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巴黎爱丽舍宫的大厅内,27国领导人围坐在长桌前。法国总统马克龙以“欧洲自主”为旗号,主持了一场支持乌克兰的特别峰会。议题直指俄乌冲突中最敏感的选项——停火后是否向乌克兰派驻军队?然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会议,最终沦为一场暴露欧洲分裂的“政治行为艺术”。
美国的空椅子与欧洲的沉默峰会尚未开始,一张空椅子已引发热议。作为乌克兰危机的最大外部支持者,美国不仅拒绝参会,其官员更公开质疑欧洲的派兵计划“缺乏实质”。美联社犀利评论称,美国的缺席如同“房间里的大象”,让欧洲的“团结宣言”显得底气不足。尽管马克龙坚称英法将主导一支“非前线威慑部队”,但俄罗斯外交部迅速反击:“任何驻军都是对俄挑衅,后果将由欧洲承担。”
纸上谈兵的“威慑计划”马克龙提出的“威慑部队”设想规模达3万人,但冷冰冰的数据揭示了欧洲的窘境:德国军费仅占GDP的1.57%,法国陆军现役兵力不足12万,意大利甚至难以维持现有海外驻军。当德国总理朔尔茨明确表示“不会派兵”、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追问“指挥权归属”时,会场陷入僵局。克罗地亚总统的总结更显直白:“无论我国是否参与,这个计划都注定失败。”
更棘手的矛盾隐藏在细节中。法国智库提议“沿第聂伯河部署地面部队”,但欧洲新闻网尖锐质疑:“若俄罗斯袭击这些部队,北约是否会启动集体防御?”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连环追问则撕开了信任裂痕:“部队具体部署在哪里?遭遇袭击时谁负责反击?”——显然,欧洲的模糊承诺连受援国都难以说服。
“自主”幻象与美国阴影这场峰会本欲证明“欧洲没有美国也能行动”,但现实却充满讽刺。美国通过“海马斯”火箭炮供应、对俄金融制裁及情报共享,依然掌控着乌克兰战场的关键节点。欧洲所谓的“自主行动”,不过是美国默许下的有限空间。
即便如此,这场会议仍被欧洲政客赋予特殊意义:27国领导人同框谴责俄罗斯的画面,通过社交媒体传遍全球。“集体发声本身就是一种威慑。”一位欧盟外交官私下坦言。但莫斯科的反应揭示真相——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嘲讽道:“欧洲的‘团结’只存在于新闻稿中,他们连子弹都无法自主生产。”
从口号到现实还有多远?峰会最终以“继续磋商”收场,这个结局恰似欧洲战略困境的隐喻。军费分摊争议、军事指挥权博弈、对俄红线模糊不清……这些结构性矛盾让“欧洲军”沦为空中楼阁。马克龙的雄心撞上现实:若无法在半年内凑齐承诺给乌克兰的30万枚炮弹,任何“威慑”承诺都将成为笑话。
这场会议至少证明了一点:当危机来临,欧洲仍习惯用“更多的会议”回应问题。或许正如波兰媒体调侃:“我们擅长制造头条,但制造炮弹?还得再开十场峰会。”
用户10xxx26
就听到了一群狗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