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外卖行业可以说是做的风生水起,餐饮行业因外卖产业的出现生意越做越红火,消费者也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坐等享用美食,最主要的是,外卖行业也给好多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因为现代外卖行业的兴起让人感觉生活在当下倍感欣慰,且一直以为外卖行业仅仅就是只存在于当代,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古代人们早就可以享受外卖行业带来的便利了!
可能有人觉得说外卖在古代就有非常夸张,毕竟在古代也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更是没有下单软件,人们究竟是怎么点外卖,或者外卖配送员究竟是如何接单的问题,让现代的人左思右想有点想不明白。
但事实上,外卖还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行业,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外卖行业发展的雏形,到了唐代,由于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市场繁荣,在市民阶层出现了基础的餐饮服务。
不过在唐代的基础外卖服务并不是现在一样,吃什么菜或饭在手机上下单就可以了,倒是餐馆或者酒楼可以让专业的厨师到雇主家里上门服务,由雇主家里准备做菜的食材,雇主还可以请帮工。
在唐代所出现的上门做菜的形式跟现在的大厨上门服务性质一样,像这种上门服务的形式在古代应该不会普遍流行开,毕竟大厨出一次外勤的费用应该也不会非常便宜,像那种非常普通的家庭估计是用不起。
而像跟我们现在外卖形式最为相近的朝代应该是宋代,在张择端所绘画的《清明上河图》作品中,倒是出现了餐馆的伙计拿着送餐盒去送餐的场景。
在图画中,有一位伙计身上系着围裙,手上还端着一个盘子,急匆匆的向餐馆外走去,也许光凭图画内的场景就判定这是外卖的出现可能过于武断。
但是在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提到过外卖行业,而且还有史料记载称,范仲淹在驿站和同僚们商量重要的事情之前,还会提前在餐馆里报备想要的菜品,并和餐馆约定好取餐的时间,到了送餐时间,餐馆内的店小二就会带着饭盒到达和范仲淹指定的地址。
宋代附近送外卖的业务做的热火朝天,在经济发达的情况下,还催生了饭菜自提的服务项目,这一点也有史料记载,像达官显贵的家庭,有时不想让后厨买菜做饭,就会选择餐馆内现成的打包好的饭菜回家吃。
宋代由于取消了宵禁制,夜晚小吃摊多到数不胜数,小吃经济异常繁华,引得皇帝也对宫外的小吃感到非常稀罕,且皇帝也会在宫内点外卖。
有史料记载成宋孝宗在隆兴年间的灯节里,专门派人去宫内送夜市上的小吃,而且他非常大方,每次会给外卖员至少多一倍的小费。
现在外卖配送的方式主要是专业的外卖员送到消费者手中,或者是在手机上先下好单到店里自取,要不就是找一个跑腿的人去店里拿东西,其实在古代送外卖的方式差不多。
在宋代,主要送外卖的方式一共有三种,第一种为家丁订餐,餐馆送餐,意思是达官贵人家派家里的佣人主动先到店里去点菜,等到拿餐的时间,餐馆会自行安排店里的伙计或者是其他服务人员将饭菜送货上门,然后货到付款。
只不过是这种方式有诸多的局限性,因为非常费人力,首先需要一个跑腿的人先去店家送点餐信息,然后店家还得再派一个跑腿的去雇主家送餐,而且餐馆在最忙的时候可能店里的伙计一时半会还走不开,并且得额外加钱去外面找人送餐。
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加了送餐的费用,而且在送餐的过程中可能会突发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假如餐馆找的人不太可靠的话,没有按照规定时间送餐上门,这对雇主以及餐馆都将造成损失。
跑腿送餐比较适合那种临时想去餐馆点外卖的人,想要长期需要吃外卖的人适合第二种方式,即为约定送餐,这种方式为消费者和餐馆需要签一个长期送餐的协议,在规定时间内,店家可以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和约定,将饭菜全都打包好送货上门。
第三种送外卖的方式为主动推销,因为宋代夜市场景也是异常繁荣,有些店家为了将小吃推销出去,便会主动上门叫卖。
在现代,外卖员的送餐工具为电动车,装外卖的工具为保温箱,可在古代,尤其是宋代,为了解决菜品外送的过程中温度蒸发的问题,一种保温木质外卖箱应运而生。
古代的外卖箱可比现在的华丽多了,在古代,外卖箱是一种由厚厚的木料做成的。
在古代,外卖箱的前身是“温盘”,即为可以保温的盘子,盘子由两层厚木板制作而成,在木板间有一个可以承装滚烫热水的空间,利用热水的温度可以对食物进行保温,但是不可能让送餐的伙计端着餐盘跋山涉水的送餐吧!
在餐盘的不方便下,应运而生出一种可以容纳温盘的保温箱,由厚厚的木头制作而成,在木头箱内有好多个隔断,每一个隔断内都可以放不同的食材,隔断有大有小,可以分别装不同的温盘。
为了让配送的伙计方便提餐,在保温箱的顶部还有一个把手,这样可以帮助外卖员省力气,就在电视剧《梦华录》的情节中就有保温箱多次出现的镜头,虽然手提时间长会很累,但至少比端着保温盘要方便的多。
古人的智慧还是需要敬佩的,怪不得后人总是说宋代的经济水平放在古达各个朝代中是最繁荣的,光从送外卖的形式上来看就已经超越了其他朝代,生活在宋代的人民可真是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