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国企央企的工作体验并不太好?

江右人 2025-04-14 17:15:37

大环境的原因,国企央企这几年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热点。

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国企央企依然是相对稳定的代名词。但由于国企央企相对较少,且入职门槛总体较高,使得很多没有机会深入接触国企央企的人往往对它们有一些误解。

典型的比如,国企央企大多钱多事少轻松安逸。

现实情况可能恰恰相反:不少国企央企的工作体验并不太好,其他如待遇、福利也早早与市场接轨,和普通企业差异并不大。

这其中,国企央企工作体验不太好这事,不少在国企央企待过的人都有体会。但具体为啥会这样,往往又说不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我国现行的体系架构中,国企央企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们一方面是政府基于服务社会或合理获取经济收益等目的设立的、带体制化特征的单位,另一方面国企央企又是以企业组织和规则运作的公司。

这两个特点实际上直指国企央企的双重特征:体制化和市场化。

体制化是指国企央企都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设立的,在某一特定行业进行业务发展运作的单位。这个特点使得国企央企的基本特性是服从上级政府或机构。

现实情况也如此。在国企央企内部,很多时候,即便上级领导的要求与业务发展或市场反馈相反,最终依然是依从上级的要求指示。

这是体制内单位的统一特征,一切唯上。体制内实际上就是一整套完备的贯彻上级意图和目的的逻辑和机构,所有的利益和职位安排也都是基于这个来确定。

但很多刚入职国企央企的新人会把它当成纯粹的企业来看待和应对。

国企央企难道不是公司,不需要发展业务,没有业绩考核吗?当然有。如前所述,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规则是国企央企的另一个特征。

这个特征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意思就是要让国企央企参与市场化竞争,用市场化的标准和要求来考核各家国企央企的发展。

这原本也没问题。

但“糟糕”的是,市场化、参与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要求一家企业或一个公司向市场看齐,满足市场上客户的需求,提供给他们想要的产品和服务。这实际上是一个“向下看”的过程。

这一点,多年前互联网行业有句略显粗俗但很直白的说法:得屌丝者得天下!

自带体制特点的国企央企一方面几乎本能的要求一切“唯上”,要求内部和整个单位向上看齐;另一方国企央企要把业务做好,企业要想发展好又要面向市场,讨好客户和市场,要向下看齐。

这“一上一下”之间,必然会有矛盾:上级或领导的想法时不时会与市场需求向左,这该如何是好?

当然,很多人会问:领导的想法不就是代表市场的需求,不就是希望企业业务发展得更好更强么?

并非完全如此。一来国企央企的职责并非完全基于盈利而是有部分支撑社会发展的职能,二来一些领导长期居于高位,对市场和客户需求可能不甚了解。这种情况下,时不时搞出一些与市场需求和业务逻辑相悖的想法和策略也就不奇怪了。

国企央企天生自带两种相悖逻辑的特点,使得不管是整个企业还是作为内部员工的一份子,时不时会感到别扭、为难和困惑。

典型的如运营商。

移动、电信、联通三家都是正儿八经的央企。它们一方面受工信部考核,要按照工信部的指示要求实现全民通信普惠化和通信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另一方面它们也受国资委考核,要求每年实现严苛的营收或利润要求。

前者要求运营商一定程度上不计成本的搞通信基建和新技术应用推广,后者要求它们精打细算,盈利、营收都要符合考核要求。既要又要的指示和要求下,运营商的日子过得可谓艰辛。对于运营商的员工,大概率都能在工作中感受到时不时的左右为难和自相矛盾了。

在一个体系内想要流畅地玩转、遵循两套游戏规则,并不容易。

此外,国企央企的两重特色也意味着业务工作要搞,体制内党建、纪检等工作也不能丢,这客观上也增大了很多岗位的工作量。

1 阅读: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