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法官故事]脚步量民情公正护民心——记灵璧县人民法院冯庙法庭副庭长汤晓静

7月17日上午9时30分,在结束一场不当得利纠纷庭审后,灵璧县人民法院冯庙法庭副庭长汤晓静没有耽搁,换下法袍便从院机关赶往法庭。为方便当事人参加诉讼,有些案件汤晓静会选择在院机关开庭,而每当这时候她就要两处奔波,把不便留给自己。

“汤法官,你终于回来了,我的钱怎么办呢。”汤晓静刚进法庭诉讼服务站,申请执行人张先生便迎上前诉苦,“午季小麦他卖了4万多块钱,一分都没还我,都是紧着别人的还。”原来,张先生借给自己的结拜兄弟4万元,胜诉后只收到1万元欠款,剩下3万元及利息遥遥无期。无奈之下,张先生再次来到法庭。

“走,现在就去他家。”汤晓静拿起卷宗,便跟着申请人赶赴被执行人家。“大爷,您儿子不在家,您要把话给他带到,虽然平时关系都不错,但也不能总这样拖着。”汤晓静扑了空,只能叮嘱其父。无功而返,汤晓静临时改变行程,决定去走访一起婚姻家事纠纷。夫妻俩都是聋哑人,女方起诉离婚,法庭已把起诉书副本邮寄给被告,由其母亲代为签收。“这个案件情况特殊,电话无法沟通,必须上门。”然而,汤晓静同样没能见到当事人,只能向原告公婆了解情况。“这就是基层法庭的常态,只能多跑几次。”汤晓静说。

汤晓静2017年进入灵璧县法院,历任书记员、法官助理,2023年2月被任命为员额法官后,她主动请缨到基层法庭历练。她深知,基层是矛盾纠纷的“第一线”,也是司法为民的“最前沿”。两年多来,汤晓静走遍了辖区的每个村落,把法庭的“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田间地头的树荫下、村委会的调解室里,常常能看到她耐心倾听、释法明理的身影。“基层案件多是家长里短,但对群众来说都是天大的事。”她总说,只有离群众越近,才能越懂群众的难处,让司法裁判更贴民心。

面对基层案件量大、类型杂的特点,汤晓静始终保持高效的工作节奏,将“公正与效率”刻在心头。2024年,她全年审理案件580余件;2025年上半年,更是以340余件的结案数,跑出了司法为民的“加速度”。在她看来,“快速办案不是简单的数量堆积,而是让当事人尽快摆脱诉累,在及时的公正中感受到法律的温暖。”每一起案件,从阅卷、调解到庭审、判决,她都一丝不苟,力求在最短时间内给出最公正的结果。“法官手里的司法裁量权是老百姓给的,案子办得快是应该的,办得公正更是必须的。”汤晓静说,自己还是那句话:“多走几步路,多问几句话,让大伙儿在案子里感受公平正义,也感受到咱法院的温度,这就够了。”

在众多案件中,一起赡养纠纷让汤晓静印象深刻,也让司法温情走进了更多人心中。案件中,年逾八旬的邱老太育有5个子女,其长期跟随小儿子生活,唯一的女儿也时常接济老人,后因老人与小儿媳产生矛盾,便萌生租房独居的念头。4个儿子坚决反对,认为母亲租房住既丢面子,花费又大。镇司法所和村委会多次调解无果,无奈之下,老人起诉到法院。汤晓静没有简单一判了之,而是多次上门走访,在村委会和5个子女家中耐心沟通,了解事情原委和矛盾焦点,从亲情伦理、法律规定等多方面释法明理。最终,在她的调解下,子女们达成赡养协议,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在离开法庭时,大儿子、二儿子搀扶老人走下台阶的一幕,让汤晓静深有感触,这起充满温度的调解案例成为基层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

“其实我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就是把该干的活儿干好。法官这一职业不只是敲法槌,心中更得装着老百姓的事儿。”刚到基层法庭那会,汤晓静心里直“打鼓”:法庭的案子家长里短多,特别是婚姻家事纠纷,面对夫妻之间的情感纠纷、亲属之间的赡养纠纷,尚未成家的小姑娘能否让当事人信服?“但走村串户跑多了,慢慢就摸到了门道,老百姓要的不只是个判决结果,而是希望有人能好好倾听他们说话,帮他们解开心里的疙瘩。”汤晓静说,“就像那起赡养案,老人拉着我的手说‘就想孩子们常来看看’,那会儿就觉得,调解比一纸判决更有意义。能让一家人重归于好,比任何荣誉都实在。”每次看到当事人拿到结果时松口气的样子,汤晓静就觉得值。

汤晓静用8年时间完成了从“新兵”到“骨干”的蜕变,法庭诉讼服务站里悬挂的一面面锦旗,便是群众对她工作的最好肯定。她常说:“基层法官的法槌,敲在乡野间,也敲在群众心坎上。”未来,她将继续坚守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公正守护民心,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