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师本应是传道授业、立德树人的楷模,但个别师德败坏者,却将教育异化为一种“交易”,甚至因家长未给送礼而对孩子就拳脚相加,令人愤慨。此类行为不仅践踏了教育公平,更严重地伤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必须依法严惩。北京律所周老师的介入,体现了社会对正义的呼唤,也暴露出部分教师师德沦丧、监管缺位的社会现实。
教育底线不容突破。我们呼吁:一方面,要完善监督机制,严查教师索贿、体罚等行为,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另一方面,家长和社会也应摒弃“送礼求关照”的陋习,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唯有坚守师德红线,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在公平、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 北京律师介入调查老师虐待学生(左为某校老师、右为周律师)。
教育底线何在?教师因家长未送礼殴打学生,北京律师:必须严惩!
特约撰稿人 高山
近年来,教师违规收礼、区别对待学生的现象屡见报端,甚至出现因家长未送礼而对学生实施不当行为的极端案例,严重违背教育公平与师德底线。以下从现状、根源及治理方向展开分析:

▲ 某校老师(左)与家长带周律师对质。
一、教师收礼与区别对待学生的现状
1.极端案例:暴力施压与“做局”举报
有家长因未送礼,孩子被教师“拳脚相加”或刻意冷落(如不提问、忽视需求)。
另一些案例中,家长为取证教师收礼,设局偷拍并举报(如合肥家长送五粮液后曝光教师)。
北京部分学校,通过张贴告示、发家长信等方式明确拒礼,但仍有家长因社会压力选择暗中送礼。
2.教师的两难与家长的焦虑
部分教师因收礼背负道德压力,甚至被家长“先斩后奏”将礼物强塞至学校。
家长担忧“不送礼孩子吃亏”,形成恶性循环。

二、教育底线失守的根源
1.特权思维与社会风气影响
有部分家长,通过送礼谋求特殊照顾(如课堂关注、评优倾斜),破坏公平竞争环境。
教师若未坚守原则,易被利益诱惑,形成“收礼—特殊对待”的潜规则。
2.制度执行与监督不足
尽管教育部明令禁止教师收礼,但基层监管乏力,举报机制未普及。
学校虽倡导廉洁(如白家庄小学15年坚持“拒收一枝花”),但个别教师仍存侥幸心理。

▲ 周律师当场问孩子,你脸上的伤痕是谁打的?孩子说,是老师打的。
三、严惩与治理方向
1.法律与纪律严惩
对暴力施压、索贿的教师,应依法撤销教师资格并追责(如北京律所介入的案例)。
完善举报渠道,保护家长与学生隐私,避免报复性区别对待。
2.构建公平教育生态
推广“家长委员会”参与监督,打破行政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
倡导情感表达替代物质馈赠(如贺卡、手工礼物),回归教育本质。
3.社会共治与价值观重塑
媒体需曝光典型案例,形成舆论压力,如搜狐、网易等对教师收礼乱象的报道。
家长需摒弃“送礼换特权”思维,通过沟通而非物质建立家校信任。

▲ 家长听到孩子说,脸上的伤痕是老师打的,已忍不住要动手了,被周律师劝住。
结语
教育底线需靠制度刚性、师德自律与社会监督共同守护。严惩违规教师,仅是一个治标不治本,唯有消除特权土壤、重塑公平理念,才能让每个孩子在纯净的环境中成长。如北京多校所示范的“拒礼”,这不仅是规定,更应成为家长共识。
编辑 陈杰
华夏卫士
有这等事? 如果情况属实,必须宰了他/她! [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