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知进退、善其身,有大智者总能在各种情势中游刃有余
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是要认清形势,认清当前世态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和位置,这样才能做出与身份地位相适应的事情,才能在建立功业的同时保全自身。有些人总是不识时务,逆潮流而动,恣意妄为,瞎搞一气,不考虑别人,也不顾念自己,最终只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有这么两个人,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深刻诠释了这一问题。
第一个要说的是秦王嬴政的发小燕国太子姬丹,当初两人一起在赵国作人质,大家相处得不错。待到嬴政即位,秦国越来越强大,姬丹又被安排到秦国当人质。但太子丹觉得受到的对待与自己发小的地位不称,很不满意,一怒之下逃回了燕国。
回国之后太子丹很是怨恨秦王嬴政,想要实施报复,于是征求太傅鞠武的意见。鞠武建议太子丹西与韩、赵、魏三晋订约,南与齐、楚联合,北与匈奴媾和,赖此共谋秦国。太子丹说:太傅的策略虽好,但要实现它却是旷日持久的事情,令人内心烦闷、焦躁,我可等不及。不久,秦国将领樊於期在本国获罪,逃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鞠武规劝太子丹说:您这不是引祸上身吗,赶快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去吧!太子丹说:樊将军走投无路,归附于我,这本来就是我应当舍命保护他的时候了,请您还是考虑一下其他的办法吧!鞠武说:做危险的事情来求取安全,造一些祸事还要祈求有福,谋略浅薄而致积怨加深,为了结交一个新的朋友,而不顾及国家将遭受大的危害,这是给国家拉仇恨、给自己惹灾祸啊!太子丹对鞠武的劝说置之不理。
太子丹喜欢养一些侠客,听说卫国人荆轲很有本事,便携带厚礼,以谦卑的言词求见他。太子丹对荆轲说:现在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又乘势举兵向南进攻楚国,向北威逼赵国。赵国无力对付秦国,那么灾难就要降临到燕国头上了。燕国既小又弱,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势!我脑子虽然不很聪明,但是我想如果能得一位天下最大无畏的勇士,让他前往秦国胁迫秦王,迫使他将兼并来的土地归还给各国,是最好的了。假若不行,便乘机刺杀掉秦王嬴政。秦国的大将拥兵在外,而国内发生动乱,君臣之间必然相互猜疑。趁此时机,各国如能够合纵抗秦,就一定可以击败秦军。荆轲答应了充当刺客赴秦。太子丹对荆轲好吃好喝好玩地供着。
等到秦将王翦灭亡了赵国,太子丹闻讯后惊恐不已,便想让荆轲赶紧去刺杀秦王。荆轲说:我空着手去,人家也不信我,也接近不了秦王。倘若把樊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奉献给秦王,秦王必定很高兴召见我,那时我才能够刺杀他以回报您。太子丹说:樊将军在穷途末路时来投奔我,我实在不忍心杀他啊!
荆轲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您那是残酷至极,您的父母、宗族都被诛杀了,剩你个光杆活着也没啥意思。我正准备去刺杀秦王,想借你头颅一用,好接近并杀死他,也算为你报仇了。樊於期说:我早就想杀秦王报仇了!随即拔剑自刎。太子丹闻讯急奔而来,伏尸痛哭了一会,无可奈何地用匣子装起樊於期的头颅。此前,太子丹已预先求取到天下最锋利的匕首,令工匠把匕首烧红浸入毒药之中,又用这染毒的匕首试刺人,只需渗出一丝血,人就立即倒毙了。于是便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又派燕国的勇士秦舞陽当他的助手,二人作为使者前往秦国。
荆轲抵达秦国都城咸陽,通过秦王嬴政的宠臣蒙嘉,以谦卑的言词求见秦王,秦王嬴政大喜,穿上君臣朝会时的礼服,安排朝会大典迎接荆轲。荆轲手捧地图进献给秦王,图卷全部展开,匕首出现,荆轲乘势抓住秦王的袍袖,举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未等荆轲近身,秦王嬴政已惊恐地一跃而起,挣断了袍袖。荆轲随即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奔跑。这时,殿上的群臣都吓呆了。秦国法律规定,上殿的群臣和侍从不得携带任何武器。因此大家只好徒手上前扑打荆轲,并喊道:“大王,快拔剑!”秦王嬴政拔出剑来,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肢体残废无法再追,便把匕首向秦王投掷过去,但却击中了铜柱。
荆轲知道行刺之事已无法完成,就大骂道:“此事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想活捉你,强迫你订立契约归还所兼并的土地,以回报燕太子啊!”荆轲被分尸示众。
秦王大怒,增派军队去赵国,令王翦率大军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以西与燕国和代王的军队会战,大破燕、代之兵。没过多久,秦将王翦攻克燕都蓟城,燕国国君和太子姬丹率精兵向东图保辽东,秦将李信领兵急追。代王赵嘉送信给燕王,要他杀太子丹献给秦王。太子丹这时躲藏在衍水一带,燕王便派人到衍水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头颅献给秦王嬴政。但秦王再次发兵攻燕。
第二个要说的是秦国大将王翦。当时,王贲攻打楚国,占了十几座城。秦王问将军李信:“我想攻占楚国,你说需要用多少军队呀?”李信说:“不过用二十万。”秦王又问王翦,王翦说:“没有六十万人打不下来。”秦王说:“王将军老了,怎么这么胆怯呢!”于是让李信、蒙恬带二十万人攻打楚国;王翦称病隐居到频陽。
李信进攻平舆,蒙恬攻击寝,大败楚军。李信再攻鄢郢,攻克了该城,于是率军西进,到城父与蒙恬的队伍会合。楚军趁机尾随在后,三天三夜不停不休,进而大败李信的军队,攻入秦军的两个营地,斩杀了七个都尉。李信率残部逃奔回秦国。
秦王嬴政大怒,亲往频陽向王翦道歉:“我没有采用将军的计策果然吃了败仗。现在将军你虽然患病,难道就忍心抛下我不管吗?!”王翦仍推辞道:“我实在病得不能领兵打仗了。”秦王说:“别拿这事推脱!”王翦说:“如果一定要用我,非要六十万军队不可!”秦王答道:“就按将军说的办吧。”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征伐楚国,秦王亲自送行到霸上。王翦请求秦王赏赐他很多良田美宅。秦王说:“你就放心出征吧,难道还要担心日后贫穷吗?”王翦说:“身为大王您的将领,虽立下战功,但最终仍不能封侯,所以趁着大王现在看重我,请求赏赐田宅,好为子孙留下点家业啊。”秦王嬴政听后大笑不止。
王翦率军开拔,抵达武关,又陆续派遣五位使者向秦王嬴政请求赏赐良田。有人说:“将军您向秦王讨东西太过分了吧!”王翦答道:“不是这样。大王心多猜忌,如今我把国中军队调拨一空,若不借求田宅这事表示坚决为大王效力,大王反倒要无缘无故地对我起疑心了啊。
王翦率大军取道陈丘以南抵达平舆。楚王见王翦大军到来,便出动全部兵力抵抗。王翦下令坚守营寨不与楚军交战。楚人多次到营前挑战,秦军始终不出。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沐,享用好的饮食,安抚慰问他们,并与他们共同进餐。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王翦派人打听:“军中有做游戏的吗?”回答说:“军士们正在玩投石、跳跃的游戏。”王翦便说:“这样的军队可以用来作战了。”此时楚军无法与秦军交战,正向东撤退。王翦即率军尾追并发起突击,大败楚军,直追击到蕲的南边,斩杀楚国将军项燕,楚军于是溃败逃亡。王翦乘胜夺取楚国的一些城镇,后来又俘获了楚国国君芈负刍,灭了楚国。
燕国太子丹可谓不识时务到了极致。一起在赵国当人质对后来发达的秦王来说,能有什么情分呢?秦王很可能以此为耻辱呢,你拿这个说事不是找死吗。秦国很强大,秦王还是一国之主,你燕太子只是个弱小国家的太子,你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国家都快被灭了,你这种身份地位凭什么让人把你当个大人物看待呢?受不了一点点自我感觉的屈辱(实际上就是人质应得的待遇),私自跑回去了,跑回去就跑回去吧,还不消停,要找回场子。
自己也知道不好办,先找人问问有没有办法,太傅说的那些合纵之术,太子丹不见得不懂吧,毕竟要接班的人,可是这些被实践证明效果不是很明显的。太子丹也不大愿意等,君子报仇一天都嫌晚,怎么办呢?整点妖的。先把樊於期给保了,至于这个人要怎么用以后再说,报不了大仇先恶心秦王一下,至于国家如何,不在咱考虑之内。非要狡辩的话,我不收他,秦就不攻打我们了吗?
太子丹也知道论国力、论谋略,想报仇、想保住自己地位的可能性实在太低,还得想别的办法,就不走寻常路了,找个刺客办了这事吧。荆轲这个人倒是与他一拍即合,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动力,反正就想去干干这事。樊於期终于派上用场,他的头可以使荆轲接近秦王。可惜最后还是没有刺杀成功。我们这里讨论如果刺杀成功了会如何,因为历史不容假设,事实就是事实,历史就像时间一样是一个线性的东西,而不是像未来一样可以做种种假设。
后来,果然惹怒秦国,燕国被灭,自己也被杀了。太子丹所做的这些就是一个亡命之徒的所作所为,结交的荆轲也是一个亡命之徒。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也不把别人的命当回事,为了自己心中所想,可以不顾一切。至于自己做的符合不符合逻辑、能不能真正的取得成功,这些都先放一边去不管,我只管大胆向前冲。这样的想法和做法真的是伤人又伤已。先是把樊於期给卖了,可以说是不仁不义,让刺客去送死可谓不智。
反观王翦就非常懂得识别大势,顺势而为。关于攻楚国需要多少兵力的问题,王翦能够不轻敌,客观地分析双方力量对比,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秦王不采纳自己意见的情况下,及时引退,不乱说话,搞什么以死劝说之类的,让事实来证明。因为,他再说也没人信,也没人愿意信。
事实证明王翦的建议正确之后,秦王把六十万大军交给他,可以说下了血本,王翦明智地看到,现在双方的地位仍然是秦王在上,可自己手握的兵力却是有点太重了,这时候就必须给秦王送一些自己的把柄,所以要了很多良田土地,也暗示自己的子孙都在秦都,自己不可能反。在君王信任的情况下,王翦才有主动性,作战才不会被干涉。
王翦到达作战地点,却始终坚守不出,这是懂得双方的形势对比,以逸待劳、避敌锋芒的做法。没必要在敌人气势正盛,而我远来疲惫的时候作战,所以先养精蓄锐。等到自己精力充沛、蹦蹦跳跳的时候,敌军也到了疲惫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形势对自己极其有利了,所以可以胜利。
所以,认清形势,就是要认清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同时要把这种力量对比与双方的地位相比对,做人一定不要太满。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当自己处于强势地位的时候不要表现得太强,当自己处于弱势地位的时候,不要歇斯底里来个大爆发,而要慢慢积聚力量。有一句话叫“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除了让人感慨之外,还能如何呢?为了真正的礼义还好说,以卵击石又有什么意义?
总之,我们要根据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选择最佳的应对方式,潮流不可逆,力量不足时就退却积聚力量,力量充足、时机到来时就出来做事,力量太足时,要想办法削弱自己的威胁。只有明智地知进退,才能在各种情势中游刃有余。
道理,讲了没有,通通的知识讲了没有,老子是幸福,还是难过,
变化在所作所为,知识,融合,发生什么变化无穷的知识,人群所作所为,的阴阳追求,一切就是你们不知道的和知道匹配的所作所为,意义,明白,你们的追求,真道理,还有意义所作所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