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到西汉为什么流行玉舞人?

菲姐讲珠宝 2023-06-30 16:32:02

玉舞人可能是古代中国最特殊的坠饰之一,它的题材仅限于舞蹈中的年轻女子,流行的时间仅在战国末年到汉代的300年间,与汉代兴起的厌胜佩一样,流行时间的确不算长。虽然早在史前,古人就已经用玉制作人物形象,商代和西周还有为数不少的女性玉人,造型庄严,姿态僵硬,似乎不完全是现实人物,有些还加入了一些想象的细节,至今我们都很难解释这些人物的寓意。

汉代玉舞人的寓意却几乎很直白,题材本身是世俗化的,造型更是世俗情调,这可能是古代中国玉器出现得较早的世俗化题材之一,它既不像厌胜佩那样具有特殊的寓意,也不像西周组佩上的玉璜那样标志社会等级,它可能只是一种审美风尚,带有浓郁的世俗风情,不只是王室和贵族阶层专有,也能在新兴的地主和富商巨贾中风行。玉舞人一般是作为坠饰悬挂在项饰或佩饰上,个体较小,多呈扁片状,也有少数圆雕作品。大多不超过5厘米高,小的仅高2厘米左右,姿态曼妙,精巧可爱。

舞人都是用玉制作,出土资料中还没有见到过其他材质的。最早的玉舞人实物出自战国墓葬,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玉舞人据传出自洛阳金村的东周天子墓地,是美国人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20世纪20年代在当地收集到的(图110)。汉代的玉舞人出土资料更多,南方北方都可以见到,大多造型简洁、姿态优雅,形制和刀工是飒利的“汉八刀”“风格。一些地方也出土造型和刀工都比较古拙的作品,比如河北省定县43号汉墓出土的玉舞人一对,略显稚拙粗糙,却也另有一番趣味,推测是当地工匠模仿当时的主流作品所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匈奴贵族墓葬曾出土一对玉舞人。与有龙、螭虎题材的透雕白玉装饰42件一起出土,题材和工法都是中原作品,推测是与中原和亲的产物,同时期的内蒙古包头出土了“单于和亲”瓦当,另有和亲砖,上有篆体汉字“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

玉舞人题材的兴起与战国以来“礼崩乐坏”、列国称雄的时势不无关系。《礼记·乐记》有魏文侯好古乐的故事,这位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衣冠整齐、威襟正坐想要受熏于古代雅乐,不料雅乐还没有奏完,就已经昏昏欲睡,便对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说他自己一听古乐就老想睡觉,一听郑卫之音,就一点也不觉得疲倦。魏文侯所说的古乐正是西周宫廷雅乐,用于庙堂祭祀歌舞,而“郑卫之音”为民间歌舞,被孔子斥为“淫声”,却正好符合列国诸侯对世俗情调的享乐要求。虽然子夏当即替雅乐辩解,但《汉书·礼乐志》还是说:“终不见纳,自此礼乐丧矣。”民间歌舞终究兴起而雅乐尽废。

列国那些带有民间舞蹈性质的宫廷乐舞最终代替了西周时期作为礼仪象征的庙堂雅乐,战国青器上就有表现宫廷乐舞的场面,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错金银宴乐渔猎攻战青铜壶,中层部分是一幅生动的宫廷宴饮乐舞场面。到汉代,“高祖乐楚声”,汉高祖刘邦最先将起源于民间巫舞的国舞蹈引入宫中成为宫廷乐舞,这些宴乐场面更多被保留在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这时的歌舞再是西周王廷之上礼仪尊严、雅乐和鸣的“八佾舞”62,而是具有享乐情调的世俗宴乐,长袖善舞舞姬们也不再是礼仪的象征,而成了欣赏的对象,她们曼妙的舞姿被定格在了质地优柔的美玉之中。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