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冠华退休首月:上海《茶馆》震撼登场,43年角色个个经典!

淘乐小家 2024-12-06 21:36:03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9月30日,梁冠华告别了北京人艺的工作岗位,开启了退休生活的新征程。

然而,仅仅半个月后,他便现身上海,在《茶馆》的舞台上连续三晚掀起轰动热潮,其影响力之盛,一时无两。

回溯到 1981 年,当时梁冠华以最小年龄考入北京人艺表演学员培训班,在濮存昕眼中,他是一位极具灵气且业务能力出众的青年演员。

时光飞逝,43 年的演艺生涯转瞬即逝,梁冠华成功塑造了众多家喻户晓的经典角色,无论是睿智的王利发、质朴的张大民,还是睿智果敢的狄仁杰,都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中。

上海对于梁冠华而言,是一个充满回忆与情感的地方。

他曾在这里参演话剧、拍摄影视剧,闲暇时还会陪伴家人前来度假。

在一次采访结束后,梁冠华背起黑色双肩包,拒绝了工作人员的接送,独自一人前往剧院准备彩排,还贴心地叮嘱工作人员去吃中饭,无需顾虑自己。他的这种独立与亲和,展现出一位资深演员的谦逊与朴实。

步入12月,梁冠华并未因退休而选择安逸度日,而是继续投身于剧组,埋头于紧张的拍摄工作中。

对他来说,演员这个职业早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谓的彻底退休。

在他的演艺理念里,每一个角色都需要精心雕琢,从不存在信手拈来的轻松。

以正在湖南卫视重播的《大明风华》为例,梁冠华在剧中与王学圻的对手戏堪称精彩绝伦。

尽管梁冠华比王学圻小18岁,但在角色塑造中,他成功地诠释出了角色的独特魅力,仿佛化身为一个 “孩子”,生动地展现出父子之间复杂而深厚的情感纠葛。

回首自己的演艺生涯,梁冠华感慨万分。

二十多岁时,60 岁对他来说仿佛遥不可及,而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以那些资深前辈为榜样,依然坚守在演艺一线。在这 43 年的漫长历程中,他始终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角色都一丝不苟。

深入研究台词、剖析人物性格,如同古人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般执着,这早已成为他的工作常态。

在与上观新闻的对话中,梁冠华分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与感悟。

当被问及 60 岁生日如何度过时,他表示自己只是与家人在家中简单地吃了碗长寿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淡化了过生日的仪式感,不再过分纠结于年龄的数字。他深知,在演艺界,年龄只是一个数字,真正重要的是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他以《茶馆》中 77 岁仍在舞台上的米铁增老师以及比自己年长的濮存昕、杨立新等人为榜样,希望能够继续在舞台上发光发热,为年轻演员做好传承与衔接,确保演艺水平的稳定与提升。

近年来,梁冠华在影视剧领域的产量颇高,《雪迷宫》《天下长河》《大宋宫词》等作品都有他的精彩演绎。

今年夏天完成《大生意人》的拍摄后,秋季又投身于话剧演出,紧接着马不停蹄地进入新剧组拍戏,堪称演艺界的 “劳模”。

对此,他却谦虚地表示,自己如今的工作量与以前相比已有所减少。

他也谈到了当下影视圈的现状,指出题材范围相对狭窄,多以年轻人为主角,这对中老年演员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选择剧本时,梁冠华有着自己独特的标准。

他首先看重的是人物角色的塑造,这或许与他在北京人艺多年的熏陶息息相关。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剧本必须具备鲜明的人物性格,能够给予演员足够的挖掘空间,这样才能激发他的创作欲望。

然而,这样的角色可遇而不可求,需要机遇与缘分。

梁冠华在古装剧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深知古装剧拍摄的艰辛。

粘头套、冬穿纱衣夏穿袄,还要面对横店冬冷夏热的恶劣环境,但他始终坚守演员的职业操守。

他认为,这些困难都是演员应该克服的,不能因为外在的艰苦而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在拍摄《大宋宫词》时,他曾经历一场极为辛苦的哭灵戏,饰演的寇准需要背诵几大段带有诗意的台词,为此他提前近一个月开始准备。这充分体现了他对角色的尊重与对表演的敬业精神。

对于话剧与影视剧的区别,梁冠华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话剧台词经过反复打磨,更加严谨深刻,而影视剧则相对较为仓促,需要演员自身下更多功夫去揣摩。

他感谢李少红导演提前给予重场戏台词,让他能够充分准备,将角色的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

在《大明风华》中,梁冠华与王学圻的合作堪称经典。

他对王学圻的演技赞誉有加,认为其在剧中成功地塑造出了朱棣的形象。

而剧本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尤其是朱棣病逝时回光返照托梦给朱高炽的那场戏,情感真挚动人,不仅让主演们深受触动,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羁绊。

在面对不同的合作对象时,梁冠华有着自己的应对之道。

他深知影视剧拍摄与话剧的不同,话剧剧团成员相对固定,而摄制组人员来自五湖四海。

如果合作默契,导演把控得当,自然能够呈现出优秀的作品;但如果合作不够理想,他认为演员首先要专注于塑造好自己的角色,剩下的则依靠后期剪辑等导演的功夫来弥补。

梁冠华塑造的众多角色中,《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和《神探狄仁杰》最为深入人心。

“张大民” 的形象笑中带泪,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回味;而狄仁杰的经典台词 “元芳,你怎么看” 更是成为风靡网络的流行语,也为他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的 “狄迷”。

在回顾《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时,梁冠华坦言如今再看会有一些遗憾。

他认为如果现在重新演绎张大民这个角色,会对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呈现出更好的效果。当时由于对角色台词较多存在抵触情绪,导致一些地方的表演不够完美。

这部剧在喜剧处理上独具匠心,看似欢乐的剧情背后蕴含着淡淡的忧伤,这种深度的情感表达在当下的影视作品中已不多见。

梁冠华认为,演喜剧应挖掘背后的忧伤,演悲剧则应寻找其中的欢乐,这样才能引发观众更深入的思考。

在生活中,梁冠华是一个低调的人,他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享受平淡的生活。

尽管因《神探狄仁杰》而拥有众多粉丝,但他很少组织粉丝集会,也不会刻意安排接机送机等活动。他深知演员的角色与生活应有所区分,这种平衡得益于北京人艺的教育与熏陶。

他回忆起人艺的老先生们,他们在舞台上光芒万丈,走下舞台却过着平凡的生活,这种榜样的力量让他学会了自在地平衡职业与生活,追求平实、宁静的日子。

对于北京人艺的新一代学员,梁冠华虽未参与授课或带徒弟,但他对后辈提出了宝贵的职业建议。

他强调年轻演员不应过分追逐一夜成名,而应沉下心来,用心磨练演技,深入挖掘角色性格,避免概念化的表演。

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深刻、立体的人物形象,在演艺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音乐喜好方面,梁冠华的品味独特而 “混搭”,他的 U 盘里存放着交响乐、京韵大鼓和京戏,偶尔也会听听上世纪 80 年代的流行乐。他认为现在的音乐缺乏个性,难以引起他的共鸣。

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曾提到,北京人艺男演员心中都有一个向往的角色 —— 王利发。

梁冠华便是继于是之之后,成功诠释这一经典角色的演员之一。

自 1999 年起,他在质疑声中接棒出演《茶馆》掌柜王利发,到 2024 年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第 380 场《茶馆》,他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将这一角色传承并发扬光大。

《茶馆》之所以能在问世多年后仍备受观众喜爱,梁冠华认为其经典之处在于能够跨越时代,让每一代观众都能从中找到与现实生活的映照与共鸣。

老舍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他用文字勾勒出的人物与故事,能够触动不同时代人们的心灵。

在演绎王利发这个角色的二十多年间,梁冠华的表演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丰富,他对剧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台词的处理也更加细腻。

例如在《茶馆》第三幕中,王利发关于 “改良” 的那段独白,梁冠华能够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让演员与观众都能从中体会到生活的无奈与挣扎。

回顾在上海演出《茶馆》的经历,梁冠华感慨万千。2000 年,他随林兆华导演执导的《茶馆》在上海大剧院连演 4 场,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如今再次来到上海,带来的是焦菊隐导演版本的《茶馆》。

他认为海派文化的创新精神为《茶馆》的演出增添了新的活力,让上海观众感受到了经典作品的新魅力。

每次演出,都会有热情的观众到后台等候,求签名照相,这也让他感受到了观众对《茶馆》的热爱与支持。

梁冠华这一代演员在《茶馆》的演出场次上已经超越了第一代演员,这是他们对经典传承的重要成果。

他们在继承《茶馆》的基础上,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状态越来越好,演出也越来越娴熟。

尽管要超越前辈们的艺术高度并非易事,但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为《茶馆》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梁冠华在早期曾在于是之、蓝天野、郑榕主演的《茶馆》中跑龙套,饰演过黄胖子等角色。

他对与老一辈演员同台的经历记忆犹新,尤其是他们在舞台上瞬间入戏、台下回归平凡的专业素养,让他深受触动。

在接演王利发时,由于于是之老师患病无法交流,他只能通过阅读其分析文章和观看表演视频来揣摩角色,这成为他演艺生涯中的一个小小遗憾。

在《茶馆》的演出中,梁冠华还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在舞台上用账本记录当天的演出情况。

这原本是在角色空闲时的自然行为,后来却成为了《茶馆》舞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账本上记录着演员的情绪、台词表现、舞台布景以及观众反应等内容,不仅为演员们提供了参考,也成为了《茶馆》演出历程中的一份珍贵记录。

在《茶馆》剧组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演员,也有年轻的血液注入。

虽然主要角色仍由梁冠华这一代演员担当,但年轻演员在群众角色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梁冠华认为,青年演员要担起《茶馆》这样的经典剧目,业务能力是首要条件。

只有具备扎实的表演功底,才能在这部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中展现出角色的魅力。

面对短视频、短剧、竖屏剧等新兴观演形式的冲击,北京人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适应变化。

梁冠华认为,话剧的思想精髓不能改变,这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同时,也要注重演员队伍的更新换代,培养年轻演员,让话剧艺术得以传承。

然而,话剧与新媒体作品有着本质区别,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排练与打磨,才能达到应有的艺术高度,这是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是其在新时代面临挑战时需要坚守的底线。

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0 阅读:25
淘乐小家

淘乐小家

热爱生活,分享生活、情感的优质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