期内,各个国家都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在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之后,环境保护方面可能会被暂时搁置。
中国做出了自己的承诺,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中国在减排与环保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努力,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些努力不仅体现在政策和承诺上,更落实在具体的行动和项目中,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担当。
植树造林是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了一系列大规模的造林和绿化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显著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达23.04%,森林面积超过2.2亿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175.6亿立方米。这些森林每年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效缓解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风能和太阳能是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截至2020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282吉瓦,位居世界第一;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53吉瓦,同样位居世界第一。这些清洁能源项目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我们还在积极推进核电发展,截至2020年底,在运核电机组共有48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了45.52吉瓦。
我们还在碳循环和技术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指通过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并转化为有机物,从而减少大气中的碳含量。中国在农业和林业领域推广碳循环技术,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优化农业管理措施等方式,提升碳汇能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积极研发和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包括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高效节能设备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显著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