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炎不再痛:崇文中方的深度调理与养护

宅宅您好 2025-02-11 14:30:21
在中医浩瀚的典籍与临床实践中,关节炎之痛风,以其独特的病因病机、证候分型及治法,展现了中医对疾病深刻而独到的认识。痛风,古称“浊瘀痹”,乃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密切相关。此病病程绵长,反复发作,不仅影响关节功能,更可累及内脏,导致多种并发症,故素有“帝王病、富贵病”之称。然而,中医对此病的认识与治疗,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根本调理、标本兼治的道路。

痛风之病,根源在于湿热痰浊痹阻经络,气血不畅。元·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首次详述痛风,指出其病因有痰、风热、风湿和血虚,而湿热为首要之敌。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与唐·王焘《外台秘要》亦有相关记载,均强调了风湿、寒热等因素在痛风发病中的作用。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则进一步阐述,痛风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

在中医看来,痛风之生,多因过食膏粱厚味,脾失运化,肾失分泌清浊之功,湿热浊毒内生;或为禀赋不足,外感风、寒、湿之邪,日久郁而化热,凝滞为痰,阻滞经络。此即痛风之根本病机,湿热痰浊痹阻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

痛风之证候,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四型:

湿热蕴结(急性期):下肢小关节红肿疼痛,拒按,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有发热口渴、心烦不安、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乃湿热蕴结,痹阻经络,气血壅滞所致。

瘀热阻滞(急性期):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此乃瘀热互结,痹阻经络,气血瘀滞,不通则痛。

浊瘀阻滞(间歇期):关节肿胀,甚则周围水肿,局部酸麻疼痛。舌胖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或弦滑。此乃浊瘀内蕴,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脾肾两虚,浊瘀内蕴(慢性期):病久屡发,关节疼痛变形,昼轻夜甚,肌肤麻木不仁。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此乃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浊瘀内生,痹阻经络。

面对痛风这一顽疾,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大阴阳理论强调能量的强弱与平衡,认为人体健康与否,皆源于大阴阳能量的和谐与否。若某个器官出现问题(小阴阳出问题),那一定是大阴阳能量系统失衡所致。

在痛风的治疗中,大阴阳理论启示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大阴阳的视角出发,让肾的能量充沛,打开命门,引火归元,引导游离之气归其本位。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肾阳充足,方能温煦全身,推动气血运行,使精化气、气化精循环正常。同时,肝肾同源,肝肾同补,方能生精生血,滋养筋骨,强健关节。

基于痛风之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型,中医治疗痛风,强调辨证施治,整体调理。对于湿热蕴结型,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如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型,治以活血化瘀,清热通络,方如桃红四物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浊瘀阻滞型,治以化痰浊,祛瘀血,通络止痛,方如二陈汤合身痛逐瘀汤加减;脾肾两虚,浊瘀内蕴型,治以健脾益肾,化瘀通络,方如金匮肾气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在治法上,中医不仅注重局部症状的治疗,更重视整体机能的调理,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同时,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之时,通过调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痛风之治,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要求我们深入理解疾病的本质,把握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整体调理。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与科学指导,启示我们从大阴阳的视角出发,调和阴阳,平衡气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正如《内经》所言:“形弱则精不足,精不足则生动衰;生动衰则病生。”痛风之治,亦需我们从调养身心做起,顺应自然,调和阴阳,平衡气血,方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愿每一位医者,都能领悟中医的智慧,以精湛的医术,造福苍生;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在中医的呵护下,重拾健康,享受生命的美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